对话教授|带美国学生回中国,为文化传播筑起桥梁

学术   2024-07-05 17:00   北京  

上周,我们介绍了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简称LMU)学生在中国的访学之旅。他们在北京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在云南感受少数民族风情,在上海沉浸国际化都市氛围。一个多月的游学结束后,他们的带队老师、LMU语言学教授李煜(Yu Li)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分享了她赴美留学的经历、LMU中国访学项目的创立,以及带领学生回国学习的心得体会。

(以下为李煜老师第一人称自述)


我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专业,当时很多老师专注于文学方向的研究,所以我所学的内容也偏向文学。然而,在偶然接触到语言学之后,我发现这个领域更吸引我,于是开始修读相关课程,并在硕士阶段决定转向语言学方向,在北京大学继续深造。


北大的经历为我后来赴美留学埋下了种子。硕士毕业那年,我想出去看看,并继续从事我感兴趣的研究,因此无论是从学业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考虑,赴西方读语言学似乎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我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读了博士,毕业后曾先在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任教十一年,之后于六年前到了LMU。在这两所大学我都从事的是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目前我的研究重点是与汉字相关的书写系统的文化与社会符号学。


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加入WTO后,积极参与了全球化进程。在这一背景下,自大约2000年起,美国掀起了一股“中文热”,许多美国学生开始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包括LMU在内的许多美国大学相继开设了中文项目。


我刚到LMU时,已有许多同学在学习中文,但人数还不足以开设中文专业。学生们可以将中文作为辅修,修完五门中文课程,共计20学分,便可以获得辅修证书。

李煜老师(左二)旁听学生课程


后来,我希望将中文辅修项目完善成一个相对综合性的项目,希望学生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社会、历史等。因此,我开设了一些人文课程,例如研究汉字书写系统的语言学课程,学习中国书法文化、饮食文化的课程,以及探究中西文化交流历史的课程。目前我在设计一门语言景观方面的课,将联结LMU的学生和香港的大学生,让两地的学生通过共同“阅读”洛杉矶和香港这两座多元、多语的城市,深入了解公共空间中展示的文字和图像背后的社会与文化现象、历史变迁、权力关系等。

李煜老师(右二)与学生学习茶艺


这次的TBC“访学中国”项目是我第一次带学生回中国学习,在我之前,LMU哲学系的王蓉蓉教授(Robin Wang)曾经带学生来过TBC。据我了解,王教授设计的项目以哲学和宗教为重点,使他们近距离接触和深入了解中国的宗教与哲学。我想从更广的语言与文化的角度出发,希望学生能更多角度地了解中国。这次与TBC共同设计的包括北京、云南和上海在内的路线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特别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云南学习东巴文


尽管LMU中文项目的课程设置已相对丰富,但实地赴华学习的体验仍无法替代,这也是我设计访学项目的初衷。在中国,每天的行程都非常充实,涵盖短途旅行、文化体验以及中国社会和语言等课程。起初,有些学生对紧凑的日程和全中文授课的语言课程有所顾虑,但当大家真正来到中国后,每个人都迅速适应,并且一直在给予积极的反馈。他们的自信心也大大提升。

每周行程结束后,李煜老师都会开会听取学生意见


从最初构思访学项目到最终实施,中间经历了几年的努力。因此,项目成功落地后,我和学生们都非常高兴,仿佛实现了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从大环境来看,这样的机会是弥足珍贵的。近年来,美国的“中文热”逐渐减弱,国际关系的变化也影响着新一代对其他国家的认知。然而,学生们亲自来中国参与访学,切身体验中国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了解中国的最直接、最真实的途径。结束中国之行后,他们能够与在美国的家人朋友分享真正的中国体验,这对他们而言非常有意义。我希望每年都能带学生来,一年一年持续办这样的项目,为更多同学提供参与的机会。

在云南建水体验紫陶制作


虽然学生们参加“访学中国”的契机不尽相同,但大家都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怀着迫切的期待踏上这段旅程。出发前,我和学生们沟通了中国的文化差异,并为他们打了一些“预防针”,如中国地铁拥挤、社交距离较近,可能导致与陌生人的肢体接触;公共场所经常有人吸烟,可能无法避免烟味,等等。对于各种文化现象,学生们都表示理解和接受。有些同学还喜欢上了在中国坐地铁,经常在自由活动时间相约结伴乘地铁探索陌生的城市。

参观北京孔庙


学生们的适应能力都很强,许多文化差异成了他们在中国的趣事。例如,爱琳(Erin C.)注意到中国人不像美国人那样戴墨镜防晒,而更喜欢用遮阳伞或穿防晒服。另外,她觉得有趣的是,当别人称赞她的中文时,通常会说“你的中文很标准(standard)”,而不是“你的中文很好(good)”。我向她解释,虽然在英文语境里,“standard” 并不常用来表扬语言水平,但在中国,中文“标准”已经是对外国人的高度赞赏。诸如此类很多有意思的小事,她都记录了下来,兴奋地说要等回到美国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

上太极课


学生们在中国最深刻的感受来自于这里博大精深的文化。明恺(Michael)提到,在参观完中国考古博物馆后,他意识到在中国已经拥有了几千年璀璨文明的时候,美国还尚未建立。他评论说美国的主流文化都源自其他文化,缺乏自己独特的本土文化;而在中国,他们走过的每一个胡同、每一条小巷,都与历史紧密相连,这种历史感在美国是很难体验到的。

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


爱琳(Erin C.)也提到,自己来自文化多元的加州,住在一个越南裔相对集中的社区。但作为加州的白人,她并未感到与任何特定文化群体有紧密联系。来到中国后,她深刻体会到中国人与这片土地的深厚联系,这引发了她对自己文化身份的深刻思考。她还观察到,中国人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与在美国习惯的个人主义有所不同。这些文化差异让她意识到应该更关心周围的人,而非只关注个人需求。

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与当地人交流


听到学生们的这些心得,我为他们高兴。再次回到北京,我也欣喜地发现,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有序,设施更加完善。许多同学流利地使用英语,国际化氛围更加浓厚。这些年来,我们都能够清晰地看到国内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因此,通过TBC的“访学中国”项目,让学生们亲眼看到这个国家的真实样貌,体会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浸润在丰富多元的文化之中,是非常珍贵的一次体验。

在北京的最后一天,一起吃海底捞,庆祝Lily的生日



推荐阅读


        撰写文案 | Grace & Rachel

        推送设计 | Thierry

        责任编辑 | Simon



TheBeijingCenter
高等教育机构及研究中心。自成立20年以来,秉承真正的文化交流起源于友谊的理念,北京中国学中心(TBC)旨在通过文化交流、教育和研究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