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第23篇,全文2100字,阅读时间8分钟。
丹尼尔·卡尼曼(1934-2024)是著名心理学家,主要研究认知判断、决策心理学以及行为经济学,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拥有畅销书《快思慢想》。这篇收录在认知行为系列。我们为什么害怕失去?
因为失去是那么痛的领悟。
得失心,即得到和失去的心态。这两者给我们带来的情绪波动其实是不对等的,反而强度还差很大。
试想,你得到一个新手机和失去你的旧手机,哪一个让你的情绪波动更大?
得到新手机的瞬间是开心和兴奋,会带给你短暂的愉悦感。
而失去旧手机的当下是恐慌和伤心,之后还伴随着焦虑和痛苦的挣扎。思前想后是花时间去寻找,还是考虑买一个新的。
失去的痛苦对我们情绪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得到的开心。
这就是著名的认知偏差: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
(Photo on The Decision Lab)
损失规避是一种认知偏差,表示损失带来的情绪影响比同等收益带来的喜悦更为强烈。
损失规避,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对失去的厌恶感和排斥感。
这个概念是由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的。他的研究表明,我们对得失的心态是不同的,而同等程度的得失情况下,失去的情绪影响比得到的情绪影响大于两倍左右。
在他的课堂上,他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
现在抛一枚硬币,如果是反面,你就会损失10美元。你觉得需要赢多少钱才能接受这场赌博?
几乎所有人都说,要超过20美元才会接受。
这简单的测试就可以看到我们对损失的代价需要两倍以上的赔偿才能接受的。
也就是说,我们会最大可能地避免任何损失,因为我们本能地害怕失去。
2.
比如买股票,买保险,投资金融产品等等。任何与钱有关的决定,都会受到损失规避的影响。纽约时报《如何克服损失的厌恶心理》一文中写道,我们大多人都害怕失去。当我们试图做出明智的理财决定时,我们对损失的厌恶心理就会更加明显。特别是当我们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时,或者预知有任何财务损失时,我们就会更难改变我们原有的想法。长痛不如短痛,但是这短痛的损失,却心如刀割般难受。(Photo on The New York Times)
试想一下,你多年前根据你的财务情况和目标而制定的金融产品规划。虽然现在你的投资回报不高,但这支股票一直下跌,你迟迟不肯脱手。选择卖掉它就意味着亏损。卖掉这支股票就意味着我们承认犯了一个错误的投资决定,同时我们也会感受到内心的自责。这种损失感会让我们痛苦挣扎。而当我们意识到这种损失,并接受这种痛苦,我们对损失的感受几乎是对得到的感受的两倍。隔夜测试是一个能帮助我们将情绪和决策区分开来的认知工具。比如,回到刚才的例子,你设想一下在一夜之间,别人卖掉了这支亏本的股票,得到了现金。现在你有一个选择:你可以以同样的价格买回这支股票,或者你可以把得到的现金放回你的投资资本里?只要改变一下角度(投资现金与放弃股票),我们就能清晰地认识到,当我们给予情绪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时,我们便能用更理性地去思考做决定。损失规避其实是一种本能表现,是为了帮助我们避免遭受损失。
当我们害怕失去时,我们大脑中三个区域会被激活:杏仁核、纹状体和岛叶区。
杏仁核是我们大脑中主要感受恐惧的部分,当我们发现危险时,我们会下意识地产生焦虑感。
纹状体是负责预测误差和事件的区域,它能帮助我们避免潜在损失。
最后,大脑的岛叶区会对厌恶感做出强烈的反应。
所以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会本能地对损失以及危险而感到害怕。
这也从神经学解释了为什么失去比得到带给我们的情绪影响会更强烈。
(Photo by Tim Booth/Stocksy United on HBR)比如,将一个问题(亏本的股票)表述为损失可能会增加损失规避的判断,而将同一个问题从收益的角度来理解可能会减少损失规避,从而做出更全面的判断。我们还可以试着将损失描述成潜在的机会,而不是可能的风险。解决损失规避的一个简单方法是问自己:如果马上采取行动,最坏的结果可能是什么。隔夜测试,也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损失,将情绪和决策分开处理。这样,我们就能克服心中的害怕,面对可能的失去,做出更好的决定。我们要意识到得到和失去的心态是不对等的,但是长痛不如短痛,及时止损,才不会害怕失去。原文链接:
《Why do we buy insurance?》
https://thedecisionlab.com/biases/loss-aversion
《Overcoming an Aversion to Loss》
https://www.nytimes.com/2013/12/09/your-money/overcoming-an-aversion-to-loss.html
关于作者
创业者 | 心理学者
严选优质外文
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