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太嘈杂,
我只想安心睡觉。
深度思考第8篇,全文1500字,阅读时间8分钟。
没时间读,就先收藏。
多一刻能量,少一克内耗。
通过心理架构,认知我们熟悉又不熟悉的世界。
1.
巴黎奥运会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是现场看奥运会比赛的那种心情还久久停留在我的脑海中。
特别是当冯紫琪为中国队女子50KG摔跤获得铜牌的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值了。
当时现场的中国人非常少(不到十人),在比赛快结束的那最后二十秒,我们在场馆各个不起眼的角落呐喊"加油"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无比紧张的。
当冯紫琪拿起中国国旗在场馆奔跑的瞬间,我的内心是无比骄傲的。
奥运会现场给人的震撼力,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它。
它是视觉和身心上的冲击。
全世界各国人民聚在一起,手拿自己国家的国旗,为自己和别人呐喊,共同感受奥运精神。
它也是一种复杂的心情。
没有政治,宗教,和肤色的偏见,单纯就是对竞技比赛的尊敬和鼓舞。
我也会问自己,这钱花得值得吗?
巴黎五天,三场比赛,从机票,酒店,吃饭到奥运会门票和周边,总共花费了大概三万到四万之间。
奥运会的门票是需要提前一年购买的,先注册,然后摇机抽签,抽到的时候,才有资格购买。
像这种大型现场体验类的活动,比如音乐会,世界杯,奥运会,都是人生中非常难得的体验机会。
所以我们其实在买体验感,而当我们在买体验感时,我们是如何做决定的呢?
很大程度上,我们做决定的时候是根据自身的思维架构来权衡,考虑我们值得不值得去购买的。
比如我们的经济能力,我们渴望的程度,我们需要的价值,以及这件事情能够提供给我们的情绪价值,和带来的幸福感。
我们如何做决定的,可以拆分为两个问题:
1)选择越多就更容易做决定吗?
2)我们的决定如何让我们满意?
选择越多越好吗?当然不是。
当我兴奋地进入奥运会购票网站,面对无数场比赛时,太多的选择让我不知所措。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经典的“果酱实验”, 来自由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希娜·艾扬格(Sheena Iyengar)和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马克·莱珀(Mark Lepper)发表的一篇名为《When Choice is Demotivating: Can One Desire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实验是在当地一个食品市场里的同一个展示台上,一天摆放着24 种不同的果酱让人品尝。
而在另一天,人们只能选择 6 种不同的果酱品尝并且购买。
心理学家发现,相比在摆有6种果酱的展示台,在24 种果酱的展示台前,停留品尝的人数更多,但是购买的人数相对较少(十分之一)。
虽然丰富的选择最初看起来可能对消费者有吸引力,但过多的选择实际上可能导致人们根本不会做出任何决定。
选择越多,诱惑越多,做决定的难度反而更大。
3.
选择太多反而让我们感到不开心?
在《选择的悖论》一书中,心理学家贝瑞·施瓦茨提出了“选择的悖论”的概念, 他解释道:我们的幸福感来自于对自由的选择和选择的权利,但是过多的选择反而让我们对决定的满意度变低了。
施瓦茨提到,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我们无非就是两类人:最大利益化者和知足者。
最大利益化者类似于完美主义者,他们需要确保自己的每一次购买或决策都是最好的。
最大利益化者选择的方法是考虑他们能想到的所有替代方案。
这就造成了一项心理上令人生畏的任务,随着选择数量的增加,这项任务会变得让人内心疲乏。
知足者却相反。
知足者有自己的标准和准则,只要满足要求,足够好就可以,并非是要最好的选择。
我们在生活,工作和感情中,每天都面对很多选择,每天都在做决定,一味去寻找最好的选择不一定是好事。
贝瑞·施瓦茨在他著名的TED里面总结道:幸福的秘诀是降低期望。
也就是,知足者常乐。
我买奥运会门票的时候,也不知道会不会看到中国队,更预测不到中国队会不会拿奖牌,我只是相信了我做的选择。
《When Choice is Demotivating: Can One Desire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https://faculty.washington.edu/jdb/345/345%20Articles/Iyengar%20%26%20Lepper%20(2000).pdf
《The Paradox of Choice》
关于作者
创业者 | 心理学者
严选优质外文
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