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廣學多聞與一門深入,如何把握平衡?其中旨趣,關係甚大,須仔細思量。本文從三個角度,整理南師關於“廣博”與“專精”的講述,供讀者參考。
我們中國文化,在古代講到學問是兩條路,孔子在《論語》裏說“博而後約”,先求淵博的知識,那是打基礎,最後是深入一門,所以專家就是深入一門。但是像現在的所謂專家,不一定博,因為其他的多半不懂。其他不懂很嚴重,要博而後約,先要普遍的各方面都懂,這個是博,是通才,為政的人就是要通才。我在別的書中也講過,我說現在幾十年下來,證明無學問的人當家做主,比知識分子專家、比資本主義問題更多。我說將來專家專政,人類慘了,因為他只懂一科,難免有所偏頗。所以政治是要通才,“博而後約”,不是通才不行。不過,專家當政現象在數十年的歷史經歷中已充分顯現,事實勝於雄辯,不容置疑。
——《列子臆說》
學問之道,必須知識淵博,不走淵博的路線不行。要在淵博以後,再求專精;就是各種知識都懂了,然後再在專門的學識上做深入的研究。
現在醫學院的教育方式很不錯,最初一兩年,對於醫學上每一科每一部門都要學習;最後才專門深研一科,或內科,或外科,或牙科,或耳鼻喉科等,分科越來越細越專門。但社會上一般教育很糟,越專門則越不通。現代的“博士”,實際上並不博,只是專家的代號。現在所謂的專家,是獨門深入到牛角尖中的學問,除了他所專的以外,對於別的知識就完全茫然。這種只求專門的求學方式,在目前這個時代,也許覺得是好的;但可以預見的是,五十年後將成為人類的大害,到時可能後悔,才要改變目前的教育方式。
過去中國教育,學生並不是專學作文;現代的青年誤認為過去的讀書人只是讀國文而已,這真是笑話。我國古代的教育,當然是以國文為主,但是僅以一部《禮記》來說,幾乎天文、地理無所不談,熟讀了這些書之後,樣樣都通達了,那是從博而後約的。現代的教育,目的在求專,開始那一點點的博只是作為陪襯。這種情形,將來會使人類文化出大問題,這又是一個專題,牽涉太大,只好暫且不談。這裏我們只瞭解孟子的主張,是由“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最後歸納而進入專。
——《孟子旁通》(下·離婁篇)
現代教育造就出來的人才,通才越來越少,專才越來越多。專才固然不錯,但是一般人意識都落在框框條條款款之中,很難跳脫。再看未來時勢的演變,是趨向專才專政,彼此各執己見,溝通大大不易,因此處處事事都是障礙叢生,這都是更加嚴重的問題。
能夠明道而又通達的人士,愈來愈少,社會也愈將演變得僵化。在這些問題還未表面化的時候,這個道理,大家不會有深刻的瞭解,我在這裏先作預言(編者按:講此課是一九七六—一九七七年之間),在今後的五十年到一百年之間,全世界即將遭遇到這種痛苦。雖然我這個預言,似乎言之過早,而言之過早的人,往往會像耶穌那樣,被釘上十字架。但是言之過遲,則於世無益;如果不早不遲地說出,則恐怕來不及了,所以只好在此自我批判,有如癡人說夢,不知所云了。
——《孟子旁通》(中·盡心篇)
我今天與諸位朋友碰面,首先勸勸進入金融界的大家。我算算大家的時間,上班八個鐘頭,早晨起來到晚上,中午跟晚餐的應酬大概要兩三個鐘頭,吃吃飯,聊聊天,喝喝茶,抽抽煙,講些空話,然後根本沒有時間辦公了,考慮的就是這個“錢”字。十個杯子一個蓋,到底要怎麼蓋?這就是說你們玩弄精神,回來茫茫然,自己的人生沒有方向。
尤其碰到我們這二三十年真正的安定,如果研究歷史,這樣的安定前所未有,但是這個安定是非常空虛的,真的很空虛,沒有根基的。因此我發現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有個通病,問到前途都很茫然,沒有方向,一切都不敢信賴,因為知識太淵博了,所見所聞太多。我們這一代啊,像你們諸位這個年齡,我拿六十歲來計算,受這個時代的文化教育影響,沒有真正的學問中心,可是知識又非常淵博,各方面都知道,都很清楚,也很茫然,整個的茫然......自己沒有人生宗旨是很可憐的。
——《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所謂人文的學問,就是這兩句話。什麼是“博我以文”?就是知識要淵博,我時常感覺到,現在的教育,從五四運動白話文流行以後,有一大功勞,知識普及了,現在的青年知識淵博了,這就是“博我以文”。尤其現在加上傳播事業發達,每個家庭有電視,在社會上有電影、報紙、刊物、廣播,各種傳播知識的工具,以致現在十幾歲的青年,對於常識,比我們當年二三十歲時還知道的更多。當年我們書是讀得多,對於普通知識還是傻傻的。鄉下出來,看到飛機、輪船,還叫“飛輪機”、“火輪船”。現在七八歲的孩子都知道太空了。可是知識越淵博,學問越沒有了,缺乏了下麵“約我以禮”的涵養。我們要瞭解,“博我以文”的“文”並不限於文字,而包括了一切知識。知識要淵博,但知識越淵博的人,思想越沒有中心......以下面這句“約我以禮”來救這個流弊就對了。知識要淵博,思想要有原則,走一個專精的道路,做人處世要保持文化思想的中心精神。
——《論語別裁》
修行要一門深入沒有錯。這是佛法鼓勵你的話,而且不止修行,讀書做學問也要如此。這個道理有個比方,譬如挖井,第一天挖五尺深,挑出來二十擔泥,第二天又挖了五尺,可是只挑出來十五擔泥,因為深了比較難把泥挑出來。你挖到十丈深的時候,可能一天只挑一擔泥上來。一口井挖到見了水,就成功了。一門深入就是要你專一挖下去,一口氣挖到底。不要挖了一兩天,覺得好像沒有效果不見水,就放棄了,又找一個地方去挖,這樣不會成功。所以鼓勵我們要一門深入,這是修行的一個原則。
你現在問密宗的身、口、意三密瑜珈是怎麼說?就是這樣說啊!還要怎麼說?你認為念咒和念佛是兩門,觀想和結手印不又變成三門四門了嗎?這觀念完全錯了!可見你是學佛學的,沒有真修行,這叫做青蛙跳井——不通!一門深入是要你在方法上專一,不是說你念咒就不能觀想,就不能打坐結手印。你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怕去不了,念藥師佛求生東方,又怕搞不好下了地獄,所以也念地藏王菩薩,可不可以?為什麼不可以!只要規定好自己功課就儘管去念嘛!這也是一門深入。規定了就要鑽下去,不要念了十天,想想還是不念地藏王菩薩吧,過了兩天好像上火了,覺得可能是念佛引起的,就停下來了。這樣就不是一門深入。身、口、意三業相應,本身就是一個法門,你照著專心去修就是一門深入。這樣說,懂了嗎?
你們同學有時問,老師一下講天臺,一下講禪宗,一下又要我們修准提法。是啊!我講那麼多方法,你準備修哪一個法?一門深入是在你啊!老師像是開百貨公司,不是只賣一種饅頭的饅頭店!你來百貨公司逛,愛饅頭就買饅頭,愛准提法就修准提法嘛。結果你逛了半天,什麼也不愛,又批評這裏東西太多,不是昏頭嗎?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孟子》中講君相之學的政治哲學,以赤子之心為中心思想。但是,赤子之心如何得到?只有自悟、自肯、自得,才是真正得了道。但是得了道以後如何?答案最好借用佛學來解釋。
佛學對於得道,名為“根本智”,明心見性所獲得的“赤子之心”就是根本智。但得道以後,並不就是一通百通,也就是說,不是只要打坐一悟了道,什麼都會知道——電機工程也懂了,或者製造原子彈也懂了,一切就像製造鹹鴨蛋一樣製造出來。事實並非如此。
這些人世間的各門各類知識,名為“差別智”。不過得到了根本智,學起差別智來會更快學會,可以說能到達一聞千悟。對同一件事,普通人要聽一百句話才能懂的,而有了根本智的人,只要聽一句話就全部懂了。如果說連一句話也不聽就懂,是不可能的。但在宗教界,往往產生這種錯誤的觀念,尤其學佛學道的年輕人常會有這種幻想,以為打坐悟了道,宇宙間的任何事都會知道。其實一切仍然是要學的,孟子後來講的“博學而詳說之”,就是指差別智而言。
——《孟子旁通》(下·離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