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何為人生?南懷瑾先生說:「人生以什麼為目的?人生以人生為目的。」 視頻裡的李子柒,種地、幹活、吃飯,似乎消解了一切目標導向,她只是純粹在生活。
南懷瑾先生說,「學問是體驗來的」。人生體驗從何處落地生根?傳統中國,向來注重兒時灑掃應對的生活教育,而非考試謀生,其中有何深意?
我們現在教育,兒童開始讀書是一件事,真正兒童教育,根據中國傳統文化,小孩子在六歲至八歲之間入小學,學的是“灑掃應對”,怎麼掃地、抹桌子,怎麼與老師、大人、朋友講話的禮貌態度、規矩,這個最重要。古代講入小學開始學灑掃應對,是學做人的基礎,教育的目的是做人。人做好了以後,一個人從小學會做人處世,你不要看掃地抹桌子端碗,都是一種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會了,以後長大去做事自然會了。基本的教育沒有學好,而專門去讀書,那個是學知識,把知識學會,而做人的基礎沒有,這個教育是失敗的。在古代是這樣一個道理,這樣一個觀念。
現在比較起來與古人違反。現在小孩子進幼稚園也好,受小學乃至受大學教育,學的都是知識,對於做人、處世的基本,都是不穩,所以一片混亂。
——南懷瑾先生關於經典誦讀的漫談
“灑掃、應對、進退”六個字,是古人的教育,包括生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是中國文化三千年來一貫的傳統。如果有外國人問起我們中國文化教育方面,過去的教育宗旨是什麼?我們不是教育專家,專家說的理論是他們的,我們講句老實話,中國過去的教育,主要的是先教人格的教育,也就是生活的教育。美國也講生活的教育,但美國的生活教育是與職業、與賺錢相配合,而我們過去的生活教育是與人格的建立相配合,不管將來做什麼事,人格先要建立。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教育。現在我們的教育跟著西方走,所謂的生活教育,則是美國式的生活教育,教出來的孩子,先以能夠謀職業,有飯吃,謀生為第一。這其中差別很大很大,這是教育上一個大問題。當然將來會變,依我的看法非變不可,不變就不得了。社會自然會使它變,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不是偶然的,到了某一情勢、某一階段,自然會變。
中國的古禮,周公之禮,六歲就讀小學,小學就從這種生活規範學起;進一步八歲十歲認字;十八歲入大學,那是學大人。所以中國文化,小學這個階段,就是求做人的知識。先培養一個人,然後再講高深的修養,才是大學之道,這是我們中國過去文化教育的路線。
現在我們看到這個時代真可憐,很差勁,“灑掃、應對、進退”統統沒有了,非常嚴重,這不能全怪學校,幾乎每個人都要怪自己,因為現在我們搞得不中不西,不今不古。如果完全西化還好,西方人還是蠻有禮貌的,儘管有的披頭散髮,像嬉痞一樣,他對人還是有一套,很有禮貌,也許他只穿一雙膠拖鞋來,但對美國人不必要求這些,因為他們很節省,以頭髮來說,美國孩子一年中難得有一次上理髮館,普通家庭婦女,都是自己動手的,節省得很,只有英國講究衣飾派頭,所以不要以為外國人平時穿著不好就沒有文化,當他們參加社交宴會時就很講究了。人家有人家一套禮貌,可憐的是我們這一代青年們,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這一代必須特別為下一代著想。這是對“灑掃、應對、進退”大概說了一下,如果詳細說中國傳統“灑掃、應對、進退”的沿革,可以出一本專書了。
——《論語別裁》
真正要成大功、立大業、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老實說,我們這老一代,比他們都行。為什麼?我們經歷過這一時代的大亂,今日的年輕人看都沒有看到過。逃難、餓飯、國破家亡的痛苦,更沒有經歷過;也許說在電影上看過,但那是坐在冷氣裡的沙發上看的。學問是要體驗來的。所以孔子的這句話,要特別注意。
——《論語別裁》
孔子十二歲成孤兒,就要管一家人的生活,所以人生各種經驗都經歷過,放牛、放馬、放羊,收賬、收稅,他都幹過。“鄙事”是最低賤的事,其實是最高的學問。所以這個人生啊,能夠多做鄙事是一種好的磨煉。現在我常說,我們這一代在臺灣長大的青年太享受了,理想很高,萬事不會,米麵怎麼來的也幾乎不知道了,這個是很危險的事,所以人生要多曆練才行。
——《列子臆說》
人要自立,自己先要站起來,己立而後立人。一個人要學謀生的技能,先要看自己的所長,學個專長。最可憐的是無專長,像我們年輕時前輩老師們罵我們的,“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讀書人最可憐了,不能做勞工,只會嘴巴吹牛混生活。古人說,良田千頃不如一技在身,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列子臆說》
我們十多年的推廣不只是讀經,大家都說我在推廣讀經,讀古書,不是的,是中、英、算一起來(中英文經典、珠心算)。最後我跟小祖宗們講,學問是學問,知識是知識,要學會文化。什麼叫做禮?這是文化,第一不要傲慢,不要看不起人;第二你們每個人要學會謀生的技術,做個水電工,乃至做個勞動的建築工人都可以。學問歸學問,職業歸職業,人品歸人品,千萬不要傲慢。
人生要建立自己謀生的職業,不要隨便求人。自己會謀生了,就可以建立獨立人格了,這個要特別特別注意!
——《漫談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