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政治的三大原則。《老子》這部書的上半部道經,他是反對戰爭的。他曾說過:“大軍之後,必有凶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師之所處,荊棘生焉”,這些都是他在前面所說反對戰爭的話。
但那是講“道”,講本體的道理,而現在講到“用”的時候,就主張在軍事上,應該有充分的準備。譬如一個人,必須有一把刀,但永遠不殺人。人需要自衛,而不是去傷害人,也不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傷害。這就是前章說的,不高亦不卑,不賤亦不貴。所以他告訴我們,對於社會、國家、天下事,要以正道治國。真正的政治,就是“以正治國”,不能用權術,不能用手段,而是用真正誠懇的道德,不能虛詐,不能作假。
至於用兵,在軍事哲學作戰的運用上,《孫子兵法》曾經告訴我們,“兵者,詭道也”。“詭道”是什麼?就是“以奇用兵”,所以用兵要用奇兵。能用奇的,那是上將之才,大將之才。
老子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不一定是專指用兵,就是個人創業、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樣。我們也可以將老子這幾句稍微修改一下,引申到我們個人身上,“以正做人,以奇做事,以無事創業”。“無事”如何能創業?這就是真本領了。試看,一個人躺在床上睡覺,真正是無事,那會不會創業?
“以無事取天下”這句話,是老子學術思想的精華所在,這要特別注意。有一種人,有道德、有學問、又無心於取天下,但他的道德修養,反為天下所歸。我們中國上古史中有榜樣,堯、舜、禹乃至於周朝的文王父子,尤其是文王,都是“以無事取天下”的。在文王的時代,三分天下有其二,天下一半以上是他的,他決不想動,不想為天下第一人。後來他兒子起來革命,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歷史上,始終讚譽文王之德。其實在殷商時代,文王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二,是否是“以奇用兵”來取天下的?不是,而是天下歸心,天下敬服於他的道德。如果以現代的觀念及術語來說,那是他政治作戰的成功;更貼切地說,這是他教化牧養百姓的成功。而最高的原則是道德,是無所求,對百姓毫無所求,這就是“以無事取天下”的道理。
一般人研究《老子》,讀了上半部“道經”,當他說“道”的體時,他曾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於是一般很輕易地認定,老子是反戰主義者。這一觀念似是而非,實際上,老子並不是絕對反戰,是在不得已時才戰。我們中國所有的兵家思想、軍事哲學,以及《孫子兵法》、《太公兵法》,也和老子這一思想一樣。這是中國文化的特色,就是絕對不侵略他人,但是也絕對不接受別人的侵略。所以他並不是反戰,相反地,認為軍備一定要充足,因為有了足夠的軍事武力,才可以達到維持國際間的道德與和平。
一種真正的仁道,真正良好的政治思想是“不以兵強天下”。同時,老子在這裏說到“用”時,提出了“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的道理。
關於這個“奇”字,發揮起來,則千變萬化,人莫能測。更有“以正為奇”,走很正的路子,就是至高的奇。我常告訴年輕人,不要玩弄自己的聰明,不要用手段,不要動歪腦筋。這一百年來,也可說近八十年來,世界的變化,國家的變化,社會的變化,訓練得每一個青年的腦子都很厲害,各個人的本事都很大,人人都是諸葛亮。當然只是半個諸葛亮,只“亮”了一半,就是壞的那一半很“亮”。
所以,在這個時代,以聰明對聰明,辦法對辦法,手段對手段,是必然遭致失敗的。在未來的時代,只有不用聰明的聰明,不用辦法的辦法,不玩手段的手段,誠懇、老實,才會獲致真正的成功。因此,應該“以正為奇”,走正道;不過在某一時間,某一社會,某一環境,尤其在一種非常愚笨的時期或社會中,是需要用一點智慧的,那是真正的“奇”,其實那也是正道。
“以無事取天下”,例如堯、舜、禹、文王、武王都是“以無事取天下”的榜樣。“無事”並不是躺在那裏睡覺,而是注重道德的政治,培養道德的政治,無心侵略別人,而天下自然歸心。我們的歷史上,給成功的皇帝下一句同樣的評語,就是“天下歸心”,這是非常難做到的。
接下來,他以這三句話的道理加以發揮,“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他說,我為什麼說這些政治哲學、軍事哲學以及立身處世哲學的基本原則,就是這三句話呢?因為年輕人將來要做事,就要“以無事取成功”,不去侵犯別人,也不去佔有或奪取別人,而是以正道而得助,最終才能成功。像有些年輕朋友,到處跑,到處鑽,結果一無所成。如果真正有修養,有本事,則成功自然是屬於你的。
老子然後說,他為什麼知道“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的這番道理呢?他說“以此”,就是以下的理由:人生的經驗,歷史的經驗,累積古人的經驗,再由他自己所觀察的經驗,才得以知道這些道理。
——《老子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