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上榜国家三级博物馆,威海市海丝文化博物馆再上新台阶!

文摘   社会   2024-09-04 01:00   山东  

8月23日上午,在呼和浩特市敕勒川会展中心举行的第十届“博博会”开幕式活动上,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李金光正式公布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二、三级博物馆名单。近日,中国博物馆协会正式公布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二、三级博物馆名单,威海市海丝文化博物馆上榜国家三级博物馆。

威海市海丝文化博物馆(原裕红祥丝绸文化博物馆)2014年开馆,馆内全景式、全过程、实物化展示威海丝绸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与变迁,以及威海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贡献。

威海丝绸文化的渊源

丝绸系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融合的重要纽带。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也因它而诞生。

威海自古就是北方的重要口岸,更是留有古代海上丝路的许多印记。位于威海市环翠区东山路的裕红祥丝绸文化博物馆以全景式、全过程、实物化展示了威海丝绸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沿革及与时俱进的变迁。

远古以来,威海就是山东主要柞山蚕生产基地,以威海地名命名的山蚕种(客落种、艾山种)传播全国各地。

“中国柞蚕源山东,山东柞蚕在胶东”,柞蚕业起源于齐鲁大地,据《古今注》记载:(汉)元帝永元四年,东莱郡东牟山有野蚕为茧,茧生蛾,蛾生卵,卵著石,收得万余石,民以为絮。

《山东省志》记载,山东养蚕业以桑蚕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早在奴隶社会,山东的蚕丝生产已具有相当水平,至周代,齐国已是“千亩桑麻”,为当时的齐国带来了“齐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

威海的柞蚕放养源于汉代,昆嵛山、正棋山、乳山地区多岩石风化地貌,宜长柞树,是得天独厚的柞蚕放养基地。清康熙年间,山东柞蚕的放养技术先后传到了陕西、河南、河北、贵州、四川、安徽、辽宁等地,19世纪末又传到了朝鲜、日本。

丝绸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五大国宝之一的丝绸,深受国际友人的青睐。她不仅是高贵的服饰面料,更是绚丽的艺术珍品;不仅印证了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更能绣织人们的锦绣前程。

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威海山蚕的放养,带动了纩丝与织绸业迅速发展,带动丝绸贸易辐射内陆、走向海外,威海从汉魏、隋唐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南北东行的第一关,不仅有重要的军事地位,也见证了北方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与兴盛。

威海很早就是我国北方海上丝绸之路黄渤海的出海口。《史记》记载:公元前1112年,周王朝建立之处,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桑织作技术,箕子就是从山东半岛的威海出发,由此将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传到了朝鲜,后到了日本。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观念的悄然改变,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绿色织物已成为国人衣着及用品的消费热点。而素有“纤维皇后”“软黄金”之称的丝绸,正成为国内外友人最理想、最明智的选择。

创建博物馆传承发展

进入近代,威海逐渐成为欧美和东亚舶来品及华北出口土产品的重要集散市场,同时成为出口柞丝、茧绸的主要货源地。21世纪初,由于受到国外丝绸市场影响及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冲击,古法纩丝车几乎中断失传,威海这一古老的民间古法纩丝技艺濒临绝迹。

2024年5月,本文作者参观丝绸博物馆。

2012年开始,为挖掘手工缫丝古老技艺,曾任威海市丝绸进出口支公司经理的毕旭东(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费尽心思,多方请教威海区域及外地许多纩丝技艺的老人,挖掘即将失传的技艺。他虚心向花甲之年的纩丝女工请教纩丝方法,将传统技艺完整记忆下来。

此外,他四处搜寻威海古老纩丝机,功夫不负有心人,毕旭东终于在威海乡下找到了几十年被雨水冲刷腐蚀的老木纩丝机“残骸”,这“残骸”已成裕红祥丝绸文化馆的宝贝。

近年来,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规模,培养技术骨干,组织农村生产加工基地,使得这项古老的技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2013年,毕旭东累计自筹资金580万元,建立威海市裕红祥丝绸文化博物馆馆并兼任馆长。该博物馆面积688平米,是目前山东地区最具代表的丝绸文化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点保护单位,如今还成为3A旅游景区。

2022年11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经过专家评审、现场答辩、社会公示等程序,毕旭东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威海市环翠区“胶东民间山蚕茧古法纩丝技艺”成功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化助力丝绸飘起来

海丝文化博物馆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文化——让丝绸飘起来”的理念,同时也是裕红祥的品牌格言。

博物馆不仅有制种、蚕茧、生丝、面料、丝锦书画和威海古老的脚踏纩丝车、老木丝织机等丰富的馆藏品,还有蚕沙制品、蚕蛾制品、蚕蛾酒、秘制桑叶红茶、丝绸饰品、可收藏的丝绸书画等产品,覆盖了从养蚕、纩丝、织绸及各种衍生产品,生动展示了胶东威海茧丝绸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在博物馆馆的墙壁上,一幅幅色彩鲜亮、精细别致的绢丝画让参观者赞不绝口,这是毕旭东用热转移技术将西方经典油画转印到丝织品上所得。这种丝巾是饰品与艺术品的完美结合,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备。

博物馆建立以来,一直免费向社会开放,他们通过广泛举办学术交流、非遗进社区、非遗研学、非遗科普旅游等活动,以及创新“文创产品+文旅产品+技艺+旅游体验”的经营方式,吸引海内外大量游客参观学习,越来越多的人们因走进博物馆而爱上了胶东丝绸文化。

如今,博物馆还开发出《山蚕锦画》、威海风景丝巾、丝绸书等系列文创产品,打造威海丝绸城市名片,先后获评威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威海市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威海市非遗旅游体验基地、中国传统工艺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山东老字号、首批省级非遗工坊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本公众号刊发此文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部分资料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嫌疑,请联系删除。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和“在看”,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学术交流‖投稿‖商务合作,联系方式

邮箱943237848@qq.com微信tzc067259。

【敬请关注】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现在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如果您想及时收到《威海记忆》公众号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

【如何星标】点开公众号名片,点击右上角“…”,再点击“设为星标”即可。《威海记忆》公众号系公益号,不存在任何有偿阅读情况;点击公众号名片即可关注,非常感谢在文章尾部点赞。

威海记忆
回望历史 ,寻古问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