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望着月亮想着家,威海的月亮明晚最圆

文摘   2024-09-16 01:00   山东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是一种天文现象。月亮是否圆是根据“朔”和“望”来决定的。

朔,是指每逢农历初一,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

望,是指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也叫“望”。

农历的标准是“朔”一定要在初一。如果“朔”在初一凌晨,那么“望”应该在十五的晚上;而当“朔”在初一出现比较晚时,“望”也会延后。

简单来说就是,农历月初月亮出来的早就十五的月亮圆,如果月初月亮出来的迟就十六的月亮圆,最晚可能到十七圆。其实,历史上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民间故事还不少呢。

传说一:史弥远与民同乐

相传在南宋宁宗时候,有位宰相名叫史弥远,是明州(今宁波)人。他权势日盛,专权多年,是向金求和的主要人物。

但他热爱故土,每年阴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总要从京城临安(今杭州)赶回宁波,与亲属团聚,与民同乐,一起赛龙舟,赏明月,吃月饼,共庆团圆。

                                                                                                  

有一年的中秋节前夕,史弥远因处理朝廷公务迟了一天,骑马急急赶回明州,行至中途,因急于赶路,马又失蹄,坐骑受伤,只好回宿绍兴。

等到第二天赶到明州,已是八月十六日了。史弥远心中非常苦恼,因为年年中秋都如期赶到,今年中秋迟了一天,不能与民同乐了。

谁知明州的百姓在八月十五那天从早思盼到晚,还不见史弥远回来,就一直未过中秋,等着他回来,直到八月十六日史弥远赶到,才一起欢欢喜喜,共庆中秋佳节。

从此以后,明州(当时舟山也属明州府)百姓就把每年阴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的风俗,改为八月十六日,一直从南宋延续到现在。

传说二:方国珍孝心敬母

此传说与元末明初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方国珍有关。方国珍(1319年至1374年5月)又名方谷珍,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 ,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

方国珍是台州黄岩人,世代以浮海贩盐为业。元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至正八年(1348年),方国珍在全国首举义旗起兵反元,与随后揭竿而起的各路义军一道,为推翻元朝的统治做出过重大贡献。

方国珍起义后,曾长期割据甬、台、温三地,兴建浙东三府儒学,兴水利,严刑法,使人民安居乐业,史称其“保境安民”,百姓感其恩。

方国珍还是个孝子,因其老母每逢初一、十五必吃素,他特地将正月十五元宵节提前一天,改为正月十四;将八月十五中秋节延后一天,改为八月十六。

这样,老母就能同大家一起欢度节日,什么猪油汤团、火腿月饼统统可以照吃不误。

于是,在他统治下的甬、台、温三地,人们就都在八月十六这一天赏月吃月饼过中秋节了。

传说三:八月十五杀鞑子

传说仍与方国珍有关,但不是因为他的孝顺。元末农民起义,人们在月饼中传递“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信息,相约中秋节起义。

当时方国珍盘踞舟山,结果八月十五那天刮台风,无法出海,只能推迟到八月十六起义。

以前,也曾听说起过八月十六过中秋的来历:从前有一位大臣进京领御赐的月饼分给百姓,结果回来的路上耽搁了一天,没能按时在八月十五抵达。


但这位大臣抬头一看,发现这十六的月亮同十五的月亮一样圆,并不影响月亮团圆的意义,于是便在十六这天将月饼发了下去,与百姓同过中秋。

这个故事和丞相史弥远很相近,八月十六过中秋的习惯大抵便是因为这位丞相了,不过毕竟年代久远难以考证,到底为何我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了。

望着月亮想着家

十五、十六的月亮到底谁比较圆又有何妨呢?只要最爱的家人在身边,最重要的朋友不曾散场,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婵娟。

家是生命的驿站,漂泊的归所,温暖所在。家是心灵的港湾,幸福的源泉。家是多少游子魂牵梦绕的牵挂,是多少背井离乡孤独背影的回头一望。

是多少少小离家老大回,落叶归根的不舍与眷恋,是你踏遍千山万水却迈不过家门槛的那丝痛楚。

亲情是维系家庭的纽带,人来到这个世界,有一样东西是你无可选择的,那就是亲情。它与生俱来,不因贫贱富贵而改变,不以个人的喜好厌恶而取舍。

 我们在忙碌中往往忽视亲人的存在,亲人的陪伴都是短暂的,来世将永不相见,当亲人远行或永别,就抱憾终身,无可挽回,往往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童年时,家就是妈妈的一声呼唤,是妈妈饭菜的味道。这种味觉记忆会伴随你一生,是家人的守候和牵挂,是目送你远行的背影。

成年后,家就是一个温馨的港湾、疗养院、加油站。每当夜幕降临,在外忙碌了一天的你,无论你多晚回家,老远就能看到爱人还为你亮着灯,当你拖着疲惫的身躯迈进家门,问你粥可温饭可热。

为你抖落灰尘,卸掉一身疲惫。看着爱人准备好的一桌可口饭菜,听到女儿一声“爸爸”。瞬间所有的疲惫和委屈都抛到九霄云外,任何挫折与创伤都会暂时抚慰疗养。

老年时,家就是养老院。繁华落尽,远离尘嚣,当所有的光环褪去,谁都是一介布衣。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曾如此希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不管你有多大的成就,到最后都要回归家庭。只有家人陪你慢慢变老,暮年黄昏,与老伴手牵着手一起散步,才是人间最妙曼的风景。

 人的一生,寻寻觅觅,辗转不居,甚至做了欲望的奴隶。希望我们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多陪陪家人,千万不要为了金钱冷落了家人。

人生苦短,学会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自己该做的事情上,家人其实需要的并不多,一粥一饭,一屋两人,三餐四季,不问世事,与心悦的家人守着简单的光阴,只闻花香,不谈悲喜,读书喝茶,不争朝夕,闲话桑麻的平凡生活,足矣!

本公众号刊发此文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部分资料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嫌疑,请联系删除。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和“在看”,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学术交流‖投稿‖商务合作,联系方式

邮箱943237848@qq.com微信tzc067259。

【敬请关注】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现在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如果您想及时收到《威海记忆》公众号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

【如何星标】点开公众号名片,点击右上角“…”,再点击“设为星标”即可。《威海记忆》公众号系公益号,不存在任何有偿阅读情况;点击公众号名片即可关注,非常感谢在文章尾部点赞。

威海记忆
回望历史 ,寻古问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