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市依山傍海、渔业发达,千百年来,当地渔民在与大海的长期“相处”中,创造了大量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渔民文化,荣成市也因此有了“中国渔民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美誉。
渔家锣鼓、渔家秧歌和渔民号子,统称为荣成市“三渔文化”,传承至今。
渔家锣鼓
每逢重大节日,铿锵有力、撼人心魄的锣鼓声,都会在荣成市的乡村社区、大街小巷敲响。与其他地区不同,荣成市渔家锣鼓鼓点紧凑明快、粗犷豪放,有着鲜明的胶东渔家特色。
2008年,荣成市渔家锣鼓入选威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荣成市被称为“全国渔家锣鼓艺术之乡”,早在明代,当地渔民就用锣鼓这种古老的乐器演奏乐章,以此展现大海的雄浑浩瀚,鼓舞人们与大海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表达满载而归的丰收喜悦。
在一辈辈渔民的传承和发展中,渔家锣鼓擂出了激情和力量,展示出了新时代渔民的精神面貌。
这其中,用大鼓演奏的《海韵》和用小鼓伴奏、唢呐演奏的《渔家乐》,最能体现荣成市渔家特色。大鼓体现大海的情怀,时而风平浪静、博大宽广,时而惊涛骇浪、波澜壮阔,饱含渔民对海的赞美与咏叹;小鼓小巧玲珑、演奏方便、节奏轻快,使人精神愉悦、奋发向上。
不同的锣鼓演奏,在不同的场合,表达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激励人们斗志昂扬,另一种是抒发人们的喜悦和情怀,歌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渔家秧歌
荣成市渔家秧歌历史悠久,海韵特色鲜明,是当地沿海渔民在长期渔业生产生活中,将地域特点与渔民性情巧妙融合,创造出的别具一格的民间舞蹈形式。
2019年,荣成市渔家秧歌入选威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通过舞蹈,渔家秧歌再现了当年渔民出海捕鱼、乘风破浪、喜获丰收的场景,展现了渔家儿女勤劳勇敢、朴实豪爽的美好品格。
其音乐旋律大体分为两种:小调式旋律欢快,充满弹性和动感;民族调式粗犷豪放,与渔家锣鼓相辅相成,使场面更加恢宏。
秧歌的表演形式也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十字步,逗、浪、扭、摆、跳,又有渔家民俗的劲、憨、粗、宏。舞蹈时,有规律、有节奏地震动双臂,拉开双腿,随着音乐和鼓点的韵律尽情跃动。
随着音乐的进展,展示出了不同的情景,如海带段落、海蛤段落、海参段落、渔民号子段落、渔家大鼓段落等等。
渔民号子
在渔村长大的人,从小耳熟能详的就是这种曲调粗犷的“渔民号子”。卸鱼的码头,拉网的沙滩,甚至是抬网抬鱼的时候,都能听到渔民们自编自唱的号子声。
面对既能带来福音,也可能引来灾祸的浩瀚海洋,渔民既敬又畏,因此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习俗。其中,最有特色的当数渔民号子。
渔民号子或刚劲浑厚、铿锵有力,或优美悠扬、诙谐幽默,能把众人的力气拧到一起,达到统一指挥、调节精神的作用。
2009年,荣成市渔民号子入选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渔村打鱼的渔船都是木壳船,冬天要把船拉到沙滩上,春天到了渔汛季节,再把船拉下海。渔船拉上拉下通常需要四五十人共同努力。
特别是向下推船时场面十分热闹,也许是因为这是每年渔汛的开始,渔民们充满了对丰收的希望和憧憬,热情高涨。渔民拉船的方式也很奇特,几十个人分布在船尾和船帮两侧,人仰卧在沙滩上,头枕着双手,用双脚蹬着船体。
这时,就要有一个人站在渔船的舱板上,领唱“号子”。领唱号子的人通常是全村嗓门最大、喊起号子最响亮,也最有感召力的人。
一般的喊法是,先拉一个长腔“哎——”,好像是让人做好准备,然后再喊出“哎嘿嘿”三个音。
随着最后一个“嘿”字出口,人们一齐把双脚蹬向船体,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就把船推下了海。
随着时代变化,号子也由最初简单的音节、无调子的形式,逐步演变为有调式和唱词,且内容丰富的“渔民号子”,并在渔民们的新老交替中,一代代流传下来。
本公众号刊发此文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部分资料图片来源荣成文旅;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嫌疑,请联系删除。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和“在看”,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学术交流‖投稿‖商务合作,联系方式
邮箱943237848@qq.com,微信tzc067259。
【敬请关注】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现在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如果您想及时收到《威海记忆》公众号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
【如何星标】点开公众号名片,点击右上角“…”,再点击“设为星标”即可。《威海记忆》公众号系公益号,不存在任何有偿阅读情况;点击公众号名片即可关注,非常感谢在文章尾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