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九藝團首演海報
港九藝團白皮書
復古知性主義以及我們作爲有機知識分子的任務
一、復古知性主義
「港九藝團」是一個跨領域、跨學科的社會進步主義綜合文化團體。我們的啓發來自音樂、廣播、時尚和歷史敘述方面的復古美學。我們的目標是向新的受眾展示香港的文化和歷史,同時為本地民眾拓寬國際和歷史視野。我們嘗試深入且平衡地反思與今日社會有關的本地與國際歷史,並重新挖掘與未來相關的社會歷史主題,以此推動社會進步。這種方針,我們稱之為「復古知性主義」。我們試圖推動合法的討論和活動,以關切受壓迫群體,並支持種族和諧,倡導一種國際主義的人文精神。
在我們的「復古知性主義」方法論引領下,我們所挑選的樂曲、新撰寫的歌詞、舞台對白與戲劇,都試圖使我們的觀眾返回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我們希望恢復的是一種七八十年代的精神;這體現在勇謀兼備且毫不妥協的大膽音樂、時尚與設計風格,以及當時仍然未被廣泛接受的社會議題深入辯論。當中,七十年代是一個敢言、敢作、敢為的年代,大家懷著勇氣去直面殘酷的現實,提出各種需要勇氣的改革方案,而不是偏安地貪圖安逸,要求「維持現狀」。我們所不提倡的,是時下有勇無謀且視反叛自身為目的之抗逆行為。我們同時希望保存一種「活的」香港歷史,並使之變得有趣、創新、前衛!
「復古知性主義」意味著我們相信任何人都不能脫離歷史進行活動;個人的行為既是歷史的累積也是其發展。換言之,所有個人行為都帶有歷史的烙印,並且對未來有所影響。這種思考或許能夠為人生中的行為帶來意義,幫助失去方向感的民眾。我們希望強調歷史的長時段演化:社會行為就是在這種長時段之中累積起來的,社會問題也是在長時段之中浮現的。我們認為國際上對香港的理解仍然籠罩在東方主義當中,把我們視為一種奇怪的異國文化(並似乎漸受一種同樣新奇且異國的專制所吞噬);另一方面,香港人仍然以西方中心主義的方法去觀察世界。這些都是過去數百年來中國與世界的困難互動所遺留的問題。再者,歷經多次政治動盪的香港人,仍然無法提出一個將來的社會藍圖,就是因為不敢跳出框框。
港九藝團為第二次演出而參考蘇聯早期建構主義風格設計的宣傳海報
二、亡羊補牢式的文化運動
為了應對這些情況,我們提出了兩大方針。首先,我們的文化出產,應當反映英國於香港殖民統治的專制本質及混亂實況,尤其是通過種族主義維繫不平等及經濟剝削,貽害至今。其次,通過我們團隊的國際構成,包括樂手、歌手及行政人員,我們可以初步扭轉殖民主義為香港製造的種族位階秩序。我們挑選的曲目,以及我們的歷史及資訊節目,都矢志協助香港人接觸西方的非白種人社會的文化與音樂(以非裔美國及非裔歐洲音樂,以及白種音樂人對此的發展為開端),同時有系統地引入並評介第三世界的音樂與文化。自從我們作為“Road Jack Channel” (2021年啓播)及《麗池計劃》(2022年)的時候,這就已經是一項一貫的方針。在前者方面,我們製作了一批有關非主流國家的國際音樂歷史的節目,關於南斯拉夫的一集甚至成為香港大學語言學的科目教材;在後者,我們製作了《不應有恨》和《記得》兩個冠有粤語歌詞的非裔美國音樂的MV。由於當時的種族歧視態度,這些音樂在七八十年代對香港只有零星影響,我們所能做的只是亡羊補牢。我們也承認,相對歐洲殖民主義在東亞及第三世界數百年的影響,我們能做的一切都是杯水車薪。然而,事情必須有個開端,分別在於這是一個良好的還是壞的開端。
麗池計劃|不應有恨 (Chic - I Want Your Love) [US, 1978]
我們之所有挑選了放克(Funk)、的士高(Disco)和R&B幾種音樂風格,是因為它們本屬於西方的受壓迫群體。我們為這些歌曲所譜上的新粤語歌詞,是以一種早就死滅的「三及第」文體寫成。這是一種折衷主義的文體,混合了文言文、白話文及1940-80年代的粵語口語,突破了單純以粤語口語寫作的狹隘地域主義。這就使得這些音樂得以本土化,增進粤語人士對這種音樂的認同,並有的時候能達到改造這種音樂(並扭轉其庸俗商業本質)的效果,為香港製造一種新的文化出口產物。為既有的歌曲或曲譜撰寫新的歌詞,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活動。歷代詩人會利用同一「詞牌」為基礎,撰寫內容上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歌詞。通常這些詞牌的具體旋律已經散佚,只剩餘歌詞用字音韻上的規範。幸好現代錄音科技,使得我們為七八十年代的放克和的士高樂曲譜寫歌詞,容易得多。
我們主要通過歌詞的內容,去扭轉這種音樂的商業性質。除了以當時的語言寫成的情歌之外,我們的樂曲主要都是關於歷史事件及現象;這些事件及現象現在大多已經遭到遺忘,但其與今日事態的關聯,是我們所必須指出的。在我們的一些歌曲和文化產出當中,使用的是一種我們稱為「建設性犬儒主義」的諷刺風格,目的在於披露事件所呈現的廣泛矛盾及諷刺,以及無恥私利下的殘酷現實。在我們的創作中,這些問題並不是遭受道德譴責,而是被視為社會科學及歷史唯物論下的必然現象。比如殖民主義下的種族主義就是一種必然;與其要求舒緩自由放任經濟下的不平等,倒不如要求糾正自由放任體制本身。我們的目標並不是要永恆地譴責問題,而是要解決問題。我們的批判精神因此並不會反過來促成更大失望,而是以一種向上螺旋,走向建設性的方向。只有如此,我們的社會討論及活動方針才會留在合法範圍內,而不是煽動違法暴力行為。不過,我們在目前階段的任務,是指出經常被遺忘的問題,而不是提出解決方案;後者的考慮,確會超出了我們範圍與能力。
麗池計劃|記得 (Patrice Rushen - Remind Me, 1982)
三、有機知識分子的陣地戰
如果借用意大利政治思想家葛蘭西的說法,「港九藝團」所希望培育的,是一批「有機知識分子」。這種知識分子並不自限於傳統一般性質的、非社會化的文化角色及事務,而是積極地去集合、重組及帶領社會意見,尤其是進步的意見。他們隨之挑戰現有的文化霸權 ── 在香港,這種主流文化霸權的構成包括了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封建殘餘、享樂主義、物質主義、以短炒利益為中心的經濟活動,以及自由市場下的剝削。挑戰文化霸權所需要的是一場所謂「陣地戰」,去試圖創造一個與主流分庭抗禮的公民社會。葛蘭西相信,在「陣地戰」之後就是「運動戰」,也就是直接革命。但在香港的情況,我們認為合法的社會辯論及活動已經完全足夠,因為經驗表明,假如沒有透徹完成一場「陣地戰」並使得進步主義價値觀勝出,政治性的抗議及暴力只會倒退為右翼本土主義的抽搐發作,而這種傾向對於香港人毫無根據的「民族」優越感以及性別歧視和自由市場論,都是了無反思的。
作為「有機知識分子」提倡「復古知性主義」,意味著我們將自己的文化行動,同時視為建基於歷史之上,亦是推動歷史前驅的力量。香港目前的懷舊圈,除為了商品拜物教底下毫無思考的物質主義,提供黑膠唱片之類懷舊收藏品之外,就缺乏任何意義。我們必須試圖鑽進去裡面推翻這種「商品化懷舊」,使之首先變成「知識化懷舊」這個過渡階段 ── 即懷舊的個人開始欣賞舊物(包括我們的樂曲)背後的歷史 ── 並最後達到「復古知性主義」,也就是把自己也視為歷史的產物。另外,我們的一些樂曲及舞台獨白,也是建基於香港殖民時期女性在社會經濟規範下的苦痛,以及她們與之的日常艱苦搏鬥。
四、曾澍基思想
在「港九藝團」,我們的分析方法、觀點及文化生產,尤其是歌詞的內容,都將與曾澍基(1950-2014)的著作並行。曾澍基是香港有名的溫和左派政治思想家。在七十年代,他是殖民主義不公義的主要批判者,參加過針對貪腐的學生運動。在八十年代以後,作為一名著名經濟學者,他發展了一套透徹地針對自由市場論的左翼批判體系。他提倡的是一種修正的資本主義,作為過渡到一種民主的社會主義的階段,目標是最後與中國的社會「復合」。然而自從大學時期起,曾澍基從來不是一名頭腦發熱的中華民族主義者。在出任各種政府顧問職務期間,曾澍基時常提出各種必要改革,反對積極不干預政策和無為而治,但不幸於2014年8月突然逝世,未能目睹之後的多年社會動亂並作出反應。
五、爲未來而懷舊,爲進步而復古!
我們同時認為,穿舊衣、摒棄快速時尚,是環保上負責任的行為。「港九藝團」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在音樂影片和網劇內,為復古美學提供規範;我們也將會提倡七十年代的設計與時尚,因其特別大膽。驕傲地打扮懷舊,意味著你已經擁抱一個事實:自己的歸屬在於歷史的長河,而不是稍縱即逝的現刻。一個裝扮懷舊的人,因此有必要知道他的穿戴形式的歷史。我們認為,懷舊服裝圈內廣泛流行的一個口號 ── 「要復古風格,不要復古價値」── 是從根本上錯誤的。要相信並傳播這個口號,所需要的是到達危險程度的無知與批判思維的缺失。首先,任何一個時代的美學,都是基本上由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所決定,也就是說任何時代的「風格」都是不可能與當時的「價値」割離的。其次,我們清楚明白過去充滿各種不公義,尤其是對女性和社會少數。但這並不會使現在的社會顯得更加公義。另一方面,過去也同樣充滿各種進步的提倡,一些甚至超出了我們目下社會實現能力。女性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種族平等、同性平權、反對投機、環境保護,全都起源於十八到二十世紀或更早。我們應當問的是:誰的復古價値?為了甚麼?為了誰?
我們希望在其上提出一個新口號:「為未來而懷舊,為進步而復古!」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把復古圈從它的長期尷尬局面中挽救出來,人們才會有動力去深挖歷史,以找尋能幫助目下的進步主義行動的思想資源。馬丁.路德.金是穿著一件六十年代的西裝,喊出「我有一個夢」;格洛麗亞.斯泰納姆(Gloria Steinem)是戴著一副七八十年代的典型飛行員眼鏡,寫成《駭人行為及日常叛逆》這本女性主義的經典。我們認為,量度一項價値的正面性和進步性的標準,應是「其能否將人從異化狀態中解救出來」。古老的價値如果是進步的,就是酷。現代的價値如果是反動的,就絕對不酷;這種價値況且不少。
早在1974年,曾澍基就指出過,香港文藝的任務,在於揭露香港社會的黑暗,同時指出樂觀、希望與光明的方向。最早注意到「商品化懷舊」的香港作家丘世文(1951-1998)在1988年指出,「我自己知道我所做的不是那種單純的懷舊[…]我寫的懷舊,可以稱為『未來的懷舊』,是要通過『透視歷史感』去看從前、現在、未來,才看出每個階段的特點」。我們願意繼續傳承薪火,發展新的進步文化事業。在「復古知性主義」引領下,「港九藝團」矢志提倡復古音樂及各種演藝,嘗試向失去方向的今日民眾,提供來自過去的各種進步價値及靈感,為香港的再國際化及社會發展,以及國內和國際對香港的重新了解而奮鬥。
曲詞風格解説
我們「港九藝團」的歌詞,是以一種現時不多見的語言寫成。這種折衷主義的文體稱為「三及第」,即文言文、白話文和1940-80年代粤語口語的混合體。這種書寫方式在清末到民國達到全盛時期,用於各種「白話報刊」,對象是一個新階層,其教育背景混合了傳統私塾訓練和現代高等學府人文或理工知識。「三及第」的意思本來是殿試中狀元、榜眼、探花,後來成為一道流行廣東的客家菜。清代狀元林召棠將用豬肝、瘦肉、豬肚子三種豬內臟煮成的湯,比作「三及第」,「三及第湯」由此得名;也有另一種說法,指廣東「及第粥」以豬肉丸、豬肝、豬粉腸三料混煮聞名,故稱「三及第」。後人再引申為一種夾生粥飯,指其半生不熟,兩頭不到岸,「三及第」這個詞語始有貶義。其實,我們根本不應該引「三及第」文體為恥。根據香港作家王亭之的解釋,「對於『三及第』,爭論頗多,讚之者捧到天花龍鳳,詆之者則簡直痛心疾首。[…]『三及第』文體其實一點也不俗。朱熹老夫子即用這種文體,當時稱為『語歸』體焉。[…]於宋詞,更見文言白話方言三合」。[1]
「三及第」對粤語流行曲的早期發展起了關鍵作用。在1974年之前,粤語流行曲是不被視為入流的,一些歌唱比賽甚至只有國語和英語組別。要使得粤語流行曲能夠成立,同時能登大雅之堂,使中上流階級能夠接受,又能使底層民眾感到共鳴,靈感就主要來自同樣使用「三及第」文體並在題材上逐漸現代化的粤劇;當時的粤曲已經開始形容現代事物,比如「我坐架Ford車到落海皮,開盡掣好似搭飛機,四便呔向地離」(唐滌生,《釣魚郎》,1962年)。隨著社會越來越富裕,因教育程度更好的中產階級自覺高貴,廣東歌歌詞也開始從「三及第」轉為白話文(書面語),而反映草根階層的粤語口語歌詞反在八十年代初就被突然摒棄。以上所談到的轉折,在下面談到的幾位詞人 ── 黎彼得(1950-)、尹光(1949-)和盧國沾(1949-)── 的作品中也有所反映。
我們選取的題材也與一般流行曲有所不同。在八十年代初的廣東歌中產化改革中,社會現實主義路線也遭到了摒棄,並且造成情歌氾濫等形勢。與此相對,現在我們歌詞的類別,除了一些失戀哀愁歌曲之外,就是關於香港社會歷史和國際政治歷史。目前我們已經寫好了八十多首歌詞,並逐漸增加,但歌詞內容偏重於敘事而不是抒情。這些「三及第」歌詞的具體文體構成各有異,每首歌的文言文、白話文、粤語口語的偏重都有所不同,有些歌曲偏重一種文體,略帶另外兩種。歌詞內容大部分比較文雅,極少量因為題材考慮和現實主義路線或諷刺需要,需要較為市井,完全以粤語口語寫成甚至略帶粗言,但比例不算多。
凋零 (Linx - I Won't Forget) [UK, 1980]
一、社會現實主義(黎彼得/尹光)
許冠傑(右)與黎彼得(左)
我們歌詞的重要靈感,來自於「社會現實主義」詞人黎彼得和尹光的寫法。在七十年代,黎彼得與許冠傑共同撰寫了不少關於草根勞動者艱苦環境的歌曲,尤其提到1973和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下香港的通貨膨脹,比如《半斤八兩》(1976年8月)的「仲慘過滾水淥豬腸」(比用熱水燙豬腸子還慘)說的就是通脹下工資購買力銳減,而「出左半斤力,想話攞番足八兩」(出了半市斤的力,希望拿足八兩的報酬)所講的其實是勞動剝削。黎彼得寫過的題材,多把平平無奇甚至煩悶事物寫得精彩,比如交通規矩改變無常、道路堵塞、公屋罪案,甚至麻將(《打雀英雄傳》,1976年)。
草根歌王尹光
另一方面,尹光是出生於南越西貢的越南華僑,六十年代逃離南越軍隊來到香港,以歌詞的粗獷及現實風格著稱。黎彼得與尹光曾經合作寫過幾首歌,比如描述公共屋邨的《新區自嘆》(1977年)唱曰:「新區罪案確淒慘,成日喊打喊殺時時慣,地方好似垃圾鏟」。尹光一首最為人熟知的歌曲就是以Agogo曲風寫成的《十四座》(1974年),是一名小巴司機的獨白,講到花了十幾萬買了一輛小巴,半夜饑腸轆轆之時仍然要到處找乘客,「受盡多條嚴禁例,兜客難兜禁區多籮籮,我錢財使過啦,攪掂阿哥」,意即需要到處賄賂交通警察。全曲最後慘呼「於今方知錯囉,我唯有怨當初,窮人的確係太慘,唯盼天公救助」。這就是七十年代香港草根勞動者的寫照。
二、粤語流行曲的轉折時代(盧國沾)
對於我們詞風有巨大影響的,還有七八十年代之交的幾名「轉折時代」填詞人,包括盧國沾、鄭國江、黃霑等。他們的歌詞,也是屬於「三及第」風格,跟黎彼得和尹光的區別在於傾向使用文言文。這也使得他們跟林夕、黃偉文等今日廣東歌白話文歌詞典範製造者的風格,可謂南轅北轍。在三人當中,盧國沾對我們的影響比重最大。他自稱沒有受過正式音樂教育,只是受到粤劇啓發,後於中大新聞系畢業,歌詞因而雖帶文言文的影響,但社會寫實風格濃厚。盧在七十年代成為一名廣告人,曾在無線、麗的、佳藝(1975-78年營業)三個電視台供職,不少麗的經典劇集片頭曲就出自他的筆下,比如《大地恩情》(1980年)的「河水彎又彎,冷然說憂患」,題材從古代劍俠到現代商戰都有涉及。盧的歌詞在「三及第」中屬於佳品,能夠在半文白文體和廣東話口語之間自由切換,且從不生突兀之感,比如《奇女子》(1979年)的「微笑搖手傾心仰慕,沒有搖手那個是誰?係你自己當初冷傲,邊個話一無顧慮!」進入八十年代後,因為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盧國沾、黎彼得的歌詞開始逐漸轉變為白話文,「三及第」走向沒落,只有尹光繼續他的草根口語風格。
盧國沾
盧國沾跟黎彼得也曾經在1977年用同一首歌(中村雅俊的《我們之旅》[俺たちの旅])填上感覺截然不同的歌詞(盧為羅文所填的《前程錦繡》,黎為大AL/尹光所填的《的士生涯》),可以顯出兩人雖然同樣使用三及第,但採取的寫詞路線可謂完全相反。盧所重的是人生哲理,激勵苦痛中的人要繼續堅持奮發,文體偏重於文言文;而黎偏重粤語口語,歌詞重心是社會陰暗現實,兩者同樣具有畫面感,同樣不是泛泛而談的浪漫情歌。以下是兩者歌詞的對比:
羅文《前程錦繡》(盧國沾詞) |
斜陽裡,氣魄更壯 斜陽落下,心中不必驚慌 知道聽朝天邊一光新的希望 互助互勵又互勉,那怕去到遠遠那方 前程盡願望,自命百練鋼 淚下抹乾,敢抵抗高山,攀過望遠方 斜陽裡,氣魄更壯 斜陽落下,心中不必驚慌 知道聽朝天邊一光新的希望 互助互勵又互勉,那怕去到遠遠那方 前程盡願望,自命百練鋼 淚下抹乾,敢抵抗高山,攀過望遠方 小小苦楚等於激勵,等於苦海翻細浪 藉著毅力,恃我志氣,總要步步前望 |
大AL/尹光 《的士生涯》(黎彼得詞) |
毛毛雨,天蒙蒙光 行人寂靜分分鐘都驚慌 揸架的士認真小心系街通處咁望 又寂寞又攰又怕,最怕碰到那暗殺黨 遇著暴力實在會命喪 盡量劫清光,梗比佢虐待,忍痛任佢劏 人潮裏最怕上當 行人旺盛好多差佬軍裝 搞到交通規則烏厘單刀增加幾百項。 路上遇著白炸(註:即交通警察) 最怕碰上那四眼老幫,(註:幫辦,即警督) 日夜望住受罰無漏網 地下鐵打樁,阻塞那道路,好似亂葬崗 總之的士司機搵食,頂得好多風與浪 為著食飯、為著事業,搞到日日傻戇 |
偶有醉意 (Alec Mansion - Dans L'eau de Nice) [Belgium, 1983]
三、非情歌運動 (一九八三年)
我們尤其佩服盧在1983年提出的「非情歌運動」方針,反對情歌氾濫,推動多寫愛情以外題材的歌詞。盧為此心力交瘁,需要跟各大唱片公司周旋,說明逆商業邏輯而行的文化創新如何舉步艱難、篳路藍縷。香港電台曾響應呼籲,舉辦「非情歌填詞比賽」,由梁偉文(林夕)所寫的《曾經》奪冠。同在八十年代初的西方,Kate Bush也以敘事式歌詞聞名。因此,我們藝團除幾首以七八十年代語言寫成的表達哀恨的失戀歌之外,歌詞主要著重描寫歷史和社會題材。一般人有種想法,即粤語口語入詞,黎彼得、尹光甚至唐滌生雖然開了一個頭,但只適宜寫「鬼馬」(有趣)題材,不太適宜轉化為以粤語口語寫嚴肅議題歌詞。我們特別認為,這其實是一種迷信,應予破除。當然,如何在一破之後能有一立,我們還在摸索之中。
我們的實驗的一部份,就是嘗試寫這種文體自由切換的「三及第」歌詞,得出一種戰後初期語言尚在改革與過渡時期的感覺,並且是復活了一種早就死滅的文體,對其進行繼承與發展。如此,我們也實際上破除了純粹以廣東話口語書寫的狹隘地域主義,因這種新書寫方式其實與年輕一代的右翼本土主義態度關聯甚深。「三及第」混合了文言、白話與粤語,甚至雜有英文,其實是廣東話的國際化的巓峰,上接古代,下連現代。我們也是在完成黎彼得、盧國沾等人在七十年代未能完成的事業。另一方面,八九十年代廣東歌之所以能夠橫行全國,主要是因為廣東歌大轉折後失去了粤語口語歌詞,而變成了純粹的書面語歌詞。先不論是否應該「保衛粤語」,假如使用「三及第」能鼓勵廣東以外省分的中國民眾,因為有了文言文和白話文的語境,使他們能夠引申出歌詞內的粤語口語部分的意思,而產生學習的興趣,這對推廣粤語文化絕對有益。
四、古典中文與稀有音軌
其實,歐美黑人音樂中的苦難與哀愁,跟中國傳統詩詞的主題是可以相互匹配的。古代詩詞方面,我們主要參考唐代詩人白居易,因為白當年屬於體制內改革派,慚愧於自己的富足,為勞動人民抱打不平,也是為勞動人民寫詩,其詩詞內容主要是批判現實流弊。其他對我們的歌詞有影響的詩人,包括蘇東坡、岳飛等宋代政治人物。我們所挑選的歌曲,不少來自所謂「稀有音軌」(Rare Groove)類別。這些歌曲當年一般來不到香港。根據一位知情的DJ的說法,在八十年代邁克爾·傑克遜當紅之前,香港民眾根本無法在電視上看到黑人表演音樂。另一名當年已經活躍的DJ,更說當時的DJ對黑人音樂唱片棄如敝屣。這是否事實,超出了本文的考證範圍,但不爭的是,在黑人音樂最盛的七十年代,相比日本甚至台灣,香港人其實更難感受到黑人音樂的盛況,香港也從來沒有一隊正式的的士高或放克樂隊 ── 這就已經說明問題的嚴重性,而我們要填補的就是一個五十年的文化空白。
動脈 ( Inspired by Tony Aiken & Future 2000 - Time Tunnel) [US, 1976]
港九藝團目前正在進行改組,如果各位讀者對港九藝團的宗旨感興趣,或者願意出任樂手、參與行政或提供活動內容,都可以聯繫藝團秘書長梁明德:ernestleungmt@gmail.com
[1]王亭之,《「三及第」文體》,多倫多《星島日報》,2006/08/09. <https://www.kankanwoo.com/?p=4051> (202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