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心理学,可让生活过得更好一点。
今天再来讲一个著名的行为心理学效应——“窄框架”。
行为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塞勒”观察到美国纽约的出租车司机有一个很奇怪的行为。
他说纽约的出租车司机每天都会给自己定一个收入目标,比如200美元,一旦达成,就收工回家。
雨天的时候,打车的人增多,所以司机很快就完成了目标,因此都早早回家了。
而晴天的时候,打车的人不太多,所以司机一般要干得比较晚才能完成当日的收入目标,因此都比较晚回家。
但其实出租车司机应该在活多的日子多干几小时、晚点回家;而在活少的时候少干几小时、早点回家。
这样在每月总工作时长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反而还能多增加10%!
可司机并不愿意执行这个策略啊,
他们不管晴天、雨天,只要达成当日的收入目标后就收工回家。
为什么呢?
“塞勒”把司机们的这种“目标策略”称之为“窄框架”思维。
所谓“窄框架”思维就是一种目光短浅、格局不大、短视的行为特征。
那为什么司机会有 “窄框架”思维呢?
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是稀缺效应。
美国的司机几乎都不存钱,所以不得不算好每天的收入要达到多少才能养活自己与家人。
也就是说温饱问题导致他们产生大量的心智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的精力与思考时间,所以他们只会关注眼前狭窄范围内的紧急事情,从则就陷入到一个紧急的稀缺状态。
因此,这些人就很少会有大格局、大局观。
第二种原因是简化引起的。
当司机把月收入拆分成日收入之后,每天的目标就变得清晰了、也更容易执行了,所以感觉可以少操心了。因此,他们就会觉得这是一种好策略。
如果你跟司机说:“生意好的时候你应该多干几小时再回家,生意差的时候你应该早回家。这样在每月总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你收入反而还能多增加10%!”
那他们也不会听你的。
为什么呢?
因为人都有“损失厌恶”的心理。
“损失厌恶”这个概念我以前跟大家分享过好几次了,
是指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时,对损失的敏感度高于对同等规模收益的敏感度,通常是2-2.5倍。
比如你损失100元的痛苦,需要用获得200-250元带来的快乐才能抵消。
所以在生意差的时候,如果司机反而早回家的话,内心会很不安,心里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虽然他相信生意好的时候多干活可以弥补回损失,但少赚钱带来的苦恼远大于多赚钱的开心。
因此,
活少的时候,他更愿意用更多的时间换取更少的金钱,
也就是说,为了逃避不确定性,再傻、再累、再不值得干的活都愿意做。
在投资上,投资者也有这种“窄框架”思维。
比如你买了一支股票或基金之后,关心的是它明天会不会涨,而不是明年会不会涨,十年后能涨多少。
而且只要涨了你就开心、跌了你就伤心。
可是任何一支股票都不可能每天都只涨不跌呀,哪怕你买到的是一家好公司,它的股价也会充满起伏跌宕。
畅销书《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曾做过统计,
他说:如果你每天都查看你的股票账户的话,那有40%的日子会看到损失。
但我们前面讲过,损失带来的痛苦程度大约是盈利还来的喜悦程度的两倍多。
所以每年60%的喜悦日子根本无法弥补40%的痛苦日子。
因此,
普通投资者不要每天都去查看账户,否则只会加大你的痛苦程度。
《股市长线法宝》这本书里统计过,只要持有好公司的股票或指数基金足够久,那么亏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持有10年,那只有20%的亏损概率;持有20年,则从不亏损。
所以如果你很久才去看一次账户,或者等到行情好的时候再去看一次账户的话,你的幸福感会强很多。
当然啦,前提是你一开始就买到好公司,或者买的是宽基指数。
1、人们总受制于即使满足,所以希望买了股票之后就能马上上涨、因此热衷于短线交易;
2、很多人缺乏大局观,只盯着眼前那一亩三分地, 只关心日常的琐事和眼前的得失,从而失去了更广阔的视野、更远大的志向。
3、我们都害怕不确定性,因此宁可稳定的少赚钱,也不愿意波动地多赚钱。
4、我们应该打破“窄框架”思维,在做决策时,应该从更长的周期去考虑,比如多想想今天这个决策可以让我在10年后能得到什么,而不是想一天后、一个月后我能得到什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