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写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次世界大战给思想家们带来太多的思考,一心只想执行命令而不觉自己有错的刽子手促使汉娜·阿伦特写下了《反抗平庸之恶》,揭示出“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是帮凶”。
而弗洛姆思考的则是为什么有着很长民主历史的德国会选出纳粹这样的极权政权。
要知道纳粹并不是通过军事手段发动政变等方式夺权上台的,而是被人们民主选举出来的。
弗洛姆以心理学为切入点探讨人的自由问题,而这本书在今天看来,已经远远超过了政治学的含义。
自由是现代社会独有的概念,其弊端也有着独特的现代属性。
封建社会中的个体没有自由,人在社会中的等级是固定的。
封建社会中的人与社会角色是一致的,农民不只是职业,还是身份,士农工商,都各有位置,即使有钱如沈万三,也不过是士的工具。
这样的等级下,人没有自由选择,经济地位生而决定,反而给人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
就像事事有父母负责的孩子,有“天”/“神”这种超然的力量决定一切,“只要听从命运的安排就可以了,好的坏的都是自己应得的”。(封建社会里人们的观念)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让人摆脱了束缚的精神权威,理性成为了新的神。
在理性的觉醒中,人获得了自由,也获得了焦虑。
资本主义社会和个体的人的自由相互促进,一方面现代社会人越来越独立自主,依靠劳动可以养活自己,不必依附他人,自由出卖劳动,而另一方面人又越来越孤立、孤独、恐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雇员和老板都只是彼此实现目的的“工具”。人在市场上出卖自己的劳动、技能、知识、时间、服务......而市场则决定了人的价值,甚至是全部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一个人的价值不能被市场认可,就像一件有使用价值的滞销商品无价值一样,这个人便毫无用处。
人对自己的价值了解不是通过自己,而是通过市场上的成功:找到工作了就变得自信,而失业了就会沮丧,否定自己一切价值。
于是,是否对社会有用,是否与社会合拍,就变成价值的衡量者。
然而,与社会合拍和精神健康是两回事。
更好适应社会的代价可能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
在现代社会中,自由是人的宿命。
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人是“被抛”入世界的,不是人选择了自由,而是自由主宰了人。
现代社会里,因为与神的关系的松绑,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变得松散了。
人生再也不是由某种超然的力量创造出来的放在世界某个位置上运转的命运,而是自由选择的结果。
然而随着认识的加深,人们发现理性在认识世界、把握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的时候,会产生挫败感,产生对个人的怀疑与无能为力感。
世界与人的关系变成了加缪式的“荒诞”。
就像年轻人总觉得自己有无限可能,而人到中年却发现原来自己什么都不能。
弗洛姆发现了自由的两面性:一方面自由带来了个体性的觉醒,意识到个人行动的可能性和责任,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独自面对世界的危险和压力。
于是,有人试图寻找外在的东西来承担无法忍受的焦虑与恐惧,开始逃避自由……
你想「放弃迎合他人的期待,把评价自我价值的标准放在自己这里嘛」吗?欢迎报名第 110 期「萝卜读书会」~
萝卜读书会第 112 期
【本期图书】《逃避自由》第三章+第四章
【本期时间】2025年1月11日,每周六 20:00-21:30(节假日顺延,报名一次即可)
【地点】 腾讯会议
【费用】公益免费(全程免费,音频回放会有少量平台技术服务费)
【流程】
1、领读。罗博心理资深咨询师做本周读书内容的导读;
2、自由分享与交流环节。所有参加读书会的小伙伴皆可分享自己本周的读书收获包括疑问,以及反馈在其它小伙伴分享过程中自己的思考;
3、针对大家在读书分享交流后仍存在的问题或疑惑,罗博心理门诊资深咨询师进行答疑。
欢迎大家踊跃参与,积极发言!
【报名方式】
扫码填写报名表
获取「萝卜读书会」入群邀请
一起学习交流,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即可获得本书电子版链接
▼【好书团】精装正版 五折包邮 ▼
期待着与大家一起进行更多的面对面学习、交流和分享,在罗博心理各个城市的线下咨询室里见到大家。
每天一小步,人生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