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独生子女,把抑郁症父母送去心理精神科

情感   2024-12-23 13:49   北京  

关注  星标  🌟  一起向内生长

中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


点击收听 动人音乐

▷1◁

爸妈不对劲

先是唠叨。

今年年初,34岁的Carol把妈妈接到上海生活了一个月。从进门的那一刻起,妈妈就开始了她的唠叨,说家里没有她想象的干净整洁,甚至会夸大其词,“像个狗窝一样”。

然后是越发强硬的干涉。

那天晚上,一直有喂流浪猫习惯的Carol本打算下楼喂猫,妈妈却拦着她,“别喂了,赶紧睡觉了”,Carol开始有些不适,觉得妈妈总是用自己的逻辑干涉自己的正常生活。

慢慢的,这种干涉愈发过分。就算是俩人放松洗脚的时候,Carol想趁着余温再多泡会,妈妈却要让她在泡脚桶结束按摩后立即把脚擦干。甚至为了让Carol赶紧行动,还会抢掉她的手机。

母女之间的矛盾,终于在一天夜里爆发了。

一天凌晨3点,妈妈起夜时发现Carol在侧睡,因为担心加重她的体态问题,便强行把Carol扳回平躺状态。被吓醒的Carol犯了起床气,和妈妈发了脾气,妈妈也和她争论,“我这样是为你好”。俩人就这么吵到4点,被气到的Carol一晚上没睡。

从2008年开始上大学,Carol就没和妈妈这么密切相处过。后来她离开老家去上海读研,和妈妈相处的时间就更少了。有时候一周都不会打一次电话,只有在妈妈生病或是想要添置些东西的时候,Carol才会关注下妈妈的近况。

和妈妈一起生活的这些日子,俩人之间的矛盾比之前十几年还要多。Carol也想过和妈妈就事论事沟通一番,但妈妈总觉得Carol是在找茬,在攻击她,好像在女儿面前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

Carol想起一位确诊抑郁症的朋友也是这样,“很正常的话,他们会听成负面的”,她推测,妈妈应该是出现了心理问题。

中老年人患上抑郁症并不少见。不少公开数据都曾统计过类似数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也在2021年调查了415位北京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19.05%的老年人处于轻度抑郁状态,12.17%的老年人存在中高程度的抑郁情绪。


在上
海,Ca
rol带着妈妈吃西餐



▷2◁

艰难的就诊

带爸妈去医院看心理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Carol从一开始就知道妈妈肯定无法接受看心理医生,“会觉得我把她当一个病人,觉得我不孝,让她去看病”,她想了个法子,说服妈妈去做心理咨询

她和妈妈说自己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活动推广,100块钱就能体验一次人际关系调理,“我们两个平时好像一直吵架,好像我脾气有点差,总是和你发火,要不趁着这次活动,你也陪我去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不耐烦,”她把问题归到自己身上,“正好你也听听医生怎么讲,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

1月中旬,Carol带着妈妈来到了一家可以进行一对二咨询的机构。

她记得高考前,自己因为焦虑出现了失眠的症状,妈妈把自己带去看心理医生,这让她天然地以为妈妈是一位开放、开明,能听进别人意见的母亲。但这次咨询的成效并没有如她所愿

因为是一对二的家庭咨询,所以Carol和妈妈每人被分到了一半的咨询时间。

Carol第一次带妈妈去诊室

过程中,咨询师让妈妈给自己打分,妈妈给自己打了不及格,觉得自己和老公关系处得不好,和孩子处得也不好,很失败,还哭了一通。

后来咨询师又问妈妈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妈妈说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非常严厉和传统的,成长环境是很优越的

但在Carol听来,妈妈是在炫耀,“因为面子,她想给外人觉得她很不错。

后来咨询师和俩人解释了彼此之间为什么会有观念的冲突,并劝妈妈,“孩子长大了要放手”“你小孩是你们家学历最高的人,你有什么理由不听他的,反而坚持自己的看法?

一个小时的咨询结束,Carol觉得自己打开了一个视角,有些理解了妈妈的所作所为。她以为妈妈封闭的内心至少也能撬开一条缝,便问妈妈,“今天这一套下来,你有没有一点点觉得有新的知识或新的观点和你之前想的不太一样?”

“这个人就是在放屁!”妈妈开始激动,“她的意思就是让我不要管你了,怎么可能一个妈妈不管孩子?”她越说越生气。
Carol意识到,和妈妈的第一次心理咨询,彻底失败。

▷3◁

就医的决心

带父母就医,必然需要决心和耐心

Carol把第一次失败的经历分享到社交媒体上,评论区有人劝他,“你不如改变自己,别去改变你妈妈了,这么多年的认知,怎么可能说改变就改变?”但Carol担心如果不加干预,自己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糟。

接着,有网友给她推荐了一位咨询师,可以采用线上(视频语音)咨询的方式干预。

Carol觉得这样既不需要自己再带着妈妈到处跑,又能让妈妈和咨询师一对一沟通,或许就能更敞开心扉了

今年2月,她决定再让妈妈试一次。这次,她告诉妈妈,“这位咨询师是同事的哥哥,咨询都是免费的,人家也是一片好心”。

《机智的医生生活2》剧照

或许妈妈也在为现在的状态而痛苦,想改善这种状态,便没拒绝,和咨询师沟通了3次。

但妈妈从没主动和Carol说过自己的感受,“因为妈妈始终带着一种高姿态,她觉得她是家长,不能把这些脆弱或是坦诚的东西暴露在女儿面前,他还是有一种威严感或是面子(在顾虑)。”Carol这么猜。

她只能私下问咨询师是怎么和妈妈进行沟通的。咨询师告诉她,要先认同妈妈的付出和观念,也要引导妈妈去换位思考。同时,她也应该去设身处地想一想,能不能做到像妈妈一样的付出和牺牲。

“很难做到,确实很难。”Carol开始反思。

▷4◁

对症下药

中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多是在各种外界刺激下的爆发。只有找到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Carol想到几年前,妈妈就已经变得不开心了。

这背后和妈妈的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妈妈从小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也是家里4个兄弟姐妹中和爸妈离得最近的一个,自然承担起了照顾外公外婆的责任。

妈妈56岁那年,外公去世,又赶上自己退休,生活一下子没了着落。为了帮妈妈转移注意力,Carol鼓励她多出去和朋友玩一玩,唱唱歌跳跳舞,转换转换心情。

《阳光普照》截图,图源网络

之前妈妈的精力大多用在了女儿和家庭上,家里的亲戚自然而然觉得她是一个特别能干的贤妻良母,所以当妈妈重新回归社交,亲戚们都觉得她性情大变。

久而久之,兄弟姐妹就开始因为赡养父母的问题出现矛盾和争吵,关系也越来越僵。

妈妈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姐姐出去玩,母亲就是一副非常认可的样子,而自己说要出去玩,母亲却觉得那有什么好去的。妈妈觉得委屈,明明自己才是做事最周到、最用心的那个,别人根本都没干什么

但她却没办法表达自己的不满。Carol看来,妈妈就像是电视剧里总是委屈自己的角色,始终强迫着自己去接受一套标准的社会体系,比如要守时节约,比如要干净卫生。当情绪一直没办法释放,久而久之,妈妈也会用同样高的标准要求身边人,所以她才会在看到自己家里有一点灰尘时,就会破口大骂。

Carol有些理解了妈妈的所思所想。

可妈妈之前一直是个开明的人,会鼓励自己多去看世界,多去尝试新鲜事物。为什么现在却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了呢?

Carol意识到,或许是因为妈妈退休后与社会脱节,生活变得闭塞且无聊,才会思维变得固化,没那么容易接受别人的说法。所以每当自己试图去扳正妈妈的想法,双方总是不欢而散。

耐心对待,是改善母女关系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慢慢地,Carol学会了在妈妈面前“装样子”。既然妈妈爱干净,就当着妈妈的面搞卫生,妈妈关注自己的体态,就不在妈妈面前驼着背玩手机,妈妈要求自己做些什么,就会立即执行。

她也学会了给妈妈提供情绪价值。每当妈妈把自己跳舞的片段发到家庭群里,Carol就会夸妈妈,“跳的真好”“你组织的真棒”。

▷5◁

慢慢变好

努力终于有了成效,Carol和妈妈的关系,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肉眼可见的,妈妈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控制欲。今年十一,Carol回家的时候,发现妈妈没再强制地管着自己,也没再批评自己,也开始听劝了。

甚至还实践起了咨询师教导的“表扬要大声,批评要小声”,总会夸Carol做得真棒。

咨询师线上干预后,Carol妈妈给Carol的留言

离家前,Carol和妈妈感叹,“我感觉这次回来你的状态要好很多”。妈妈却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变了,反而说是carol在咨询师的指导下发生了变化

Carol确实也有了变化。

她在和妈妈的关系中,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之前她总是用一种说教的态度去和妈妈表达一些观点和理论,尽管这些观点是进步的,是正确的,但在妈妈听来,好像在训学生一样。

现在,她不再试图纠正妈妈的观点,更多的是理解和安慰,当妈妈因为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而生气时,她会说“怪就怪在你太好心了”“怪就怪在你太体贴了”。

当然,必要时Carol还是会搬出咨询师的身份,“你忘了他当时是怎么跟你沟通的吗?”

前些日子,妈妈给舞蹈团编排的舞蹈节目成功完成,舞蹈团的姐妹都在感谢和认可她。也许是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Carol能感觉到,妈妈的状态越来越好了。


科普系列讲座 往期音频精选
    

  1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疗》

  2  《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

  3  让孩子成年又成人:避免过度养育》

  4  《焦虑与焦虑障碍 (症)》

  5  《爱的五种语言教你越爱越甜蜜》

  6  《正念疗法:穿越抑郁的迷雾

  7  《儿童抽动症的诊断与治疗 》

  8  《如何从逆境中反弹,创伤中成长》

  9  《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交流》

 10 《和失眠说再见:做自己的失眠治疗师》

 11  《克服社交焦虑,实现轻松社交》

 12 《放下对自我的成见,重建自信》

 13 《分心不是错,如何提升孩子专注力》

 14 《超越原生家庭,活出全新自我》

 15 《学习树 :解决孩子学习问题新思维》

 16《四步拯救情绪崩溃,摆脱情绪控制》

 17《婚姻中的挑战,如何更好应对》

 18《告别拖延症,掌控自己的人生》

 19《数字家庭教育:如何避免孩子沉迷游戏》

 20《自我训练:摆脱焦虑抑郁恶性循环》

 21《赞美与责备:评价如何影响我们》

 22《正面管教:抚养孩子的黄金法则》

 23学会真倾听 :轻松与所有人沟通》

 24《父母老后难相处 子女如何和谐相处》

 25《如何减少内心冲突  实现理想人生》

 26《如何正确求助 告别求助困难症》

 27《别对我撒谎:如何识别谎言》

 28《这不是矫情,不可忽视的产后抑郁》

 29《控制愤怒:拒绝做情绪的奴隶》

 30反焦虑思维:破解快乐生活的密码

 31 ……


关注我们,公众号对话框发送

讲座序号(每次一个阿拉伯数字 )

即可获得讲座音频

如果您想进行更加 专业系统 的心理学习、甚至成为心咨询师,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心理志愿者大家庭。 9 个月,全程免费0 基础,种子咨询师(心理科普志愿者)成长课程 第 11 又开始报名啦……

▼ 了解更多  点击下图  

为响应大家对线下学习交流活动的呼吁, 罗博心理门诊(公众号:萝卜心理Psyrobot )自2024年1月于全国各省市陆续开展不限于读书会、心理科普讲座,专题诗会在内的各种线上线下活动。
报名方式为:扫码海报👆添加罗博医生微信(微信号:luoboxinli007),注明“同学会+省市”,罗博医生会把大家把抱到你所在省市的学习交流群

期待着与大家一起进行更多的面对面学习、交流和分享,在罗博心理各个城市的线下咨询室里见到大家

每天一小步,人生一大步

萝卜心理Psyrobot
罗博心理门诊官方订阅号。罗博心理是一家全国连锁的专业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机构,由近2000余名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及心理科普志愿者,共同担负起心理咨询、心理科普、心理援助和7X24小时全国免费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等线上线下的心理服务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