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 情系年味,大学生如何续写中国式浪漫

教育   2025-01-24 09:00   江西  





2024年12月4日,联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春节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高度认可,更是春节迈向世界舞台的关键一步。可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令人心酸的事实:如今春节的年味,似乎真的越来越淡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包含中国式浪漫的童谣还有多少学生会唱?我们大学生还会过年吗?那承载着团圆寓意的年夜饭还有多少人精心筹备?那象征着驱邪祈福的春联还有多少人亲手书写?




年味寻踪:年味究竟何种味



年味是气氛和风俗,更是一种情感,连接着人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无尽思考;年味是准备和忙碌,更是辞旧迎新中的希冀,伴随着人们对晚辈、长辈、亲朋的真诚祝福;年味在千里奔袭和家人团聚里,年味在置办年货和打扫卫生中,年味在红包拜年和赏灯逛会中。年味让春节成为中国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跨度时间最长、影响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让国情、乡情、家情、亲情、爱情在其中得以集中表达与释放。




年味探微:缘何年味渐式微



年味变淡原因很多,其中社会发展带来的变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1、城市化浪潮:聚散之间年味淡







城市化进程如疾驰的列车,风驰电掣般重塑着社会的肌理,传统的家族聚居模式首当其冲。往昔,家族成员们于一方天地里比邻而居,祖宅宛如温暖的巢穴,承载着数代人的欢声笑语。新春佳节,那是阖家团圆的盛会,小辈们在庭院中嬉笑玩耍,长辈们于堂屋内谈天说地,浓浓的亲情与年味儿交织弥漫。

然而如今,城市的繁华如磁石般吸引着年轻人奔赴四方。高楼大厦间的单元房,成了他们安身立命之所。春节时,返乡之路不再如往昔般人潮涌动,曾经热闹非凡的家族大团圆场景,愈发鲜见。乡村里,只剩老人们在新春的寒风中,守望着寂静的村落,曾经醇厚的年味,在家族的离散中悄然稀释




2、互联网冲击:虚拟世界隐亲情





互联网如汹涌的潮水,瞬间漫过生活的每一寸土地,春节的传统氛围也被悄然改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子设备的屏幕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短视频的绚丽、网络游戏的刺激,如无形的丝线,将人们的注意力紧紧缠绕。

春节守岁,这本是家人围炉夜话、共叙天伦的温情时刻。但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家人各自低头,沉浸在虚拟世界的精彩之中。往昔那充满欢声笑语与温暖交流的画面,已被手机屏幕的冷光所取代。亲情的互动在指尖的滑动中逐渐减少,温馨的年味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渐渐隐匿。




3、传统习俗演变:简化之中韵味消



传统习俗,作为春节的灵魂,在时代的变迁中也经历着蜕变。曾经,写春联是春节前必不可少的仪式。研墨、铺纸、挥毫,墨香与红纸相衬,每一笔都饱含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然而,如今印刷春联铺天盖地,虽精美却少了那份亲手书写的温度与韵味。

还有腌制腊味、制作年糕等习俗,曾经饱含着家人对新年的深情厚意。但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行色匆匆,无暇顾及这些繁琐工序。这些传统习俗逐渐简化,甚至被遗忘,年味也随之失去了那份独特的厚重与悠长。




4、物质丰富影响:便捷消费淡期盼



物质的极大丰富,为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却也悄然改变了春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过去,春节的美食与新衣,是孩子们一年的翘首以盼。只有在新春才能品尝到精心准备的佳肴,穿上崭新漂亮的衣裳,那是一种对特殊时刻的强烈期待。

如今,超市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电商平台购物便捷高效。平日里,人们便能轻松满足各种消费需求。春节的特色商品不再独一无二,那份对春节独有的期待与兴奋,在日常的便捷消费中逐渐淡化。商业化的浪潮更是让春节消费趋于功利,礼品注重包装与品牌,而那份对亲友的纯粹情谊,在喧嚣中被渐渐淹没。




年味思辨:守住年味之必要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情感。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下,大学生群体易受外来文化冲击,对传统年味的感知逐渐淡化。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助力大学生守住年味,不仅能让他们重拾对传统节日的热爱,更对其思想塑造、文化传承和信念树立具有深远意义




1、增强家国认同,培育爱国精神



 春节是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家庭团聚的温馨氛围,到国家层面春节期间的各种庆祝活动,都彰显着家国一体的理念。贴春联、挂灯笼等传统习俗,不仅是对家庭幸福的祈愿,更蕴含着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期许。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家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感,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



2、传播主流价值,引领政治方向



春节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传统美德,正是友善、和谐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能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明确政治方向,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3、应对文化挑战,增强文化自觉



在全球化浪潮下,外来文化冲击着本土传统节日。部分大学生热衷于洋节,对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缺乏了解。帮助大学生守住年味,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觉。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只有坚守和传承,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保持民族特色,提升文化软实力。




4、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信念基石



春节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丰富多样的春节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庙会等,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年味,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能使其内心深处生发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文化自信为基石,筑牢理想信念之塔。




年味新篇:守正护老味 创新掘新味



每一名中国人都是春节的传承者,有责任把咱们春节的年文化发扬光大,把走失的年味找回来,在改进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在守正创新中让年俗承载中人们对年味的追求。




1、坚守仪式传统:留存仪式,让年味在庄重传统中延续。



春节,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每一天皆被丰富习俗赋予独特意义。从腊月初八腊八粥飘香,年味渐起。小年打扫祭灶,祈愿顺遂。年二十九贴春联、挂灯笼,家宅添喜。除夕阖家团圆,年夜饭飘香,围坐守岁盼新年。初一拜年祭祖,传承孝道与家族精神。初二起走亲访友,延续深厚情谊。至正月十五闹元宵、遛百病,春节圆满落幕。

这些仪式感满满的年俗,不仅是形式,更蕴含着对天地敬畏、对万物感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仪式感如生活调色盘,赋予平凡日子庄重与温馨。如年轻人热衷的元旦跨年,众人倒计时感受成长,便是对仪式感的追求。

尽管时代变迁,年俗有变,但年味本质未改。南北地域不同,饺子、馄饨滋味各异,却传递同样幸福;居住环境改变,从平房到楼房,虽少了贴春联门框,福字、剪纸、吊钱依旧延续喜庆。

然而,如今不少人感慨年味淡了,究其根源,是对过年仪式感的忽视。当不再在意传统习俗,过年沦为简单吃喝娱乐,失去敬畏与庄重,年味自然消散。若要重拾浓郁年味,切不可一味简化。即便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有限,那些承载文化与情感的庄重仪式感,仍需用心保留




2.重拾习俗风华:回溯往昔,使年俗于岁月传承里焕新。



春节,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妨从自身出发,让传统习俗重焕生机。

春节前夕,备好笔墨红纸,亲手书写一副春联。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将心中对新年的美好祈愿凝于笔端,让那充满吉祥祝福的字句,为新春渲染出祥和的氛围,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大年三十夜,阖家围坐,一同包饺子。把硬币、花生等蕴含吉祥寓意的物件,巧妙地包进饺子里。每一个饺子都包进了团圆与期盼,每一口咬下去都充满未知与惊喜,为节日增添别样的乐趣。一家人欢声笑语,在这小小的饺子中,传递着亲情的温暖。        

春节期间,怀着崇敬之心,给长辈磕头拜年。送上一份亲手制作的小礼物,或许是一幅画、一件手工,礼轻情意重。以这种传统方式,传承尊老敬老的中华美德,让长辈感受到晚辈的敬重,使家族的温情在代际间流淌。




3.增进家人欢情:互动相伴,促亲情在团聚交流中升温



春节之际,不妨暂且搁置手机,把更多的时间倾注于与家人的互动。一家人围坐,共赴传统桌游的欢乐之约。来一局象棋,棋盘之上,楚河汉界分明,双方调兵遣将,以智谋一决高下,感受运筹帷幄的乐趣;或是玩会儿跳棋,棋子在方格间灵动跳跃,你追我赶,在轻松愉悦中尽享欢乐时光。

围坐于电视机前,一同观看经典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熟悉的旋律响起,精彩的表演轮番上演,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悄然打开记忆的大门。大家沉浸其中,回忆起往昔那些美好的岁月,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内心的感动与感慨,亲情在交流中愈发醇厚。

此外,组织趣味横生的家庭活动,能为春节增添别样色彩。来一场包饺子比赛,家人各展身手,看谁包出的饺子形态优美,馅料鲜香;开展猜灯谜活动,一个个构思巧妙的灯谜,如同一扇扇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门,在思索与解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欢声笑语,就此填满整个春节,让家沉浸在温馨喜乐的氛围之中。




4.征集青春年味:打卡青春,以征集为平台挖掘新年味。



拍摄能够展现家乡春节特色的照片,如充满年味的街道布置、丰盛的年夜饭、热闹的民俗活动(舞龙舞狮、庙会等)、阖家团圆的温馨瞬间等。能够体现出春节的欢乐氛围与独特韵味,附上说明,阐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或它所代表的家乡年味。

录制一段与春节相关的视频,可以是记录家乡春节期间的一天,从清晨的准备到夜晚的团圆;也可以是聚焦某项传统习俗的传承与演绎;或是分享自己参与的春节特色活动等。

以 “青春年味” 为主题,撰写一篇散文、诗歌或记叙文,可以回忆儿时过年的趣事,描绘家乡春节的独特风俗,抒发对春节团圆的感悟,或是讲述春节期间发生的触动心灵的故事等。




5.共赴旅途年韵:携亲出游,借旅行于天地间探寻年俗。



在领略不同地域风光的同时,探寻各地独特的过年风俗,让年味在旅途中重新浓郁起来,不妨在春节,带父母踏上旅程。去北国冰城哈尔滨,看巧夺天工的冰雕,体验贴窗花、蒸豆包的传统,感受腊月寒冬里的热闹红火;到江南水乡乌镇,乘一艘乌篷船,在桨声灯影里,与父母共赏写春联、挂灯笼的古朴年景,品味温婉细腻的年味;奔赴西部陕北地区,和父母一起汇入欢腾的秧歌队伍,听激昂的信天游,吃油泼辣子抿节面,感受黄土高坡上的豪迈奔放;再往南至广东潮汕,参与盛大的游神赛会,品尝潮汕卤味,和父母在热闹烟火气中,领略岭南地区的独特风情。

年味,是岁月沉淀的诗,是文化传承的歌,它宛如一条无形的丝线,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紧相连。对于大学生而言,守住年味,不仅是对传统的坚守,更是对内心温暖与归属感的追寻。在时代的浪潮中,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成为年味的传承者与创新者,让老年味在时光流转中历久弥香,让新年味在青春的舞台上绽放华彩。如此,当我们回首,那浓浓的年味,将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中国式浪漫在岁月长河中绵延不绝,温暖每一个新春。




END
排版:康子阳
初审:赖志浩
复审:焦铄
图文来源: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大学高校圈
中国2880所高校,4400万大学生,他们关心什么,关注什么,我们就关心关注什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