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学院 | “按键”伤人,无知与邪恶的距离

教育   2024-12-24 09:00   江西  


网络道德失范对学生心理及行为影响的解决案例


“按键”伤人,无知与邪恶的距离

导语











感恩,是仁爱的力量。感恩,是善良的表现。感恩能给人生带来美好和温暖,感恩能给生活带来乐趣和希望,感恩能拉进人与人之间距离。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能活得更轻松自在,过得踏实心安。

近几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载体的高速发展,以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超话、B站等为代表的微媒体平台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实践的主要场域,同时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伴随着与网络深入融合而愈演愈烈。本案例是一起突发事件,由于网络失范行为诱发心理问题,本文探究其法律知识科普,网络行为引导的重要性,提出解决方案,并分享经验与启示。

工作案例简介








A同学是一名准大二学生,在班级期末备考之际,小丽同学在现宿舍多次传播他人不实言论,以一种好玩儿的心态向他人“宣传八卦”,同时以网络的形式多次和他人“分享八卦”,辐射范围在学院、学校、兼职单位、曾经的高中,传播力度较广,主要有以下行为:(1)喜欢偷拍别人的丑照做成表情包,未经他人允许将其他同学的照片做成表情包投放在各个社交群;(2)分享B同学(该生与A同学曾经是高中同学)高中的恋爱故事,夸大事实编纂故事辐射范围到其他年级甚至全校,对B同学名誉造成严重损失;(3)多次向不同的同学分享“八卦”关于其他同学为隐私的事情。

其他多名同学找到辅导员控诉A同学对每个人造成的心理伤害,在期末备考季无法安心备考学习。由于A同学自称自己有抑郁症,A同学室友称他们在宿舍无法安心入睡。B同学因为该谣言传播已出现幻听现象,内心受到严重的创伤,并有自杀念头法。


关键点分析








本案例中A同学以“好玩儿”“分享八卦”的心态在网络上传播不实谣言,对多名同学造成不同程度的名誉受损,B同学由于网络诽谤事件的发酵导致应激性心理问题,威胁到生命安全。

本案例涉及人数较多、负面影响较大、辐射范围较广,涉及到网络思想教育、法律科普、心理危机干预、人际交往等多个问题。因此有理有据、公平公正、方法适当处理本案例至关重要,同时对本案例进行拓展提出规范学生网络行为的思考与建议。

思路举措








按照轻重缓急、以生为本、防微杜渐原则制定以下措施:


01
心理疏导

(1)与学生B“共情”,情感关怀:语言上表达对学生的关怀,引导学生放宽心态“别用他人错误惩罚自己”,同时陪同学生与医院就诊心理医生;行动上多去拥抱学生,给与学生力量;(2)汇报领导,寻求专业帮助:将事情原委上报分管书记,学院立即安排心理咨询师对B同学进行心理辅导;(3)借助班委,保障学生安全:安排B同学室友、班委对该生进行看护,尽量减少该生独自行动风险,一旦有情况即时汇报辅导员;(4)家校合力,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说明事情的原委,引导家长给与充分的关怀与理解。


02
全面了解

(1)通过A同学的室友、高中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了解该生日常表现及品行综合研判该生是对法律知识的缺失还是故意为之;(2)与A同学家长取得联系说明事情原委,了解学生“自称抑郁症”情况,建议家长带学生回家休养复习,减弱对宿舍同学的负面影响(3)通过其他年级、学院同学了解舆论的散播情况。


03
舆论控制

(1)对其他相关同学进行安抚安心备考,并要求A删除他人表情包并引导学生与涉及相关同学道歉;(2)对A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按照《学生手册》对A同学作出“严重警告”处分后,立即召开班会说明处理情况,并深入学习了《民法典》《网络安全法》部分内容;(3)与其他年级辅导员沟通,召开班会说明事情的处理状况,并告诫大家切勿对未经核查、来源不明、真实性存疑的信息和同学、室友进行讨论,以免造成对他人伤害。


经验启示









从育人层面来说,学生出现网络失德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学法以明德,用法以立身”的理念,缺乏“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的素养。


01
防微杜渐

见微知著实际折射的是我们平常中的安全教育工作没有真正的使得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心”,本案例中学生“八卦分享”“表情包发送”最开始萌芽的时候未即时发现并制止;AB同学在高中期间发生过类似事件,A和很多同学关系疏远未得到重视,以至于矛盾同时爆发,使工作被动。

02
学会借力

学生突发状况的很多问题,不是辅导员自身能力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借助学校的各方面力量,做到全程化、全方位育人,妥善解决危机。该案例突发状况,需依托学院领导、警方、法律顾问及家长多方力量,及时沟通,协商处理。

03
因势而动

对于“明知故犯”,刻意抹黑、造谣混淆视听,辅导员要发声亮剑,注重底线意识、价值意识、素质意识的培育和增强;对于“不明而动”认识偏差问题要重在科普,可邀请专业法律人员进行普法宣传。

结语








解决学生网络舆情的关键还在于相关制度的完善与落实,如果在处理问题时能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落也就能真正实现对症下药。此外,处理学生的各类问题时,有不仅仅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就足够的,还要学会“诱之以利”,用专业的思想和理论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


END


作者|黄山学院辅导员王晓娟

排版|段航

初审|赖志浩

复审|焦铄


大学高校圈
中国2880所高校,4400万大学生,他们关心什么,关注什么,我们就关心关注什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