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L,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三学生,身高一米八左右,身材瘦弱。小L出生于农村,5岁时母亲因嫌弃家里贫穷而改嫁,10岁左右父亲因交通事故脑部受重伤,治疗几年后去世。自此,小L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但前些年爷爷奶奶也相继离世。多年来,小L依靠亲戚资助、政府补贴、课余兼职等方式完成学业。据了解,小L与二伯、小姑关系较为亲近。虽经济条件不佳,但小L始终自立自强,在校期间担任班长、党支部支委等职务,学业成绩排名位列专业第一,获得过多项荣誉奖项,人际关系良好,各方面表现优异。
小L在年度心理普查中为“关注”等级(普查结果分为“警戒”“高危”“追踪”“关注”“正常”五个等级),根据班主任谈话和周围同学观察,小L主要存在家庭原因导致的自卑心理,无其他异常表现,因此没有列入学院心理工作重点关注学生名单。
大三下学期开学初,此前较少发布微信朋友圈的小L一连发布了十余条动态,内容大多与时政相关,引起学院心理辅导员老师的注意。与此同时,小L的同班同学向辅导员反馈,小L在近期主持召开心理主题班会时谈及自己前段时间状态糟糕,甚至想要跳楼自杀,不过称已通过心理咨询改变了心态。室友们观察到,小L的言谈举止与以往相比有较大变化,说话的语气和姿态比较浮夸,像领导批评下属,一次课上还与任课老师发生了冲突。
心理辅导员随即与小L进行面谈,小L承认自己的确前段时间情绪低落,压力主要来自学业、学生工作、家庭等方面,但自称现在状态非常好,仿佛开悟了一样,有了更高的人生追求,下定决心要跨考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在谈话过程中,小L语言内容重复,思维跳脱,神态语气较为夸张,存在一些夸大性内容(例如“我要成为第二个马克思”等),且表示最近睡眠时间缩短但并不感觉疲惫。根据种种表现,心理辅导员判断该生可能处于轻躁狂发作状态,需要尽早接受专业治疗,遂将相关情况第一时间报告给了分管领导和该班级班主任老师。
小L的各种表现是典型的躁狂发作症状,属于精神疾病,自知力有一定欠缺,不在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范围内,需要及时转介至专业医疗机构。因小L此前在校期间从未出现类似情况,本次大概率是第一次发作,若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小L的问题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从社会因素来看,长期的父爱、母爱缺失以及寄人篱下的成长经历,让他形成了过于独立自主的性格,不信任他人,不愿意和他人表露内心,习惯于压抑、封闭自我,不良情绪无法得到有效释放;二是从心理因素来看,近期学业压力和毕业就业压力上升,小L对其自身要求较高,心理负担加大却无从排解;三是生物因素来看,双相情感障碍与遗传关联较大,结合小L平时对于家庭情况的阐述,还应当考虑是否存在家族遗传因素。
一是给予关心关爱,走进学生内心,找寻根本原因,以便对症下药;二是进行校医合作,根据诊断结果和医嘱确定下一步工作方案;三是加强家校沟通,争取学生家属的支持配合。
谈话后第二天,在征得小L同意的情况下,学院老师、同学陪同他到当地某三甲医院心身医学科就诊,经各项身体、心理检查,小L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医生建议服药治疗,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如拒绝服药、冲动行为等)可住院治疗。在医院做检查的过程中,小L深切感受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心,说道自己从小没有父母亲,从来没有像这样被人爱过,多次表达出对老师同学的感谢。
鉴于小L家庭情况特殊,学院将小L纳入重点关注人群管理,成立由院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寝室室友构成的五级联动心理帮扶小组,负责小L的日常关心关注和监督用药工作。
经家校会商,家属同意带小L回家接受系统治疗,为其办理一学期休学,并签订家校协议。但小L自称状态很正常,认为班主任、辅导员“扰乱了我的生活”“逼迫我去医院”,应当向自己道歉,并私自离开学校。学院老师一面和家属一起积极寻找小L的下落,一面在线上与之保持沟通,给予小L充分的关心关怀,接纳他所有的情绪。在各方不懈努力下,小L的语气明显缓和,情绪趋于稳定,并主动回到学校。
3.家校紧密协同,共牵安全金丝带
小L回校后,仍然拒绝和家属回家,拒绝用药,认为药物有副作用。家属无奈选择暂住校外,履行监管职责。据室友反馈,该生近来言语显著变少,情绪不再呈现高水平的亢奋状态,逐渐趋于平静稳定。学院老师、同学密切关注小L的日常表现,与学生每日保持联系,掌握其情绪等方面变化情况,试图慢慢扭转学生对药物的错误观念,引导学生早治疗、早康复。同时,学院与家属保持密切沟通,双方及时掌握小L的安全情况,老师与家属共同努力做通小L的工作,劝说其尽早接受专业治疗。小L情况趋于稳定,无明显躁狂症状。
4.拿起法律武器,家属劝导有效力量
小L回校后,仍然拒绝和家属回家,拒绝用药,认为药物有副作用。家属无奈选择暂住校外,履行监管职责。据室友反馈,该生近来言语显著变少,情绪不再呈现高水平的亢奋状态,逐渐趋于平静稳定。学院老师、同学密切关注小L的日常表现,与学生每日保持联系,掌握其情绪等方面变化情况,试图慢慢扭转学生对药物的错误观念,引导学生早治疗、早康复。同时,学院与家属保持密切沟通,双方及时掌握小L的安全情况,老师与家属共同努力做通小L的工作,劝说其尽早接受专业治疗。小L情况趋于稳定,无明显躁狂症状。
5.给予经济支持,解决忧虑负担
在帮扶小L的过程中,辅导员老师了解到小L的顾虑不仅是针对药物副作用方面,还包括经济负担的考虑。因此,帮扶过程中辅导员老师始终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积极争取为小L发放临时困难补助、寒衣补助、学费减免和重大疾病补助等,解决小L的后顾之忧,让其在医院安心治病。
以心换心,真情陪伴
真诚信任是心理工作的基石,心理问题学生往往敏感脆弱,他们带着自己的困扰和疑虑走向我们,而我们的每一次倾听和回应,都是在他们心中播撒希望的种子。在与心理问题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只有真正用心去理解对方,才能走进学生内心,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陪伴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耐心和细心,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支持。
依法依规,流程完整
法律法规是心理工作的底线,学校依法办学,心理工作也讲究依法依规,我们的重要“参照系”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作为心理工作者,我们应明确法律法规是保证工作质量和专业性的关键。同时,完整的工作流程也是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处理每一例个案时,我们都应当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及时做好各流程工作记录,确保自己的工作始终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运行。
巧借外力,形成体系
多方合作是心理工作的抓手,心理工作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和层面,而辅导员的力量是有限的,凭个人往往难以应对所有问题。因此在处理心理问题(尤其是危机)个案时,我们要学会运用多方力量,联合学校学工部、保卫处等有关部门,注重与校内外专业人士、机构和社区的合作交流,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支持。
勤于学习,提升能力
持续学习是心理工作的要求,社会发展瞬息万变,“00后”“05后”大学生的新特点也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难题,因此我们应顺应新形势变化,积极探索当今时代背景下提升心理工作有效性、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时刻保持开放的学习状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排版:饶浩文
初审:赖志浩
复审:焦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