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蜀道(荔枝道)已经正式纳入了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荔枝道专项考古调查工作也正在有序开展,作为历史上荔枝道重要节点的乐温县(今长寿区),在唐宋时期的史料中多有盛产荔枝的记载,本文谨按历代相关史料,对唐宋时期乐温县出产荔枝进行初步探讨。
唐元稹《元氏长庆集》卷第三十九《浙东论罢进海味状》[1]:“臣伏见元和十四年(819),先皇帝特诏荆南[2],令贡荔枝,陛下(穆宗)即位后,以其远物劳人,只令一度进送,充献景灵,自此停进,当时书之史策,以为美谈。”北宋《文苑英华》[3]卷四百四十一《梳理囚徒量移左降官等徳音》和《唐大诏令集》[4]卷八十六均记载唐懿宗咸通八年(867)五月十八日:“东川每年进蜜浸荔枝,道路遥远,劳费至多,自今已后,令宜停进,布告中外,称朕意焉,主者施行。”《新唐书》[5]志第十二载:“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此“南方”无法确定是长安以南还是岭南,但其余两则唐代文献均载东川贡荔枝,但没有记载更详细的出产地。
北宋蔡襄《荔枝谱》[6]:“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汉初,南粤王尉佗以之备方物,于是始通中国。唐天宝中,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时之词人多所称咏,张九龄赋之以托意,白居易刺忠州,既形于诗,又图而序之,虽仿佛颜色,而甘滋之胜,莫能著也。洛阳取于岭南,长安来于巴蜀,虽曰鲜献,而传置之速,腐烂之余,色、香、味之存者,亡几矣。是生荔枝,中国未始见之也。九龄、居易虽见新实,验今之广南州郡与夔、梓之间所出,大率早熟,肌肉薄而味甘酸,其精好者仅比东闽之下等。是二人者,亦未始遇夫真荔枝者也。”北宋苏轼《荔枝叹》[7]:“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南宋朱翌《猗觉寮杂记》[8]卷一:“荔子,汉和帝时取之南海,唐天宝取之涪。元和中取之荆南,见元微之《论海味表》。《太平御览》,妃子生于蜀,好荔子,(有脱文)胜蜀,每岁飞驰以进。则涪不进久矣。《文粹》[9]鲍防[10]《杂感诗》云,五月荔枝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雁飞不到桂阳郡,马度皆从林邑山。则唐又取于广西。”南宋《舆地纪胜》[11]卷六十八涪州条引《洋川志》:“杨妃所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涪州志》云七日到长安,不同。”同书一八三兴元府景物目下云:“子午谷,生荔枝自涪陵入达州,由子午谷路至长安凡三日。杜甫诗,百马死山谷,至今耆旧悲[12]。”仇兆鳌《杜诗详注》[13]:“唐所贡乃涪州荔枝,由子午道而往,非南海也,此特指汉事以讥之。”严耕望在《唐代交通图考》[14]中提出:“据白居易之说,荔枝采摘三日而色香味俱变[15],审度当时交通条件,由岭南发驿至京师,绝不可能保持新鲜,故若欲及新鲜享尝,则由涪州飞驿,较为合理。且杨妃幼长于蜀,所尝当为蜀产,亦增加驿自涪州之可能性。况在唐世,涪州所产之品质绝不逊于岭南耶!然杨妃宠贵甚久,驿贡荔枝,时间先后,可能不只一地,先贡自涪州,后慕南海荔枝之美名,更贡自岭南,然不能新鲜驿到,仍以涪州为经常贡地,或同时并贡,皆非不可能者。故宋人传述,或云三日或云七日,正恰当于两地贡道之里距,唐人以此为杨氏罪,故偏指远地歟?”
据以上史料,宋人自蔡襄《荔枝谱》开始,明言涪州贡奉荔枝,《新唐书》记载作为贡品的荔枝出产地有两处,其一为戎州[17]贡荔枝煎,其二为广州南海郡[18],结合朱翌及严耕望之言,唐时贡奉荔枝之地应不止一处,涪州当为重要产地之一。
二、乐温县盛产荔枝相关史料
关于乐温县的记载最早见唐代《元和郡县志》[19]卷三十一:“……武德二年改为乐温县,因乐温山为名,在县南三十里。”北宋《太平寰宇记》[20]卷一百二十:“乐温县,……唐武德三年,又析渝州巴县地置。以县乐温山为名,初置属南隣州,九年方改属涪州。”后世多沿用二书记载。
关于乐温更名长寿的记载,最早见《大明一统志》[21]卷六十九:“长寿县在府城东三百三十里,本楚黔中地,汉为枳县地,属巴郡,晋属巴都郡,后周并入巴县,唐析置乐温县,属涪州,宋因之,元省入涪州,本朝始置长寿县,属涪州,洪武六年改今属,编户二十七里。”明成化《重庆府志·长寿县·建制沿革》[22]:“(长寿)寰宇记唐武德二年析巴县地始置乐温县,属南陵州,九年改属涪州。……国朝洪武初归附始改为长寿县,属涪州,洪武六年改隶重庆府,因县北有长寿山,故名。”清《读史方舆纪要》[23]卷六十九:“长寿县,……元至元二十年,省入涪州。明玉珍时,改置长寿县,仍属涪州。明洪武六年,改今属。”康熙五十三年《长寿县志》[24]卷一:“唐武德二年置乐温县,秦枳地也。……明始置长寿县,县有长寿山,以人多寿考,故名。”光绪元年《长寿县志·建置》[25]卷一:“唐武德二年,置乐温县……至正中,明玉珍据重庆,改置长寿县,属涪州。”
长寿区博物馆历史展序厅墙
关于乐温及长寿得名原因的记载,见明《蜀中广记》[26]卷十八《重庆府·长寿县》引《乐温志》[27]:“乐温山下有乐温滩,在县南四十里。元时置涪陵巡检司,因唐县址也。地气常温,禾稼早熟,因之得名。《志》以此山人多耆耇,亦名长寿山。”同书卷五十三[28]:“长寿,山名,寰宇记云山下有老人村也,县国初置,实秦汉之枳、唐之乐温地矣。”又卷五七[29]:“《龟陵志》[30]云,风土煦暖,五月半早稻已熟,便可食新。七八月间,收割已毕,故有乐温之号。”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三:“乐温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其地温燠,稻谷早熟,民乐之,因名。”
由以上史料可知,乐温县始置于唐武德二年(619年),于元末明玉珍大夏时期[31]改名长寿(一说明初,本文暂不讨论),乐温县所在地区自古气候温暖怡人,适宜农作物生长。荔枝生长喜高温、高湿、向阳的气候条件,乐温县气候极为适宜荔枝生长,民国时期龙溪河入江口段两岸仍生长有大量荔枝树,现尚有百年以上荔枝树林分布。
长寿区龙溪河谷荔枝园[32]
据《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寰宇记》载,唐宋时期,涪州下辖涪陵、宾化、武龙、乐温四县[33]。《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乐温县,中下。东南至州一百十里。本汉枳县地,周明帝分置巴县,武德二年改为乐温县,因乐温山为名,在县南三十里。县出荔枝。”《太平寰宇记》一百二十:“乐温县,(涪州)西北一百一十里,旧六乡,今四乡。秦枳县地,后周武成三年省。桓元子所置枳县入巴县北,又为巴县之地。唐武德三年,又析渝州巴县地置。以县乐温山为名,初置属南隣州,九年方改属涪州。县地颇产茘枝,其味尤胜诸岭。”唐宋两部官方地理总志,均对乐温县出产荔枝有明确记载,且对荔枝品质赞誉有加,乐温而外,没有他例。
三、结语
因唐代杜牧笔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34]”的名句,使唐天宝年间杨贵妃与荔枝的故事流传千古,更让存在超过两千年的蜀道之一以“荔枝道”为名。唐时全国有岭南、巴蜀等多地或同时、或先后向朝廷贡奉荔枝,而巴蜀涪州辖地乐温县气候温暖,适宜荔枝生长,所产荔枝品质极佳,得到唐宋两朝官方认可,应是向朝廷贡奉荔枝的重要原产地。
[1] 元稹(779年~8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