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有着独特的建造艺术,
华丽多姿的外形,变化多样的形式,令人赞叹。
古建筑中常见的构件,你都认识吗?
一起认识10个经典的古建筑构件!
斗栱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构件,位于建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枋檩间或梁架间,是屋顶与屋身立面的过渡。它由层层交错叠置的斗形木构件(斗、升)、弓形木构件(栱、翘)及斜置的木构件(昂)等组成。
至少在周朝初期就已出现有在柱上安置坐斗来承载横枋的方法,在唐朝发展成熟。斗拱是也常是区分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等级的建筑斗拱往往越复杂华丽。早期的斗栱在中国古建筑中主要起着结构上的作用,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
▲斗栱
牛腿,专业术语称“撑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经典构件之一。它是明清古建筑中檐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主要起支撑建筑外挑承受力的作用,使外挑的屋檐达到遮风避雨的效果,同时又能将其重力传到檐柱,使建筑更加稳固。
牛腿的尺寸一般比较大,显得粗笨,因此常与木雕结合,为木雕艺人提供了展示技艺与才能的场所。所以,牛腿在民间特别是在木雕技术很发达的地区流行起来,尤其在徽州地区,牛腿往往是雕刻装饰的重要构件。
▲牛腿
雀替是在中国古建筑常见的一个装饰构件,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与竖材相交处,如梁与柱或枋与柱的交接处。因其外形轮廓如鸟翼而得名。
雀替的雏形在唐代之前就已出现,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叫“绰幕”,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并一直沿袭至今。
▲雀替
藻井是古建筑中高级的天花设计,通常位于宫殿、厅堂等建筑的天花板上,形状多为方形、圆形或多边形,向上凹进呈井状。周围装饰有各种精美的花纹、雕刻和彩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一般来说,越是隆重、高贵的建筑,其结构也就越是复杂、繁杂。
古人常在藻井中装饰荷、菱、莲等水生植物,以象征借水之力镇压火魔。虽然藻井的防火效果并不显著,但这种象征在古代建筑中具有重要意义。
▲藻井
悬鱼是用于古建筑中悬山顶、硬山顶的山尖和山墙面的装饰,垂于博风板下,十分独特。因用木板雕刻而成,悬挂或贴墙安置,形状似鱼形,故得名悬鱼。
悬鱼在发展的过程中,鱼的形象渐渐抽象简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形式,包括双鱼、古钱、云草花纹等。在悬鱼的两旁通常还有成组的惹草装饰,成为山墙的重要装饰部分。其精美的雕刻和彩绘为建筑增添了艺术美感,寓意着吉祥、富贵、平安的美好愿望。
▲悬鱼
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指屋檐翼角向上翘起,如飞举之势。是中国古代建筑在檐部上的一种特殊处理和创造。通过檐部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
飞檐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韵味,在北方地区,飞檐通常会雕刻各种灵兽、祥云、鲤鱼等图案,用来驱邪祈福。而在南方地区,飞檐则多用燕尾飞檐,注重突出建筑的灵动之感。建筑群中层叠的飞檐翘角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轻快韵味。
▲飞檐
瓦当与滴水是中国古代建筑屋檐上的两种重要构件,瓦当位于合瓦形成的瓦垄的底端,铺在房檐边上的滴水瓦的瓦头,呈圆形或半圆形。瓦当上常常会有各种图案,如文字、动物纹、植物纹等。有些瓦当没有任何装饰,称为素面瓦当。
与瓦当对应下端呈下垂的圆尖形状的为滴水,位于屋顶仰瓦形成的瓦沟最下面,垂吊在屋檐底下,方便引导雨水流下,保护墙壁的洁净,与瓦当功能互相补充。瓦当与滴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古建筑屋檐上的重要装饰和防水系统。
▲瓦当滴水
脊兽是位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性构件,其形状之大小和数目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这些小兽一般叫做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等,对于建筑物则有三大作用:第一避邪镇邪,第二装饰美化,第三封固保护。
早期脊兽的外形和装饰都很简单,后逐渐复杂多样。一般来说,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是最基本的,也就是最稳定的,所以,在中国民间出现最多的就是这六种脊兽。故宫的太和殿是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也是唯一拥有十个脊兽的建筑物。
▲脊兽
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具有装饰和保护建筑的功能。鸱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相传它是龙与鱼的后代,为龙生九子之一。
鸱吻的形象最初可能与海中能灭火的神物有关,因此被用于建筑上以求避火之意。还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它严密封固瓦垄,使脊垄既稳固又不渗水,从而保护建筑免受雨水侵蚀。
▲鸱吻
抱鼓石,是一种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因其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多用青石雕凿而成,可雕凿成圆形,称为“圆鼓子”,也雕凿成方形,称为“方鼓子”。
古时一些比较有地位的富有官宦世家,通常会安有抱鼓石,普通的人家通常不设这两块石头,因此抱鼓石被认为“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成为一种能标志屋主等级差别和身份地位的装饰构件。
▲抱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