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重庆文保志愿者 娄钦)
四川泸县自汉代建县以来,“崇龙”习俗十分盛行,并一直绵延不断。唐宋时期民间开始流行耍“草把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后来兴起了水车龙、火龙、板凳龙、布衣龙等多种形式的龙灯。悠久的龙文化,泸县又被称龙城,也是唯一享有“中国龙文化之乡”美誉的地方。
🐉年寻龙的意义不言而喻,在咱重庆文保组织的安排下,2025年1月11日踏上了“千年泸县,宋韵龙乡”寻龙之旅。
Part 1. 延福寺
寻龙首站即位于泸县东北玄滩镇平安村的延福寺,龙造型的须弥座。延福寺石窟造像凿刻于宋代,包括佛教、道教和世俗造像。
窟内左侧壁刻有:“弟子僧开岩主持成都府勑赐延福寺僧继璋记”,右侧壁刻有:“前后功德普州文居礼父子镌记”
在延福寺,除找寻到文氏工匠家族脉络,与大足石刻题材相似的石窟造像;更寻到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携猴取经像。非常遗憾的,不止石刻的风化损毁,还有不恰当的上彩,很是面目全非。
Part 2 圆通禅寺
圆通寺又名圆通禅林、元通寺,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喻寺镇雷坝村3社,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檐斜山式屋顶的木石结构建筑。是西南地区留存有丰富题记和明确纪年的珍贵明代斗拱建筑,是四川古建筑从官式建筑体系向地方化风格蜕变的过度式古建筑。
山门前门“圆通禅林〞为泸州知州阮时升题,山门后额落款日期“万历三十五年六月”。
离开之际,热情的主持给我们看了这块“碑顶盖”——镇寺之宝,顶盖上的龙形雕刻,或多或少彰显了泸县自古“崇龙〞习俗和深厚的龙文化。
连午餐都离不开龍。
Part 3 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
了解一个地方的发展,博物馆当属首选。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国内宋代石刻专题博物馆,1.4万余件文物藏品以“天赐泸县”、“地下天国〞、“梦回南宋”、“石韵悠远〞四个主题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丧葬习俗等。藏品堪称一幅藏于地下的清明上河图,
进入博物馆,不寻自来的高浮雕青龙石刻吸引了众人目光。
四大神兽: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融入了五行和方位的四兽以不同颜色为代表:东方青色为木,西方白色为金,南方赤色为火,北方黑色为水,中央黄色为土(来自度娘)。
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龙
武士
飞天,上图龟游莲叶
交椅:椅子属于外来物品,汉传入中原,称“胡床”。受礼仪制度等影响,唐宋之前,人们仍习惯席地而坐。随着商品多样化以及社会风尚的转变,宋代有了吃饭时用到的高脚桌椅,还出现了交椅。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几处很普通的住家和店家,都能发现交椅的使用。交椅不仅适于居家使用,也是达官贵人外出携带的常备之器;仆人扛交椅出行的画面常见于泸县宋代博物馆。所谓交椅,就是一种可以折叠方便携带的椅子。
Part 4 龙桥群
据史料记载,泸县的龙桥始建于宋,盛于明清,县内有很多以龙为主雕刻的桥梁建筑,同时也被称作“龙桥之乡”(摘自王原. 泸县龙脑桥建筑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 艺术科技 2019。目前已发现明清时期的古龙桥140余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九曲河上的龙脑桥。统称“龙桥”。据悉泸县龙桥共同点:皆为平梁桥,紧贴水面,桥墩由条石垒砌,条石间未凿岳榫卯,也无粘接物,靠凿条纹摩擦和自身重量加以稳固。
苦桥子桥 位于福集镇石鸭滩村,建于明代,桥中部两个桥墩各有条巨龙,龙头雕工精湛,线条流畅。
民间流传的童谣:
九曲河弯又弯,流过九拐十八滩,河上有座龙脑桥,乾隆老儿都知道
龙脑桥 与赵州桥和卢沟桥并称为中国三大古桥,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这座位于四川泸县九曲溪上、距今已600多年历史的龙脑桥,共有13孔12个桥墩,连着两旁的泊岸,共有14个桥墩,是一座典型的石墩石梁桥。在位于中间的8个桥墩上雕有八头瑞兽:四条巨龙居于正中,两只麒麟在两资,白象在西青狮在东。每一个雕刻都栩栩如生。据传,这些瑞兽是为了镇压河水中的妖怪,保佑桥梁安全和百姓平安。是体量最大最精美的龙桥。龙脑桥与其他中国古桥建筑不同之处,均雕刻在桥墩上。
惠济桥 原名七里桥,又名伏龙桥;始建于明代,是一座9孔等跨径石拱桥。据《泸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年巡道李江、崇祯4年知州全天德先后对该桥进行了修茸…横跨濑溪河,见证沧桑带动繁荣的古桥。
Part 5 屈氏庄园
除了寻龙,泸县8处国保也不容错过。
位于泸县方洞镇石牌坊村的屈氏庄园为其中之一。庄园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五年(1916年)扩建碉楼,为砖木土庄园是川南地区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第二大庄园民居建筑群,庄园的画栋雕梁具有近代建筑和川南典型的民居风味,整体布局似一艘大船扬帆远航。可谓川南民族建筑集萃。(图片来自度娘)
庄园西临五仙山、南宁濑溪河,整体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既有江南园林的精致,又有北方建筑的雄浑大气。好砖木结构,围墙和楼全是用酒米浆子和石灰砖砌成;现存占地12亩。
走近庄园,大门两边墙上的精美绝伦“福禄寿喜”石刻。走进庄园,各式各样美轮美奂的木雕床、巧妙采光的天井园林、廊柱上栩栩如生的石刻……让人目不暇接。
如果说碉楼上的弹痕见证了屈氏的富甲,那么屈氏后人的书画则重现屈氏庄园的宁静。
Part 6 玉蟾山
位于泸县县城旁的玉蟾山因山形、山石状似蟾蜍而得名,曾是川南佛教名山。山中现存的明代摩崖石刻线条流畅,神态逼真。其中“千手观音”、“九龙浴太子”、“悟道图”、“刘海戏蟾”、“十八罗汉飘海”等堪称精品。入山门牌坊上“玉蟾仙境”即为屈氏后人屈義林所书。
进入山门后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佛塔。
十一面千手观音,正五左右各三,"观音"像头部两侧各雕刻三尊菩萨跌坐于莲台之上,呈等边三角排列。
悟道图
九龙浴太子 面似普通孩童的太子站在九龙之中,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下着围布,显得更加世俗。
十八罗汉飘海图
刘海戏蟾,不知是参观时漏掉还是……此图为借。
与延福寺展现方式不同的六道轮回,
数珠观音
首次以世俗女性为原形的提篮观音
不空羂索观音
白衣数珠观音、飘海罗汉
黄庭坚的玉蟾,以处的“蟾”下部更似吉,是否寓意“少言多吉”呢。
杨慎书“金鳌峰”
玉蟾山俯瞰,远眺惠济桥。
两天的行程匆匆,内容满满,记忆最深刻的:交椅、最早的人面猴身、越来越世俗的佛教故事石刻……
千年泸县,西南名郡,
上溯汉武,源远流长;
龙城宋韵,毓秀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