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1.18-1.24)

文摘   2025-01-27 19:08   四川  

来源:国家文物局 2025年0

1月26日 20:28 


国家文物局发布2025年工作要点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2025年工作要点。今年,国家文物局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等;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推动文物保护法宣传贯彻实施、统筹做好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等;推进文物有效利用,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增强优质文化供给等;持续深化文物交流合作,完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国际组织建设、提升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水平等;提升文物工作支撑保障能力,深化文物政策理论研究、健全文物科技创新体系等。

2024年度文物好新闻推介暨媒体座谈会在京召开

1月22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2024年度文物好新闻推介暨媒体座谈会,回顾2024年文物新闻宣传工作,发布2024年度文物好新闻推介作品名单。经专家评议,推介出65篇(组)好新闻作品。作品覆盖报、网、台、端、微、屏等媒体类型,生动展现文物工作成效成果。会议强调,文物新闻宣传肩负鼓舞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职责使命。2025年要坚守政治立场,深化价值阐释,提升传播效能,发挥监督作用,大力营造保护文物的浓厚社会氛围。

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遴选推介工作启动

为持续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带动作用,日前,《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遴选推介工作的通知》发布。案例要求中明确,应体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所取得显著成效。案例应在2024年度取得重要成果,已形成可借鉴推广的典型经验及做法。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对典型案例进行遴选,开展案例宣传发布、成果经验推介转化,在有关工作中予以支持。

多地召开全省文物局长会议

近日,福建、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召开全省文物局长会议,传达全国文物局长会议精神,总结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各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物事业再上新台阶。福建将加强文物保护基础工作等“七个全面加强”,有效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陕西2025年将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这“一条主线”;甘肃将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青海将着力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

天津

《天津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条例》3月1日起施行

日前,天津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天津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条例》。条例指出,天津市和大运河沿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保护的要求,科学编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相关规划,分类施策,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还明确,天津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各类资金渠道,积极支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相关项目实施。该条例将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

山西

芮城匼河遗址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公布

近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布芮城匼河遗址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通知》,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山西省芮城匼河遗址、西王村遗址、西侯度遗址、平陆黄河栈道遗址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予以公布。《通知》要求,运城市及永济市、平陆县、芮城县人民政府要尽快将公布的文物保护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做好文物保护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的有序衔接,依法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晋祠·唐刻华严石经陈列馆开馆

日前,山西太原“晋祠·唐刻华严石经陈列馆”开馆。晋祠·唐刻华严石经是迄今为止发现传世最早、最完整的华严经石刻群,距今已有1300多年。陈列馆坐落于晋祠博物馆浮屠院内,共分“石经春秋”“石经名言”“皇泽华严”“沧桑风峪”“千古石经”五个展室,讲述了佛都太原、武则天与华严石经、石经价值以及石经保护研究历程等内容,再现大唐北都晋阳的历史风貌、武周政治文化、佛教宗派的起源、唐代书法艺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文化积淀。

吉林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新馆对外开放

1月18日,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该博物馆目前藏品约计10000件,其中珍贵文物约500件。馆藏文物有青铜器、瓷器、玉器、钱币、甲骨、玺印、佛像、书画等传世品,以及遗址出土的石器、骨器、陶器等考古发掘品。经吉林大学师生专业策划、设计,新馆此次推出包括常设展“山海爵——馆藏青铜器展”“国色天工——中国传统技术与艺术”“春和景明——馆藏明清精品瓷器展”“吾道何之——吉林大学馆藏精品书画展”等7项展览。

江苏

共同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苏锡常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

日前,《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无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陆续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规划是三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批复明确,要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加强苏州古典园林和大运河(江南运河苏州段)(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河南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火灾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公布

近日,河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公布了河南大学明伦校区“5·2”火灾事故调查结果。经查,这是一起在文物修缮工程施工过程中,事发单位安全管理缺失,施工单位违法违规明火作业,监理单位放任失职,设计单位违规设计,属地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单位履职不到位而导致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大礼堂修缮工程施工方、监理方、有关居间人员等16人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纪检监察机关对事故中存在失职失责问题的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单位32名公职人员进行了严肃问责。

湖南

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

1月18日,2024年度湖南考古汇报会上透露,湖南常德市澧县的李家岗遗址发现了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提早了近2000年,为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起源及早期稻作栽培行为提供了全新考古实证。该遗址于1984年发现,此后进行过小规模勘探。2023至202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考古发掘,证实李家岗遗址较完整保留有环壕、居址、墓葬、古稻田及古水系等文化与生态景观的聚落要素。

四川

“锦城丝管:和合共鸣的音乐成都”启幕

1月20日,成都博物馆原创展“锦城丝管:和合共鸣的音乐成都”启幕。展览由成都博物馆联合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云冈研究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全国30余家文博机构联袂推出。该展以时间为线索,分为“神礼之乐——先秦时期的蜀地音乐”“和乐天下——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流变”“音乐之都——唐五代时期成都音乐的盛景”“万家竞声——宋元以降剧曲俗乐的争盛”四个篇章,串联起一部区域音乐文化发展史。

“文物里的东方生活美学展”开幕

1月23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联合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等单位举办的“礼蕴天地,和合致美——文物里的东方生活美学展”在成都开幕。本次展览包含序章“福启新岁”以及“读取·绮梦”“镜像·万千”“共振·时空”三个单元,共展示清代宫廷用器、礼仪服饰、书画典籍等100余件(套)精品文物,融合建筑、园林与展陈,构建具有东方哲思的沉浸场域,展现东方生活美学的古韵今风。展览时间将持续到6月11日。

甘肃

寺洼遗址首次发现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大型聚落

近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最新成果: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寺洼山村的寺洼遗址,首次发现史前时期三重近方形布局大型“围壕(沟)”。同时,“围壕”内侧发现多处手工业生产生活区,另有疑似“道路”和大面积“人工堆土”的线索。此外,该遗址首次发现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大型聚落,首次确认马家窑文化高等级、中心性聚落。该遗址展现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大型聚落的整体面貌和丰富内涵,反映了西北地区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



编校:翟如月    审核:李   瑞    监制:李学良

重庆老街
是以保护、关注历史文化建筑,以及古镇,古村落为己任,并致力于向社会大众宣传、推广相关资讯的核心平台 关注重庆母城的命运、每一处历史遗迹、每一条老街小巷 关注政府对重庆历史文化遗迹和文物古建筑的态度 我们: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