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禅心:苏轼的10首经典禅意古诗词,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首首有名句,句句蕴禅意,一起去看下吧!

文摘   2024-10-31 23:08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哦

苏轼以笔端流淌的诗意,绘制出了一幅幅禅意盎然的画卷。他的诗词,既是晨曦初露时分的温柔低语,又是夕阳西下时分的深情回望;既是山川湖海间悠然自得的漫步,又是红尘俗世中超然物外的翱翔;既是对生命本质深刻而细腻的体悟,又是对宇宙奥秘广博而深邃的探索。从庐山的云遮雾绕中,他悟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在赤壁的江水之畔,他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豁达。每一首都如清泉潺潺,洗涤心灵的尘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他的步伐,一同步入那宁静而深邃的禅意世界,品味那份超脱红尘、宁静致远的诗意人生。

1

观潮

苏轼〔宋代〕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大译: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值得去观赏。无缘去一饱眼福则会遗憾终身。终于亲眼看到庐山、浙江的景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烟雨和浙江潮的向往与期盼。在未曾亲见之前,这些自然奇观在诗人心中充满了神秘与魅力,因无缘观赏而心生遗憾。诗的后两句则揭示了诗人亲见这些景致后的心境变化。原来,那些曾经令人魂牵梦绕的奇景,在亲眼目睹后,却并未带来预期的震撼与满足,反而觉得它们不过是自然之景,并无特别之处。

禅宗强调“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认为人人本具佛性,只需通过修行即可悟道成佛。苏轼在诗中通过亲见庐山烟雨与浙江潮的经历,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与自然的伟大,这正是禅宗所追求的“见性成佛”的境界。

2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

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

苏轼〔宋代〕

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大译:

早已置身名利之外,更将生死置之度外,那区区雷电又能奈我何?我站在山头,只把雷电看作婴儿啼哭般平常,而山下那些俗人,却吓得连筷子都拿不稳。


苏轼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自己在山头平静看待雷电的情景,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洞察。他认识到名利和生死都是虚幻的,只有内心的平静和超脱才是真正的追求。这种禅意心境使他能够以一种更加豁达和包容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和困境。

3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宋代〕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大译: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道路漫长,人困马乏,连驴都累得疲惫不堪。


苏轼在这首诗中通过飞鸿踏雪、生死轮回等意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与超脱态度。他认识到人生的无常与短暂,但并没有因此陷入悲观与绝望。相反,他以一种豁达、超脱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与困境。这种心态正是禅宗所倡导的“平常心”与“放下”的体现。

4

病中游祖塔院

苏轼〔宋代〕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大译:

紫李与黄瓜让村路飘满了瓜果的香气,我戴着黑色的纱帽,穿着白色的葛布道袍,感受着微风带来的清凉。我关上了野寺的大门,独自坐在松树成荫的庭院中,感受着树荫随着日光移动,斜倚在风轩之上,梦境悠长。因病而得的闲暇时光确实不错,安心就是医治一切疾病的良方。寺庙的道人并不吝惜那阶前的清泉,他慷慨地借给我葫芦饮器,让我自在地品尝清泉的甘美。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山水田园诗,更是一首充满禅意的哲理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闭门静养、安心养病以及借水品茶等细节,充分展现了禅意与禅趣。诗人以一颗宁静、自在的心去面对疾病与困境,从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与禅理的奥妙。

5

琴诗

苏轼〔宋代〕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大译:

如果琴上有声音,放在箱中为何不响?那如果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为什么人们不在手指上听呢?


诗的前两句通过反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关于琴声来源的问题。苏轼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这个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琴与指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没有琴,手指无法发出琴声;没有手指的弹奏,琴也无法发出声音。这种关系体现了禅宗中“缘起性空”的思想,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

6

赠东林总长老

苏轼〔宋代〕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大译:

潺潺的溪水声,犹如佛祖广长之舌,在宣讲微妙的佛法;葱郁的山色,不正是佛的清净法身吗?一夜之间写了八万四千偈(即佛经中的偈颂),应该如何分享与别人呢?


这首诗苏轼以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东林总长老的赞美和自省。首句将溪水的声音比喻为长舌,意味着长老对佛法的广博知识和智慧。第二句将山景的宁静与长老的清净身心相联系,表达了长老内心的宁静和超脱。接着,诗人提到自己夜晚写了八万四千偈,表明他在修行上的努力和奉献,但他仍然感到自己远远不及这位长老。最后一句"他日如何举似人"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和对自己修行的思考,意味着他希望能够像长老那样脱俗超凡,达到修行的境界。

7

钱道人有诗云直须认取

主人翁作两绝戏之

苏轼〔宋代〕

首断故应无断者,冰销那复有冰知。

主人苦苦令侬认,认主人人竟是谁。

有主还须更有宾,不如无境自无尘。

只従半夜安心后,失却当前觉痛人。


大译:

若说心念有断处,那本心应无断者存。冰一旦消融,又怎能再有冰的知觉呢?禅师苦苦让我认取那主人翁,但请问,那认取的主人翁,究竟是谁呢?若有主人,便必有宾客相随,但不如心中无境,自然无尘埃可染。自从半夜安心之后,我仿佛失去了那个因外境而痛苦的人。


苏轼在这首诗中,进一步阐述了禅宗“心净则国土净”的思想。他认为,若有主人必有宾客,这是世俗的执念和分别心。而真正的禅悟,是心中无境,自然无尘埃可染。他通过“半夜安心”的体验,达到了心无挂碍、超越外境的境界。这种境界中,他仿佛失去了那个曾经因外境而痛苦的人,实现了真正的解脱和自在。这两首绝句不仅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更体现了他对禅宗心性论的独到理解和深刻体验。通过幽默戏谑的方式,他巧妙地传达了禅宗的精髓所在,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8

水月寺

苏轼〔宋代〕

千尺长松挂薜萝,梯云岭上一声歌。

湖山深秀有何处,水月池中桂影多。


大译:

千尺高的长松树上挂满了薜萝藤蔓,在梯云岭上,传来了一声悠扬的歌声。湖山深处秀丽无比,但何处最为迷人?水月池中,倒映着无数的桂树影子。


这首诗描绘了水月寺周边的自然风光,以及诗人内心的感受。首句以千尺长松和薜萝藤蔓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高远而幽深的氛围。次句通过一声歌声打破了寂静,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活力。第三句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湖山深处何处最为秀丽?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探寻,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末句则给出了一个充满禅意的答案。水月池中的桂影,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寓意着内心的清净与圆满。桂影倒映在水中,如同自性清净无染,展现了禅宗思想中的“水月之喻”。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禅宗思想,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9

行香子·述怀

苏轼〔宋代〕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大译: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虽有满腹才学,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此词以清新淡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与宁静的禅意情怀。“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是词中的高潮部分,也是苏轼禅意情怀的集中体现。他向往归隐山林,过上一种简单、自然、宁静的生活。一张琴,代表音乐的享受与心灵的抚慰;一壶酒,象征生活的闲适与自在;一溪云,则寓意着自然的美丽与心灵的自由。这种生活状态,正是禅宗所倡导的“心无挂碍,自在解脱”的境界。

10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大译: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已经先走了,同行的人都感觉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感觉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通过描绘苏轼在沙湖道中遇雨的经历,展现了作者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禅意人生哲学。词中不仅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环境的淡然与超脱,更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人生起伏的平和态度与无喜无悲的心境。这种禅意不仅体现在苏轼的诗词中,更贯穿了他的一生,成为后世文人墨客追求心灵自由与超脱的典范。


喜欢扫码  关注我哦


插画皆为配文所绘: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卷诗书慰风尘


一卷诗书慰风尘
国学粉一枚,尤爱古诗词,边学习,边分享,茫茫人海期待相遇,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