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诗行,遇见“诗圣”:贯穿杜甫人生的10首经典诗歌,从壮志到漂泊,从青春到暮年,透其一生沉浮!

文摘   2024-10-20 23:20   山东  



他聪慧好学:“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他志向远大:“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杜甫的一生波澜壮阔,可以分为四个鲜明的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困居长安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西南漂泊时期。这四个阶段不仅是杜甫人生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其诗歌创作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以下是从杜甫不同人生阶段选取的十首诗,它们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杜甫一生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情怀。



1


一、年少读书和漫游时期

(35岁以前)


望  岳

  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共有三首,分别咏赞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当时杜甫二十四岁,正处于青年时期,开始了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他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定要登上泰山绝顶,俯瞰群山,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这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的精神。

2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杜甫〔唐代〕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公元744年,43岁的李白和32岁的杜甫在当时的东都洛阳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同年秋天,两人结伴,同游梁宋,在这里,他们还遇到了边塞诗人高适。三人同行,畅游山水,评古论今,纵谈天下大势。第二年,即公元745年,杜甫应李白之邀在东鲁会见,二人驰马射猎,赋诗论文,同游齐赵,寻隐士,访高人。两人均作诗记述此事,李白诗为《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杜甫诗即《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全诗格调高古、兴致飘逸、情境清妙,既表达了对真挚友情的珍惜,又体现了心志共鸣的融洽,以及对生命志向茫茫无归的惆怅。

3


二、仕途不顺困守长安时期

(35-44岁)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杜甫〔唐代〕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这一首当是最好的了。这类社交性的诗,一般都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企图。一般人写,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但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了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如泣如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当时杜甫37岁,居住在长安。杜甫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开始参加进士考试,但直到天宝六载(747年)都未能及第。这一年,唐玄宗下诏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入京赴试,然而由于权臣李林甫的阻挠,所有应试之人统统不予录取。杜甫应试落第后,心情落寞,困守长安,想离京出游,于是写了这首诗向韦济告别。韦济时任尚书省左丞,他很赏识杜甫的诗,并曾表示过关怀,但杜甫并未因此得到实际的帮助。

4


乐游园歌

 杜甫〔唐代〕

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

公子华筵势最高,秦川对酒平如掌。

长生木瓢示真率,更调鞍马狂欢赏。

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

阊阖晴开詄荡荡,曲江翠幕排银牓。

拂水低徊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

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

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

圣朝亦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题下原有自注:“晦日贺兰杨长史筵醉中作。”当时杜甫受贺兰杨长史之邀,游宴于乐游原。乐游原是长安城南的一处名胜,自西汉宣帝时代就已成规模,地势高敞,是唐代游赏的胜地。杜甫在宴会上目睹了上层社会歌舞升平的气氛,对比自己悲凉的处境,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全诗情感真挚、气势磅礴,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珍惜,又抒发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显示了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逐渐形成,体现出诗人诗艺逐渐成熟的痕迹。

5


三、战乱流离和为官时期

(45-48岁)


月  夜

   杜甫〔唐代〕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的秋天。这一年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杜甫被禁于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怀妻之作。这首诗通过描绘妻子在鄜州独自看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渴望。


6


春  望

  杜甫〔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正值安史之乱期间。安史之乱是唐代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大规模叛乱,爆发于公元755年,历时八年,最终以唐朝的胜利而告终。然而,这场叛乱给唐朝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唐朝由盛转衰,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正在长安,正值壮年,报国心切,但由于战乱,他无法施展抱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陷入困境。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在长安期间,杜甫目睹了战乱带来的巨大灾难,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春望》这首诗。

07


四、西南飘泊时期

(48-58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八月,当时杜甫正流寓四川成都。在此之前,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饱尝战乱之苦,辗转多地,最终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得以暂时栖身。然而,上元二年八月,一场大风将茅屋的屋顶吹破,接着大雨倾盆,使得杜甫一家陷入了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创作了这首诗,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对社会的忧虑。


08


登  高

  杜甫〔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此时杜甫已五十六岁,身处夔州(今重庆奉节)。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社会动荡,军阀四起,杜甫的生活也陷入了极端困窘之中。他曾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但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路途中待了好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在夔州,他得到了当地都督的照顾,在此住了三个年头,但生活依然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俯瞰秋江风光,触景生情,创作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09


登岳阳楼

  杜甫〔唐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已经五十七岁,距离他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他发出了由衷的礼赞;然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创作了这首《登岳阳楼》。全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


10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当时杜甫正在长沙一带漂泊,在江南一带意外地遇到了曾经红极一时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李龟年在安史之乱前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但战乱之后,他流落江南,生活困顿。杜甫与李龟年的重逢,让他回忆起了过去的岁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也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

这首诗以追忆的方式开头,以感慨的语调结尾。诗人通过描绘与李龟年在不同时期的两次相遇,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沉浮。诗中蕴含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对国事凋零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李龟年的深厚情谊和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喜欢扫码  关注我哦


插画皆为配文所绘: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卷诗书慰风尘



一卷诗书慰风尘
国学粉一枚,尤爱古诗词,边学习,边分享,茫茫人海期待相遇,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