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哦
在浩瀚的诗词海洋中,有一抹独特的色彩,它们或激昂澎湃,或温婉细腻,却共同书写着一种超脱尘世的豁达情怀。这是一曲曲心灵的赞歌,是诗人们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与超然态度。
在这里,有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不羁;有王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淡泊宁静;更有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超然洒脱……
这些诗词,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忘却尘嚣;又如清泉潺潺,洗涤心灵的尘埃。它们教会我们如何在纷扰的世事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在,如何在人生的风雨中笑看云卷云舒。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阔达诗词,感受那份超脱与宁静,让心灵在诗词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11
看淡现实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诗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词中记录了苏轼在沙湖道中偶遇雨境的一次经历,同行皆显狼狈,唯独苏轼泰然自若,继而雨过天晴,他由此感悟人生,挥毫而就。
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了苏轼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不迫,他劝诫自己及世人勿为外界纷扰所动,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看淡现实的豁达精神,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以竹杖芒鞋的简朴之态,笑对人生的风雨。全词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结,诗人回望来时路,无论风雨还是晴天,都已成过往云烟,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超然态度,以及不为现实所累、追求心灵自由的豁达精神。
12
看淡成败
酬张少府
王维〔唐代〕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是王维晚年的一首酬答之作,创作于他仕途失意、归隐山林之后。诗中,“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直接表达了诗人晚年心境的淡泊与超脱,对世间纷扰的万事已不再挂怀。“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则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无法施展才华的无奈,以及选择归隐山林、回归自然的决定。
接下来的“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山林生活画面,松风轻拂,诗人解带乘凉;山月高悬,诗人悠然弹琴。这种生活状态的描绘,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成败荣辱的淡然态度。
全诗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作结,诗人以渔歌入浦的深远意境,含蓄地回答了友人关于穷通(即成败得失)的询问,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和对成败的超然态度。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超然物外、看淡成败的闲适与自在。
13
看淡离别
别董大
高适〔唐代〕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当时高适与著名琴师董庭兰在睢阳(今河南商丘)相遇后又要分别,高适便写下这首诗赠别友人。诗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以苍茫辽阔的北国雪景为背景,烘托出离别的氛围。然而,接下来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却笔锋一转,以豪迈的语调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忧愁,因为天下之大,才华横溢的董庭兰定能找到新的知己。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更体现了诗人看淡离别的豁达心态。在人生旅途中,离别是常态,但真正的才华与情谊不会因为离别而消逝。高适以开朗的胸襟和豪迈的语调,将离别的哀愁转化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展现了盛唐时期士人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14
看淡过往
锦瑟
李商隐〔唐代〕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以锦瑟这一乐器为引子,通过丰富的典故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深沉感慨与看淡。诗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借锦瑟之弦,勾起诗人对青春年华的无限追忆。随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句,运用庄周梦蝶、杜鹃啼血等典故,隐喻人生的悲欢离合与理想的幻灭。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则以瑰丽的想象,描绘出世间风情的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叹息中结束,流露出诗人对过往的淡然与释怀。历经仕途坎坷与人生起伏的李商隐,在晚年写下此诗,以锦瑟为媒,抒发了他对过往岁月的深刻反思与淡然。
15
看淡世情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朱敦儒〔宋代〕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这首小词从慨叹人生短暂入笔,表现了词人暮年对世情的一种“彻悟”。词中以“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开篇,道尽世态炎凉与人情淡薄,流露出词人对人间情感的看淡。接着,“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更是体现了词人对命运的无奈接受和对人生的淡然态度。全词在“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的叹息中结束,既有对短暂欢愉的珍惜,又隐含着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词人超脱世俗、看淡感情的豁达心境。整首词对仗工整,比喻熨贴而自然,自然流转,若不经意,全词如骏马注坡,一气直下,上下文的议论,亦使得对应句尤其清新有趣。
16
看淡生死
《拟古十二首》其九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安足珍。
此诗深刻反映了诗人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生死与浮荣的淡然态度。诗中,“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一句,以过客与归人的比喻,道尽了人生的短暂与归宿,透露出诗人对生死轮回的深刻洞察。而“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则进一步将天地比作逆旅,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万物皆尘的感慨。在经历了“赐金放还”、流放夜郎等一系列挫折后,李白深感荣华富贵的虚幻,于是发出了“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的感叹,以神话传说与自然景象的对比,表达了对长生不老与永恒荣华的否定。全诗以“前后更叹息,浮荣安足珍”作结,展现了诗人看淡生死、超脱世俗的豁达心境。
喜欢扫码 关注我哦
插画皆为配文所绘: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卷诗书慰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