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哦
试问诗坛之上,何人最狂?答案无疑指向李白,其狂放之姿,史无前例,后世难有诗人能及。
“四明狂客”贺知章曾誉李白为“谪仙人”,杜甫亦赞叹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而李白本人,更是自信满满,自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他的诗作,浪漫主义色彩浓厚,想象奇特,夸张至极,每当诗兴涌动,豪情便如江河奔腾,一泻千里,狂放不羁,率真自然,狂得彻底。
李白的狂诗,以其独有的不羁与豪迈,彰显出超凡脱俗的魅力。他笔下的文字,如天马行空,不受任何羁绊,将内心的狂放与对自由的向往展现得酣畅淋漓。每一句诗,都洋溢着自信与傲骨,仿佛能穿越时空,直击人心。李白狂诗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文字的巧妙堆砌,更在于情感的宣泄与灵魂的呐喊,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强烈的震撼与共鸣。这份魅力,历经千年,依然璀璨夺目,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那么,李白的狂诗究竟有哪些呢?让我们一同来领略吧!
1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
释义: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开元七年(719年)至开元九年(721年)前后,李邕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在开元十三年(725年)左右游渝州时,特意去谒见了这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然而,在会面过程中,李白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之道,这使得李邕感到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因此他对李白的态度较为冷淡。李白对此感到不满,于是在临别时写下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诗中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同时也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进行了讽刺和批评。这首诗展现了李白勇于追求梦想、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风貌。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只大鹏鸟在风起之时,借助风力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丽景象。这里的“大鹏”是李白自喻,他将自己比作具有超凡能力和远大志向的大鹏鸟,他相信,只要时机成熟,自己就能够像大鹏鸟一样,借助风的力量扶摇直上,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2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释义:上天赋予我雄才大略,必有用武之地,千金散尽了还会再找回来。
这首诗是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所作。此时,李白因遭权贵排挤,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了繁华的长安城。此后,他游历四方,寄情山水,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及元丹丘等志同道合之士交往甚密。在嵩山与友人相聚的日子里,他们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抒发内心的豪情与不平。李白深感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而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却难以施展,这种矛盾与挣扎在《将进酒》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他以“天生我材必有用”来表达自己坚信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使命,这种才能必然会在某个时刻得到发挥和体现。同时,他也以“千金散尽还复来”来表达自己对金钱和富贵的看法,认为金钱虽然重要,但并非人生的全部,即使千金散尽,只要人有才干和志向,就能够重新获得财富和地位。
3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释义: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元年(742年)。这一年,李白已四十二岁,他接到了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于是,他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诗中毫不掩饰其喜悦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踌躇满志、自信自负的心态。
“仰天大笑”四字,生动地刻画出李白此时得意洋洋、毫无拘束的神态。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即将在京城大展拳脚、实现政治抱负的前景,因此笑得如此畅快淋漓、无所畏惧。“我辈岂是蓬蒿人”则进一步表达了李白的自信和自负。他将自己与那些身处草野、无所作为的“蓬蒿人”区别开来,认为自己有着非凡的才干和志向,注定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名垂青史。
4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侠客行》
释义: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
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游齐州时。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自幼勤苦读书“观百家”外,还“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甚至一生都不离剑。侠客在李白心中,是勇敢、正义、自由的化身,他们不畏强权,不惧艰险,以自己的方式维护着世间的公正与和平。李白这首诗正是以这任侠意识为旨的,借游侠的勇敢与豪情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两句诗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侠客武艺的高强和行侠仗义时的果敢决绝。其中,“十步杀一人”形容侠客剑术之精湛,能在极短的距离内迅速制敌;“千里不留行”则形容侠客行侠仗义、来去无踪的豪迈气概,无论千里万里,都无法阻挡其前行的脚步。
5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六首·其一》
释义:但愿带上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这组诗当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载)。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本首诗即是组诗的第一首。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两句诗,以豪迈的笔触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杀敌、报效国家的决心。其中,“愿将腰下剑”描绘了诗人腰间悬挂宝剑的英勇形象,而“直为斩楼兰”则借用了汉代傅介子出使西域、斩杀楼兰王的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愿意像傅介子一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的强烈愿望。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边疆战士英勇精神的赞美,更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忠诚和报国立功的坚定信念。诗人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将自己的豪情壮志与边疆战士的英勇形象融为一体,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真挚。
6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释义: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
这是李白晚年的作品,创作于他流放夜郎遇赦后重游庐山之时。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还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与情感。诗人以楚狂人自比,既表达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又暗示了要像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的愿望。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道家哲学的尊崇和对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生活的向往。
“楚狂人”指的是春秋时期的楚人陆通,字接舆,因不满楚昭王的统治,便假装疯狂而不出来做官,所以当时的人们便称之为“楚狂”。后来,孔子到楚国游说楚王,接舆见之,便在孔子的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表达对孔子热衷功名利禄的不满。李白在此借接舆的故事自比,表达了他对政治前途的失望,并暗示了自己要像接舆那样,隐居山林,游遍名山。“凤歌笑孔丘”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儒家思想的调侃和嘲讽。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直被视为正统思想的代表。然而,李白却在这里以“笑孔丘”的方式,表达了对儒家思想的质疑和批判。
7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江上吟》
释义:我诗兴浓烈之时,落笔可摇动五岳,诗成之后,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另一种认为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反映了李白在某个时期,面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根据唐汝询《唐诗解》卷十三中的“此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乐也”可知,李白因有感于“世途迫隘”的现实而吟出这首诗。
“兴酣落笔摇五岳”:当诗兴浓烈之时,下笔的力度仿佛可以撼动五岳名山。这里的“五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此处泛指山岳。这句诗表达了李白在创作时的豪情壮志和笔力的雄浑。“诗成笑傲凌沧洲”:当诗歌写成之后,其意境和气势足以凌越沧海,笑傲天下。这里的“沧洲”指的是江海,也暗喻着隐士的居所。这句诗展现了李白诗歌的豪放不羁和超越尘世的境界。
8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
释义:君之胸怀之阔大,如黄河落天,直入东海,当纳入其间矣。
这首赠别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裴十四是李白的好友,也是“竹溪六逸”之一,他即将离别李白而西去,诗人便作此诗赠别。诗中,李白以晋之名士裴叔则喻裴十四,称赞其容仪之俊美、心胸之阔大、态度之高亢,并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其品格的钦慕、敬仰之情。
“黄河落天走东海”:这句诗以黄河为喻,形象地描绘了黄河之水从天上倾泻而下,奔腾不息,最终流向东海的壮丽景象。这里既表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也象征着裴十四胸怀的广阔和志向的远大。“万里写入胸怀间”:这句诗则将黄河的壮丽景象与裴十四的胸怀相联系,表示裴十四的胸怀宽广无比,能够容纳万里江山、天下苍生。同时,也暗含了李白对裴十四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9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释义: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这是李白在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的一首记梦诗,同时也是一首游仙诗。这首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诗人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中运用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洒脱飘逸的个性。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意为“岂能低三下四地去侍奉权贵”。这里的“摧眉折腰”是低头弯腰的意思,形象地描绘了卑躬屈膝、谄媚权贵的姿态。“使我不得开心颜”:意为“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认为一个人不应该为了谄媚权贵而失去自己的尊严和快乐。
10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行路难三首》
释义:生时有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行路难三首》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离开长安时所作,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表达了其怀才不遇的郁愤,反映他在思想上既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却又不愿独善一身、独行其道的矛盾。李白曾在长安为官,但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此后四处漂泊,历经磨难。这组诗正是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的无情揭露。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这两句诗采用了反问的句式,加强了语气,使得诗人的观点更加鲜明和有力。通过反问,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身后名声的淡泊态度,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名利观进行了批判。
喜欢扫码 关注我哦
插画皆为配文所绘: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卷诗书慰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