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哦
在明朝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公元1472年的10月31日),王阳明的母亲郑氏在经历了长达十四个月的怀胎之后,终于诞下了一名男婴。这个男婴就是后来成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的王阳明。据说,在他出生的那天夜里,他的祖母岑氏刚好作了个梦,梦见“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送儿授岑”。岑氏猛然惊醒,这时耳边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她知道孙儿已经降生了。梦中仙人云中送儿之事让王阳明的祖父王伦感到十分惊异,为了暗合梦中之事,就给这个王家新成员取名为“雲”,他出生的地方也因此被称作“瑞雲楼”。
然而,王雲(即王阳明)直到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个慈眉善目的和尚路过王家门前,注意到了这个不会说话的孩子。和尚抚摸着王阳明的头,叹了口气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即“雲”这个名字把神人云中送子的天机点破了。王伦听说后,细细琢磨僧人所言,幡然领悟其中之意,于是把王阳明的名字从“雲”改为“守仁”(取自《论语·卫灵公》中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神奇的是,名字一改,王阳明竟然能说话了。
这个故事虽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也反映了王阳明与众不同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他自幼聪慧好学,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志向,最终成为了一代大儒和军事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摘取王阳明11岁时写的2首诗。一起去看看吧!
无题
王守仁〔明代〕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楼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这首诗是王阳明在十一岁时,随其祖父王伦(竹轩翁)赴京途中,经过镇江金山寺时所作。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阳明的父亲龙山公,也即王华,成功考中状元,并被朝廷任命为翰林院修撰。随着职务的变迁,王华愈发思念留在家乡的老父,于是决定将他接到京城,共享天伦之乐。次年,王伦带着年仅11岁的孙子王阳明一同踏上了赴京的旅程。
旅途中,他们一行人游览了江苏镇江的金山寺。当时,王伦与朋友们在金山寺设酒招待,酒至酣时,众人兴起欲作诗,却未能成韵。王阳明在一旁侍坐,随口吟出了这首诗。王阳明将金山寺比作一个“小拳头”,形容其小巧而精致。接着用“打破维扬水底天”的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金山寺独立于江心,仿佛刺破了长江的壮丽景象。最后一句则描述了一种仙境般的清幽境地,听到远处传来清澈的箫声,那美妙的声音连水底的蛟龙都听得沉醉入眠了。
这首诗一出,四座皆惊,众人纷纷称赞王阳明的才华。然而,也有人怀疑这是竹轩翁事先准备好的诗作,让孙子背下来故意在众人面前炫耀的。为了验证王阳明的真实才华,在座的人又提议以“蔽月山房”为题,让他再赋诗一首。王阳明稍作思考,便脱口而出:
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前两句诗中,王阳明阐述了人们因为距离山近、距离月远而觉得月亮很小的错觉,并因此说这座山比月亮大。而接下来的两句则展开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人的眼睛像天一样大,那么就会发现不仅山很高,而且月亮也更为广阔!
这首诗的语义浅显易懂,但细读之下却意味无穷,充满了哲理。对于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来说,能够随口吟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诗作,实属难得。这也再次证明了王阳明非凡的文学才华和敏锐的思维能力。
喜欢扫码 关注我哦
插画皆为配文所绘: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卷诗书慰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