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要找有“实战”业绩的人,巧舌如簧、眼高手低之人不可信

创业   2024-11-02 05:01   北京  


每日听稻

那些巧舌如簧、眼高手低之人是不可信的。只有经验丰富之人所讲的道理,才值得听取和学习。——稻盛和夫#盛和塾


本文字数:3285字 | 预计阅读:12分钟
音频播放结束后将自动循环播放,可重复收听

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把知识和理论用好用活


“知道”和“做到”完全是两回事。


从测算陶瓷烧制收缩率的例子中,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这一点。根据文献上的知识,在相同的条件下烧结,实际结果却每次都不一样。

就是说,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和实际发生的现象并不相同。只要通过实践的验证,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这个道理对于销售部门也好,管理部门也好,完全适用。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把知识和理论用好用活。

*摘自《京瓷哲学》 周征文 译  曹岫云译校  东方出版社出版

实践重于知识


下面,我以“研究”为例,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


比如,把多种制陶原料按某种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成型后放入高温炉中烧制。

使用的原料也好,混合的比例也好,成型的方式和烧制的温度也好,明明都是完全按照书本或文献上所写的内容操作的,可却无法得到理想的成品。


究其原因,涉及诸多方面。首先,在混合粉末状原料时,根据混合程度的不同,最终的成品也会不同。

如果是混合气体,一旦混合到气体分子大小的程度,就算混合均匀了;如果是混合液体,一旦混合到液体分子大小的程度,就算混合均匀了。

但固体则不同,其不存在所谓“绝对均匀”的混合状态。书本或文献中往往只会写“把这些成分以某比例混合”,而不会注明“混合至何种程度”。


在成型时,需要通过加压来使粉末固化,而其密度(即粉末的压缩程度)将会影响到成品的性质。对于该流程,书上也往往只会写“使之成型”,而不会注明“成型时应该施加多大的压力”。

在混合粉末和加压成型时,如果只会单纯地参照书上的说明,就无法制造出理想的成品。

烧制亦是如此,虽然书上写有烧制温度,但如果把陶坯突然放到已升至指定温度的炉中,它就会崩裂破碎。


烧制的初始温度不能高,要从低到高,渐渐升温。但“隔多久升一次温”“每次升温几度”等细节,又是书上没有的。只能自己思考,凭经验操作。

不管是谁,只要在学校受过相关高等教育,通晓书本知识,对于制陶技术,自然能道出个一二:“制造这种陶瓷产品,需要混合这些原料成分,在成型后,以这样的温度烧制。

”但这只是“知”,而非“会”。

*摘自《京瓷哲学》 周征文 译  曹岫云译校  东方出版社出版

既然要向人请教
就要找有“实战”业绩的人

企业家在涉足并非自身专业的新领域时,往往会想到雇用专家。

这么做无可厚非,但必须辨别专家所说的话究竟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

还是以制陶为例,如果一个人只具备理论知识,从未亲手制作过陶瓷产品,那么他就不可能研发出实用的陶瓷制品。切忌把“知”与“会”混淆。


市场营销亦是如此。

在大学学过市场营销的人,一谈到如今的销售流通业,就对我滔滔不绝起来:“社长,只要这么做,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作为听者的我,由于没怎么学过市场营销,所以还有点佩服:“哦,原来如此。”

于是我对他说:“那么这件事就由你去做吧。”可他不要说推销,连向客户鞠躬打招呼的礼仪都不懂。这样的人,即便去推销,也推销不出产品。


如今的人往往偏重于理论学习,把知识装了满满一脑袋后,就产生了一种“知道就等于会做”的错觉。

对于这样的人,需要使其通过实践来检验学到的理论知识。“既然你说这么做能把产品推销出去,那么就用实践来证明给我看吧。”

通过这种方法,使其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经验。如果一个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正可谓是“如虎添翼”。


企业家在聘请经营顾问时,也可以运用这个原理。首先要考察对方是否有“实战”业绩,如果只会纸上谈兵,则毫无价值。

在场的各位企业家都是亲身实践、一路打拼过来的,比那些所谓的“理论领域专家”要了不起得多。

如果还花钱去请那些只会摆弄理论、夸夸其谈的顾问来指导自己,那不成了最大的傻瓜吗?

既然要向人请教,就要找有“实战”业绩的人。那些巧舌如簧、眼高手低之人是不可信的。只有经验丰富之人所讲的道理,才值得听取和学习。


*摘自《京瓷哲学》 周征文 译  曹岫云译校  东方出版社出版

作为社长必须率先垂范,比任何员工都要更加拼命

常有这样的情况,儿子大学毕业后进了别的企业当工薪族,后来又回到父亲的公司当上了经营者。

本来觉得“父亲的公司只有5名员工,继承这样的家业没有什么出息”,因而去别的公司上班拿工资,但父亲突然去世,经不住母亲的劝说,回来继承家业。


一旦继承家业,依靠父亲过去勤奋经营留下的恩惠,依靠现有员工们的努力,销售额也还可以。

有父亲时代留下的信用,有既存的客户,利润也有一些。在这当口突然宣布,“从今天开始我当专务了”或“我当社长了”,于是就成了经营者。

经营的 ABC 都不懂,姑且一头扎进工作,拼命努力。这同刚创办风险企业的企业家一样。

在企业经营的这个初级阶段,就是要埋头苦干,拼命努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但是,很遗憾,许多人却不是这样。继承了父辈的家业,如果公司的经营状况不错,他们一般就不会考虑必须拼命工作,拼命经营。

“回到老家,子承父业,当了社长”,这么一宣布,如果是县市地区的企业,就会有人发来邀请,“请您加入地方商会”“请您参加青年社团”。周围就有人会拉拢、奉承。

经别人一吹捧,就以为自己真的成了像样的经营者了,但实际上,作为经营者应该如何执掌经营之舵,这类问题他们连想都没有想过。

然,也不会去考虑“经营者必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处在这个阶段的经营者,急于在公司内强调“经营理念很关键”,“经营哲学很重要”,“赶紧导入阿米巴经营”。要是这么急于求成,员工们自然不可能追随。


首先,作为社长你必须率先垂范,比任何员工都要更加拼命,更加努力工作,必须让员工看到你认真工作的背影。

*摘自选自《将哲学血肉化-在盛和塾应该如何学习——2015 年盛和塾第 23 届世界大会塾长讲话》

读书也会使我们的经验
变得更富有意义

阅读不仅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自我提升。养成读好书的习惯,能从中吸收营养,充实自己。



即便深夜下班回家,我仍不忘读书,总是读放在床头的中国古典书籍以及有关哲学的书籍。


我甚至在浴池里也读书。周末有闲暇时,整日读书是我的嗜好。你或许认为繁忙就无暇读书,但我想,不管在哪里,都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抽出哪怕几分钟,翻开一本好书,读一篇好文章,因此有所感悟。


当然,人生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经验学习,即使如此,读书也会使我们的经验变得更富有意义,同时,书本还会教给我们无法亲身经历的事情,让我们可以在头脑里进行模拟演练。


自身的直接经验加上读书得来的间接经验,构成了人生成功的精神基础。


*摘自《斗魂》曹岫云 译 曹寓刚 校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end


      排版 | 米小  设 | 小娟    
     校对 |  丽娜  音频米小 责编 |  松山

【转载须知】

1.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
(盛和塾ID:shengheshu2018)
2. 开白请留言或私信获得授权

今天的学习内容为:人生哲学-实证-持续净化心灵。

往期精选

稻盛和夫:抛弃“竭尽全力、拼命工作”这一条,就不可能有什么成功

稻盛和夫: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凝聚整个团队的力量共同经营企业

稻盛和夫:人生一定会碰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必须以“无论如何必须达至成功”的信念,勇往直前

了解更多


精彩视频

更多精彩请关注视频号@盛和塾 
别忘了给喜欢的内容点赞哦~


【文末活动】
(读文章并留言分享学习体悟,即可有机会获得以下奖励)

1.【精进利他奖】

(1)年度5名:

*利他便携式茶具1套

留言次数最多的前2名

分享次数最多的前3名

(2)月度2名:

*蓝牙耳机

分享次数最多的前2名

(3)每周5名:

*稻盛和夫书籍1本

留言点赞最高的前2名

分享次数最多的前3名


【活动规则】

1.每周二5:00公布上一周获奖名单。获奖用户应于当周的周五12:00前提交收货信息,逾期提交视为自动放弃领奖权益。

2.获奖者应满足条件:周/月/年点赞量最高、且内容是个人原创学习感悟,非摘抄。1年内同一账号、同一地址、同一手机号,获奖次数不超过5次。


【特别鸣谢】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磨铁图书、人民邮电出版社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点击阅读原文,填写学员申请表!

盛和塾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公司下设“稻盛和夫经营研究中心”,以致力于推广稻盛和夫的企业经营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为使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