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陆桥生态中心承担了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食肉动物多样性监测”工作任务。从2023年底到2024年第二季度,我们先后两次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开展野外调查工作。
在上一篇文章海南“三山三岭”的三山篇中,陆桥调查团队的一员林义博分享了许多他在调查工作中记录到的神奇两栖爬行动物。而今天适逢6月22日世界雨林日,小林将分享他的三岭篇——霸王岭、鹦哥岭和尖峰岭遇见的两栖爬行动物的故事。
(本文作者林义博,图为林义博在海南热带雨林的调查中,成功记录到他追寻了6年的紫灰锦蛇)
1
第一岭——霸王岭
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以说是整个海南岛内管理最严格的自然保护区,因为在它的核心区里栖息着雨林精灵——海南长臂猿。也许这里已经是海南热带雨林最后的净土,里面生活着最后的海南长臂猿种群。得益于此,霸王岭保护区中的海南长臂猿就如同“伞”一样,“护”住了同域分布的其他物种,霸王岭保护区成为了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净土,我们的调查工作也收获颇丰。
1.霸王岭睑虎
Goniurosaurus bawanglingensis
在海南分布的三种睑虎中,霸王岭睑虎可谓是其中的明星物种。但是,它的知名度曾经也给它带来了麻烦,美丽的外表和相对温顺的性格让霸王岭睑虎在爬宠圈大受追捧,一些不法商家也伺机盗猎野生个体投入市场,对霸王岭睑虎的生存一度造成威胁。不过在霸王岭睑虎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后,霸王岭睑虎的野生种群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
这次去海南热带雨林调查,幸运地记录到了霸王岭睑虎的幼体和成体,两种形态都有独特的美感:幼体的霸王岭睑虎的体色是有些渐变效果的黑色,上面分布着黄色和白色的条纹;而成体的霸王岭睑虎的身体会变成黄色,上面分布着类似虎纹的黑色斑点和条纹。
(霸王岭睑虎 幼体)
(霸王岭睑虎 成体)
2.紫沙蛇
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
这是一种小型微毒蛇,它喜欢在夜间行动,能在白天记录到它真的就是机缘巧合。当天的工作目标是回收红外相机,而一只紫沙蛇正好就盘在我们要回收的红外相机下面。紫沙蛇虽然个头不大,但是长相凶狠并且攻击性也较强,同时还是非常厉害的猎手,会根据周围环境调整自身颜色的深浅,快准狠地捕食猎物。
(紫沙蛇)
3.繁花林蛇
Boiga multomaculata
海南分布着两种林蛇,繁花林蛇的体型相对较小。这种蛇在大陆南方也广泛分布,它全身布满了花斑得名“繁花”,民间也根据这个特征给它取了一个俗名“金钱豹”蛇。
(繁花林蛇)
4.海南棘蜥
Acanthosaura hainanensis
前两年它还被称为丽棘蜥(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然而前段时间它重新被描述为海南棘蜥。海南棘蜥为了躲避天敌进化出了根据环境改变体色的能力,在我们拍到的照片中它呈现出青绿色,但是当它在落叶层活动时就会将体色变化为棕褐色,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海南棘蜥)
5.海南小姬蛙
Micryletta immaculata
这种蛙之前都被认为是小姬蛙中分布最广泛的德力小姬蛙,而202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这其实是一个两栖类新种,得名海南小姬蛙。海南小姬蛙学名中“immaculata”一词的意思是“无斑纹”,这是海南小姬蛙和其他同属小姬蛙最大的不同,它身上并没有深色的斑纹或者条纹。
海南小姬蛙在海拔200-1400米范围的小水坑中比较常见,但是很难发现,一是它的体型很小,只有2-3厘米,而海南小姬蛙的拟态保护色能让它和枯叶堆融为一体;二是海南小姬蛙体型虽小但是跳跃力很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迅速逃走。
(海南小姬蛙)
2
第二岭——鹦哥岭
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白沙县,是大名鼎鼎的观鸟圣地。虽然保护区外围存在不少橡胶林和槟榔田,但是保护区内保留着较大面积的原始环境,也偶遇了不少两爬动物。
1.斑飞蜥
Draco maculatus
斑飞蜥是中国仅有的两种飞蜥之一,也是海南岛唯一一种飞蜥。斑飞蜥正如其名,拥有一定的“飞行”能力(严格来说是能够进行滑翔)。但是,在它们正常活动的时候,完全看不到“翅膀”存在的痕迹,这是因为它和鸟类、蝙蝠等其他有飞行能力的动物不同,斑飞蜥的翅膀并不长在前肢上,而是长在延长的肋骨上,当肋骨收起来时翅膀会完美地隐藏起来;而当需要飞行时,斑飞蜥会张开肋骨,并且借助前肢帮助翅膀完全展开,飞行时还会通过尾巴在一定程度上调整飞行方向。
斑飞蜥的咽部还有也一个很有特色的部位——喉旗,这是斑飞蜥之间用于互相交流的器官,当斑飞蜥认为自己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时候,就会张开这面黄色的喉旗与其他同类交流。
(斑飞蜥)
2.白唇竹叶青蛇
Trimeresurus albolabris
白唇竹叶青是蝰科的毒蛇,在海南岛低海拔地区以及大陆南方比较常见。它通体嫩绿,但是下巴呈现黄色,尾巴则是焦红色,因此也被称为赤尾青竹丝。
(白唇竹叶青)
3.周氏睑虎
Goniurosaurus zhoui
这是鹦哥岭地区特有的一种睑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名字里的“周”字有多层含义,一是发现者为了纪念自己的祖父周海泉先生,二是周氏睑虎是海南第三种被发现的睑虎,而周朝恰好也是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周氏睑虎是海南睑虎和霸王岭睑虎的过渡种,所以幼体的形态和霸王岭睑虎的幼体很相似。但成体周氏睑虎的特征明显,通身呈现一种通透的紫色,看起来相当的梦幻。
(周氏睑虎 幼体)
(周氏睑虎 成体)
3
第三岭——尖峰岭
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乐东县,也是是国内观鸟、昆虫爱好者的天堂。这里和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样都有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为观鸟、观虫和观察两栖爬行动物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大盲蛇
Typhlops diardi
这是海南岛最大的一种盲蛇。蛇如其名,大盲蛇没有视力,与其说是蛇更像是一只大蚯蚓。大盲蛇的习性也和蚯蚓类似,大部分时间栖息在土壤里,只有下雨才会出来活动。
它的嘴巴很短小,无法像别的蛇一样进行扑咬,但它也有自己独特的自卫手段,它的尾巴粗壮并且末端成硬刺,既可以用来挖土也可以用来自卫。大盲蛇虽然体型短小看起来平平无奇,却是在海南最难目击到的蛇之一,我们都认为这是在海南见到的最具奇趣的蛇类。
(大盲蛇)
2.海南疣螈
Tylototriton hainanensis
它是海南岛仅有的有尾目两栖动物,也是海南岛唯一一种蝾螈,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可以说是真正的海南瑰宝。这次我们很幸运地同时记录到它的幼体和成体。
海南疣螈的幼体像其它蝾螈的幼体一样,有六根羽毛一样的外鳃,变态发育后会变成肺呼吸到陆地上生活,到繁殖季又会聚集到水塘附近。蝾螈生存的环境非常敏感,周边环境一旦受到污染破坏,会极大的影响野外种群的生存情况,可以一定程度上视为环境健康的晴雨表,这种海南特有的蝾螈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海南疣螈幼体)
(海南疣螈 成体)
3.白斑棱皮树蛙
Theloderma albopunctatum
这种蛙有个俗名叫做“鸟屎蛙”,养鸟的朋友一看到它的外形肯定立马就会理解它得到这个俗名的原因,看起来真的很像一大坨鸟屎。但这种蛙其实是一种拟态高手,喜欢栖息在有蓄水的树洞中,模拟成一坨鸟粑粑或一块地衣,躲避天敌和捕食者。
(白斑棱皮树蛙)
4.福建竹叶青蛇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海南岛分布着四种蝰科毒蛇,分别是尖鳞原矛头蝮、越南烙铁头、白唇竹叶青和这次记录到的福建竹叶青。相比白唇竹叶青,福建竹叶青分布的海拔更高一些,而且福建竹叶青的头部明显比白唇竹叶青更有棱角,并且福建竹叶青的体侧与腹部之间会有白色红色编织的条纹,身体绿色的饱和度也更高。
(福建竹叶青)
5.细鳞拟树蜥
Pseudocalotes microlepis
这是一种日行性的性情温顺的树蜥,我们发现它的时候,它正在睡大觉,被我的动静惊醒后跳到了地面上。细鳞拟树蜥同样也有改变身体颜色的本领,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绿绿的一只,在气温较低时则会变成棕色。
(细鳞拟树蜥)
热带雨林作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为无数物种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栖息地,也在全球气候调节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两栖爬行类动物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作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维系食物链条的稳定,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更因其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成为生态系统健康的天然指示器。
但是随着栖息地的减少和破坏,两栖爬行动物及其生存环境大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威胁。我们希望,在世界雨林日分享在海南三岭与两爬动物相遇的经历,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共同关注这些美丽又脆弱的生物!
(中国树蜥雷公马亚种)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在野外请与野生动物保持安全距离
致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海南省林业局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
海南吊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
撰稿:林义博
编辑:高辰
审核:樊简
陆桥微博&B站还有更多内容更新!
微博:@陆桥生态中心EBC
B站:陆桥生态中心EBC
···END···
北京市海淀区陆桥生态中心(Eco-Bridge Continental, EBC)是我国本土生态环保领域的公益性机构,目前主要聚焦雪豹、豹、猞猁等中大型猫科动物和亚洲象等陆地旗舰物种保护问题,以及野猪等易引发人兽冲突的野生动物种群调控技术;同时还关注生物多样性监测、社区保护、科普传播和生态康养等领域的发展。项目地分布于我国西北、西南,以及华北、东南等地区。随着陆桥在生态保护和野生动物管理的工作延伸,期待更多有共同志趣的伙伴加入我们!
长按扫码关注EBC,让我们携手同行!
点击蓝字|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