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正如同文章标题所说,我们的猪丢了。
准确来说,我们在新疆天东局乌鲁木齐板房沟分局林区捕获、准备佩戴卫星项圈、本该待在笼子里的两头野猪,连同笼子和旁边的红外相机,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有笼子在地面上留下的压痕。
("我那么大两头野猪呢??")
(前一天晚上调查人员确认笼子里捕到2头野猪,笼子和猪都好好的在原地,但是
由于时间太晚决定第二天再来安装项圈)
丢失的两头野猪大约在前一天下午较晚的时段进入我们设置的笼捕陷阱,因为当时天色太晚,所以决定第二天请随行兽医将这两头野猪麻醉后,给它们戴上卫星追踪项圈后再将其就地放归野外。
但是野猪不见了,原本的计划只能暂停,当务之急是找回丢失的野猪、设备和相关的数据。
02
近年来,野猪已经是“人兽冲突”这个话题中的常客之一。野猪是隶属于偶蹄目猪科猪属的野生动物,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让它们广布世界各地,光是我国就有7个亚种分布,与野猪的广布种属性相映成辉的是它们的高度杂食性,各种植物的种子、果实和根茎算是它们的主食,昆虫、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也是它们的采食对象,甚至一部分哺乳动物乃至腐肉也在它们的食谱上。
可以说是能吃尽吃,来者不拒。野猪在觅食时会拱起泥土寻找它们钟爱的果实或者块茎,这种行为客观上帮助泥土保持松软,对森林生态系统大有好处,但是如果把这个场景换到草场或农田里,野猪这种本能的采食行为则会造成实打实的经济损失,进而导致它们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及切身利益的冲突。
(野猪的杂食性不止于荤素通吃,还体现在它们常常混迹于“食腐动物”)
当然野猪成为人兽冲突话题常客的原因不止这一个。俗话说“一猪二熊三老虎”,这句话描述了野猪“武德充沛”的特点,野猪不仅身体强壮、性格凶猛,而且在野外比熊和老虎与人遭遇的概率更高,对人类的威胁相对更大。据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来在新疆已发生21起与野猪相关的人身伤害事件。除此之外,野猪也是猪瘟、口蹄疫等传染病毒的潜在携带者,种群快速扩张使它们跟人的接触的几率越来越高。
板房沟分局的林区毗邻乌鲁木齐市,林区与周边景区多有交叉,人员活动频繁,属于人口稠密区。同时,林区周边分布有大量的农田,2022年6月曾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发生野猪相关人兽冲突的潜在风险不可忽视。受板房沟分局委托,今年我们在其辖区开展野猪卫星定位监测试点项目,尝试通过监测厘清野猪种群的活动范围、行为节律和栖息地利用时空特征,为开展科学的野猪种群调控提供科学数据,旨在降低人兽冲突发生的概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话说回来,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去追踪野猪以实现预定的监测目标?野猪作为相对社会性动物,雌性及其幼崽大多会集群活动,雄性成年野猪则会在大部分时间独来独往。它们一般在晨昏和夜间活动,白天则在密林和灌木丛躲避休息。根据野猪的这些习性,板房沟分局的管理者们将目光投向了一种新的野生动物监测工具——卫星追踪项圈。
我们虽然没有为野猪装设过项圈,但曾经将这个工具用于雪豹的监测和研究。如果我们给野猪也安装上卫星追踪项圈,那是不是就能通过回传的数据来了解野猪种群的活动范围了?
(曾经佩戴上卫星追踪项圈的雪豹们:左起:苏叶、凌蛰、那英)
03
虽然同样是佩戴项圈,但是给雪豹佩戴的项圈却不能直接装设到野猪身上。从形态来看,雪豹有一个从视觉上很明确的可以被称为脖子的部位,而野猪尽管从身体构造上来说存在脖子,但是很难分辨出那“脖子脑袋一般粗”的身体上到底哪一段算是脖子,这种特殊的身体构造以及野猪经常低头拱食的习性,导致常规意义上的项圈脱落的概率会很高,适合雪豹的项圈不适用于野猪。
(所以到底哪是脖子?)
为此,我们订制了一种专门为野猪设计的卫星追踪项圈,这种项圈可以同时固定在野猪的脖颈和前腿后侧两个位置,更加稳固的同时也不会影响追踪结束后的自动脱落,与其说是项圈,看起来更像是一款带着卫星追踪器的小“背心”。
(野猪专用卫星追踪小“背心”)
(工作人员亲自演示佩戴方式)
今年9月,项目团队在板房沟分局辖区内开始筹备在野外捕捉野猪有关事项。得益于近年在天东局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调查监测工作,基于以往红外相机和痕迹调查获得的野猪分布数据和最大熵模型(MaxEnt),我们很快锁定了野猪分布热点区域。
(野猪多次出现的位点)
(板房沟分局野猪适宜栖息地预测图)
10月20日,捕捉野猪和佩戴卫星项圈工作正式启动,2天后我们成功捕获了第一只野猪。这是一只雌性成体野猪,体重71.2公斤。在之后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又陆续成功捕获了9头野猪,体型最大的重达140公斤。在捕获的10头野猪中有4头是亚成体,采集数据都原地放归了。最终有6头成年野猪由专业兽医施行了麻醉,都穿上了为它们量身定做的卫星追踪“小背心”。考虑到野猪的体重秋冬季会有所增长,安装项圈时都预留了2-3指的冗余空间,既保证不会轻易脱落,也不影响放归后野猪的正常活动。
(麻醉后的野猪,都穿上了卫星追踪小“背心”)
(对于亚成体的野猪选择就地放归)
这6头野猪里当然也包含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两头消失的野猪,没错,那两头野猪最终还是成功地找回来了。
04
事实上,发现野猪丢失后,我们马上向当地警察和森林公安求助,在他们的帮助下从附近一家养殖场取回了捕捉笼、红外相机和那两头野猪。在完成一系列数据采集,为野猪穿上小“背心”之后,那两头经历坎坷的野猪又回到了它们熟悉的大自然中。
(该送你回家了)
现在,6头野猪佩戴的卫星追踪器都在稳定运行,如期回传数据。那些小“背心”并没有对野猪的正常生活带来明显影响。卫星回传的数据显示,野猪晨昏和夜间活动频繁、白天活动量低,并且野猪的活动范围相对固定,体现出它们有较强的家域情结和领地意识。
(近期6头野猪的活动痕迹)
野猪卫星定位追踪项目补充了我们对野猪活动范围和行为节律的认知,为开展板房沟野猪种群管理和调控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提取板房沟分局辖区的地形、植被、水系、土壤、土地利用等各类信息,建立全面的栖息地认知体系及现状基线,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最大熵模型,最小凸边法等方法,结合卫星回传的数据预测野猪潜在栖息地,估算野猪的家域面积,掌握野猪的活动规律,以建立更加科学的野猪种群管控体系,让人类和野猪等野生动物能在同一片土地上和谐共存。
毕竟这片山林足够宽广,足以让我们世代共享。
* * *
致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天山国有林管理局
天东林管局乌鲁木齐板房沟分局
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钟林强老师
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兽医院副院长 马超
兽医 陆桥生态中心在册志愿者 林义博
板房沟分局护林员 木拉提别克、艾肯、孙天军
陆桥微博&B站还有更多内容更新!
微博:@陆桥生态中心EBC
B站:陆桥生态中心EBC
···END···
撰稿:高辰、王兴哲
编辑:高辰
供图:王兴哲、林义博、牛彦斌
审核:樊简
北京市海淀区陆桥生态中心(Eco-Bridge Continental, EBC)是我国本土生态环保领域的公益性机构,目前主要聚焦雪豹、豹、猞猁等中大型猫科动物和亚洲象等陆地旗舰物种保护问题,以及野猪等易引发人兽冲突的野生动物种群调控技术;同时还关注生物多样性监测、社区保护、科普传播和生态康养等领域的发展。项目地分布于我国西北、西南,以及华北、东南等地区。随着陆桥在生态保护和野生动物管理的工作延伸,期待更多有共同志趣的伙伴加入我们!
长按扫码关注EBC,让我们携手同行!
点击蓝字|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