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心目中对天山的印象,都来自于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天龙八部》等作品——虚无缥缈,充满神秘气息和传奇色彩。事实也正是如此。天山地区本就地广人稀,再加上复杂的地势条件、珍稀的动植物资源,总给人一种心向往之的感觉,但是要去上一次却不容易。天山上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珍稀动物们,通过历次调查工作让我们得以一睹“芳容”,尤其是此次开展的雪豹专项调查,记录下了一众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身影。
地处天山山脉东缘的哈密地区被横亘其间的巴里坤山、喀尔里克山分隔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麓为哈密盆地和戈壁,间有绿洲,北麓为广阔的草原。哈密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为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气候干旱、水源不足、冬季严寒,可食性植物资源少——多样的地形地貌、独特的生态条件,致使哈密地区野生动物种类分布较为独特,突出表现为鸟类较为丰富,有蹄类、肉食性动物较多,为此次开展雪豹专项调查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天山东部国有林管理局哈密分局始建于1950年,1958年正式成立哈密林场,分局现有8个管护所1个消防应急小队,在册职工70人,经营面积736.6万亩,林业用地面积218.79万亩。哈密分局积极投入此次雪豹专项调查工作中,通过红外相机记录到了多种陆生脊椎动物,包括雪豹(Panthera uncia)、狼(Canis lupus)、石貂(Martes foina)、赤狐(Vulpes vulpes)、猞猁(Lynx lynx)、盘羊(Ovis ammon)、北山羊(Capra sibiric)、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黑鸢(Milvus migrans)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结果显示,哈密地区是天山东部最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也是许多鸟兽的美好家园。
哈密地区外业调查工作照片
(天东局雪豹保护项目供稿)
哈密地区有着众多肉食性动物,调查记录到的有雪豹、狼、赤狐、石貂、猞猁、高山兀鹫、黑鸢。其中雪豹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狼、赤狐、石貂、猞猁、高山兀鹫和黒鸢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雪豹是一种美丽而濒危的的猫科动物,是中亚高山生态系统的旗舰种,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是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天山山脉作为雪豹的重点分布地区,而其中天东局哈密分局是天山东部最重要的雪豹栖息地。
雪豹的主要栖息地与活动范围多集中在陡峭的高原山地及雪地,一般夜间活动、行为隐蔽,具有不确定性。雪豹的体色体现了对这种环境的高度适应,他们体毛为银灰色(有时为黄色),点缀有深色玫瑰状与圆形班点形成了良好的隐蔽色,雪豹还拥有对高海拔环境的高度适应性特征,其鼻腔发达,四肢较短,胸肌发达,善于攀投;雪豹毛发浓密,成年雪豹的尾巴长达1m,几乎与身体等长,可以用来保持平衡,并且在伏坐时将身体盘围以保持温暖。
雪豹是捕食动物中的机会主义者,除成年牦牛以及野驴等凶悍草食性动物以外,雪豹能够捕杀体重3倍于它的猎物。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是岩羊(Pseudois nayaur)、北山羊、盘羊,同时也捕食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等地栖性鸟类;在夏季雪豹食物组成中长尾旱獭(Marmota caudate)可占45%;此外家畜也是雪豹食物来源之一。
天东红外相机监测@陆桥生态中心
(天东局雪豹保护项目供稿)
狼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野生犬科动物,外形似狼犬,但吻尖口宽,通常两耳直立,尾部上卷,尾毛蓬松,毛色常因栖息环境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差异。狼一般2-3年性成熟,发情期常在2-4月,繁殖期的雌狼会定居在隐蔽的洞穴中,而与一贯的残忍奸诈形象不同的是,狼会维持较长时间的一夫一妻配偶关系,繁殖期雄狼会陪伴雌狼共同哺育小狼,这个时间长达1-2年。
狼有集群的习性,但也常常单只活动,是否集群由很多因素决定,一般认为群体协作猎捕更有效是促成集群的重要原因。狼群一般由3-7只狼组成,组成主体一般为雌雄(父母)及其子女,是一个等级制度十分森严的社会组织。在狼的家庭结构中,被严格的分为头狼、乙狼和亥狼,森严的等级制度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肢体语言、进食优先权以及生育权等,除头狼外其余成员都没有交配权,而家庭地位则是根据身体强壮程度和搏击能力确定。狼群为了生存和哺育后代相互合作,在群内社交和相互合作方面,他们的能力可能仅次于灵长类动物。
目前狼在我国境内仅分布于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人口分布较少的地区。狼的栖息地环境多样,比如草原、冰原、荒漠和森林都有它们的足迹,在哈密分局主要分布在山地森林。
狼主要捕食大型有蹄类动物,其中北山羊和岩羊是狼的重要猎物,但同时也以家畜和小型猎物为食,偶尔也进食植物性食物。
天东红外相机监测@陆桥生态中心
(天东局雪豹保护项目供稿)
赤狐隶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狐属,是食肉目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动物,但因非法猎捕等原因,近年来数量有所减少,并在我国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新增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平日里是典型的独行侠,除了繁殖期和育仔期之外一般都独自栖息,每年的12月-次年2月雌雄兽发情、交配,雄兽在雌兽产仔之前便开始修整洞穴备用,它还将完整的参与抚育后代的过程,是动物界难得的好父亲。
自古以来,世界各地都流传着种种有关赤狐的传说,这充分说明了赤狐栖息环境的多样及其狡猾的性情,无论森林、草原、荒漠、平原甚至村庄城郊,赤狐皆可栖息。它喜欢在夜晚捕食,一般赤狐的主要食物类群均为小型哺乳类,如草兔、沙鼠等,有时也能抓到鸟类及爬行类。
赤狐记忆力很强,听觉、嗅觉都很发达,行动敏捷且有耐久力,不像其他犬科动物多半以追捕的方式来获取食物,而是能想尽各种办法,以计谋来捕捉猎物;常通过伏击方式突然出击,有时还假装痛苦或追着自己的尾巴来引诱穴鼠等小动物的注意,待其靠近后,突然上前捕捉;面对捕食者,赤狐拥有分泌令其他动物窒息的“狐臭”分泌物以及“装死”等技能,借此来逃脱困境,这些高超的生存技能或许也是赤狐能适应各种环境的重要原因。
天东红外相机监测@陆桥生态中心
(天东局雪豹保护项目供稿)
猞猁是名副其实的短尾巴的猫科动物,尾巴虽短,但却有着令人羡慕的“大长腿”;它们没有“森林之王”老虎那般硕大的身形,但黑色的耳簇毛让它们像顶着两个对称的WIFI信号行走的形象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体而言,猞猁只分布于北半球。猞猁属下分为四种:欧亚猞猁(Lynx lynx)、伊比利亚猞猁(Lynx pardinus)、加拿大猞猁(Lynx canadensis)、短尾猫(Lynx rufus)。其中我国只有欧亚猞猁分布,并且有着最早关于猞猁的记载,它还有一俗名—猞猁狲。
猞猁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山地森林地带,所涉省份有东三省、内蒙古、四川、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它们有着很强的生境耐受性,温带森林、开阔的林地、灌木丛等多种环境中都有它们的身影,是我国北方分布最广的猫科动物。
欧亚猞猁是猞猁属中体型最大的,皮毛颜色不是太深也不是太浅,夏季偏红棕色,冬季皮毛会变厚,毛色会变浅。
天东红外相机监测@陆桥生态中心
(天东局雪豹保护项目供稿)
高山兀鹫大部分以动物腐食为生,被称为大自然的清道夫。在消灭腐烂尸体、减少疾病传播、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高山兀鹫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周边国家较为罕见,作为高海拔物种,集中分布于我国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除了特殊的食腐习性及古老的“天葬”记录,人们在其生活史知之甚少。
高山兀鹫喜欢集群营巢,巢多位于百丈悬崖峭壁或熔岩洞穴中,通常每窝只产1卵,育雏期时间持续较长。高山秃鹫在西藏,藏传佛教的僧侣和当地居民在高山兀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天东红外相机监测@陆桥生态中心
(天东局雪豹保护项目供稿)
这些捕食者也像是其他野生动物一样,面临着偷猎、生态环境破碎、食物资源衰竭等生存危机,尤其是其中一些物种被归于濒危、易危的等级。他们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健康的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保护动物栖息地的完整、平衡、稳定、原真,对于维持肉食性动物的种群数量,以及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产力至关重要。在保护它们的同时,也能改善栖息地的环境,比如调节当地气候、净化空气、调节降雨,此外,还有助于保护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包括人类自身。
加入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
猛戳下图看详细内容,或直接点击页面左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北京市海淀区陆桥生态中心(Eco-Bridge Continental, EBC)是我国本土生态环保机构,目前主要集中于雪豹、豹、猞猁等中大型猫科动物和亚洲象等陆地旗舰物种保护问题;同时还关注生物多样性监测、社区保护、自然教育和生态康养等领域发展。项目地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海南岛以及西南边陲地区。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与研究地域的扩大,欢迎更多有共同志趣的伙伴加入我们!
长按扫码关注EBC,让我们携手同行!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