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中的神奇生命

文摘   科学   2024-06-07 10:47   北京  



2023年底,陆桥生态中心承担了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食肉动物多样性监测”工作任务。从2023年底到2024年第二季度,我们先后两次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开展野外调查工作。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保存着我国规模最大的典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是海南长臂猿、椰子狸等珍稀野生动物不可替代的家园。热带雨林稳定的气温、湿润的环境、层次分明的植被和多样的水体环境,为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等陆生脊椎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高温多雨,持续性的高温潮湿在为动植物提供了充足水源和湿润环境的同时,也为有机物的迅速分解提供了条件,分解的养分被植物吸收利用,形成了茂密且层次分明的植被,林冠层、亚冠层、林下层和地面层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促成了大量的生态互利关系。这些条件共同造就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生态结构。

(茂密的植被和湿润的环境)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通常处在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中间环节,在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和平衡方面发挥着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捕食者,通过捕食调控昆虫、蠕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的种群数量,同时也是一些捕食性鸟类和兽类的捕食对象。此外,一些植食性爬行动物会通过采食和排便参与植物种子的传播过程;一些两栖动物对污染、气候变化导致的影响非常敏感,它们的生存状况可以直接作为当地环境健康程度的指示器。海南省作为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分布大省,拥有丰富多彩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孕育出很多当地特有的物种。


本文作者林义博是陆桥调查团队的一员,在完成调查工作之余记录了很多他在海南三山三岭遇到的两栖爬行动物。通过这篇短文,他将分享自己在三山——吊罗山、五指山和黎母山遇见的神奇生命。

(本文作者林义博,下文将以作者第一视角讲述)



1

第一山——吊罗山


说到吊罗山,通常说的都是“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吊罗山景区的开放程度远比想象中高很多。不仅如此,这里的交通也十分便利,从山下到山顶都有非常平坦的柏油路,雨林中也有很多木质栈道。令人高兴的是,这些设施并没有减少与动物们偶遇的概率,不仅开车上山的路上能偶遇亚洲豹猫,雨林中还能发现不少两栖爬行动物,不得不说吊罗山确实是个好地方!



1.中国树蜥雷公马亚种

Calotes wangi hainanensis


2024年,中国树蜥作为一个新种,从变色树蜥这个种拆分出来,而中国树蜥种又分出两个亚种,其中一种就是我们在吊罗山记录到的中国树蜥雷公马亚种。“雷公马”一词其实非常具有海南本地特色,据民间传闻只要被这种蜥蜴咬上,只有听到打雷声它才会松口,所以将传说中雷公坐骑的名字——“雷公马”用作对这种蜥蜴的民间俗称。

(中国树蜥雷公马亚种)



2.海南睑虎

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


海南岛生活着三种睑虎,海南睑虎是其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同时也是海南岛特有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海南睑虎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动物,特别是那一对如同恶魔般的眼睛,拥有很高的辨识度。曾经因为宠物贸易而被大量捕捉交易,得益于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建立和发展,它们的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种群数量正在逐步恢复。


(海南睑虎)



3.紫灰锦蛇范氏亚种

Oreocryptophis porphyraceus vaillanti


这是我在调查中最大的惊喜,我认为紫灰锦蛇是最美丽的蛇,六年来我一直想在野外见到一次,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啦!紫灰锦蛇的中文名称有很多,紫灰山隐蛇是它,紫灰蛇其实指的也是它。这是一种体型较小的无毒蛇,以啮齿动物幼崽为食。这种蛇的头部有一条纵纹,很多爱好者也因此给它取了一个“二郎神”的别称。







(头部中间的纵纹相当显眼)



4.粉链蛇

Lycodon rosozonatus


这是我在海南调查遇见的第一种蛇,在两次野外调查中都有发现。粉链蛇也是海南省特有物种,在雨林中有大量分布,数量之多甚至有时在三米之内可以遇见两条。

(粉链蛇)



5.台湾小头蛇

Oligodon formosanus


这是一种在中国南方比较常见的小头蛇,喜爱吃爬行动物的蛋,会用自己锋利的牙齿切开革质的蛋壳吸食蛋液,受到惊吓时则会把自己的躯干压扁并将尾巴卷成一个圈儿。








(台湾小头蛇)



6.福建华珊瑚蛇

Sinomicrurus kelloggi


一种眼镜蛇科的小型剧毒蛇,以蛇类为食,体色看起来非常喜庆。它曾经有过自己单独的种名——“海南华珊瑚蛇”,不过后来又被重新并入了福建华珊瑚蛇中。不过海南岛个体与其他地区的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头纹呈倒过来且不相连的“V”形,据说也是最大的华珊瑚蛇,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再次被独立命名呢?


(福建华珊瑚蛇)



2

第二山——五指山


五指山,这里说的是“海南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五指山市,光听这个名字就会让人联想到某只在山底下被压了五百年的猴子。当你走进保护区,密不透风的雨林让海南强烈的阳光都难以进入,空气潮湿厚重,确实如同五指山一般笼罩在周围,更有无处不在的吸血山蚂蝗蠢蠢欲动,这给我们在五指山的调查增加了不小的强度。



1.海南闪鳞蛇

Xenopeltis hainanensis


这是一种喜欢在雨后出现的蛇,名字中的“闪鳞”两字来自它鳞片美丽的结构色,光打在它身上时,可以反射出彩虹一般绚丽的色彩,完美阐释了什么叫“五彩斑斓的黑”。








(五彩斑斓的黑)



2.海南湍蛙

Amolops hainanensis


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种蛙喜欢在有小瀑并且两岸植被丰富的溪流附近活动,所以进化出了强而有力地的马蹄形脚蹼,可以帮助它在湍流中紧紧地吸附在岩石表面上。同时它们还会将自己的卵群产在瀑布内岩缝壁上。

(海南湍蛙)


3

第三山——黎母山


黎母山,这里说的是“海南黎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琼中县,这里属于海南岛的中心。海南岛的旅游景区几乎围绕海岸线延展,越靠近中心的位置人类活动越少,这使得地处海南岛中心地带的黎母山拥有更加原生的自然环境,在这里生活的动物看起来更加安逸,我觉得这里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最珍贵的宝藏。



1.越南烙铁头蛇

Ovophis tonkinensis


一种蝰蛇科的毒蛇。这种蛇很有意思,我们记录到它的时候正值1月,是海南岛最冷的一段时间,不仅气温只有15℃,还会不时下点小雨。这种温度下蛇一般都会蛰伏起来,所以我本以为不会在林子中观察到什么蛇,而烙铁头这种蛇有喜冷的特点,最喜欢在这个时间点活动,在海南岛的其他季节几乎看不到,成为我在那个下着冷雨夜晚的意外发现。

(越南烙铁头)



2.环纹华珊瑚蛇

Sinomicrurus annuiaris


一种非常美丽的眼镜蛇科毒蛇。它们以蛇类为食,这种蛇在大陆的南方分布比较多,海南岛个体与大陆个体在花纹上的差异很大,大陆个体基本都是环纹,而海南个体从头到尾布满分布均匀的点状小花纹,感觉叫“点纹华珊瑚蛇”似乎更贴切一些。环纹华珊瑚蛇虽然剧毒,却是一种害羞的小蛇,受到惊吓时会将自己的头埋在身体下面,有时也会突然逃窜溜走。

(环纹华珊瑚蛇)



3.海南睑虎

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


在黎母山同样记录到了海南睑虎,不过和吊罗山记录的不同,黎母山的这只个体,体色要更深一些呈现黑色,搭配海南睑虎独特的眼睛,有种“黑夜骑士”般的美感。

(海南睑虎)



4.大绿臭蛙

Odorrana graminea


发现这种青蛙时,它突然从水边一跃而起落入水中,又飞快地游走。这种青蛙和它的名字如出一辙,不仅个头特比大,身上还有一抹非常醒目的翠绿色。而“臭”字则源自于臭蛙属的青蛙在遇到危险时,会从皮肤上分泌出难闻且刺激性粘液的特性。

(大绿臭蛙)



以上就是我在海南三山中遇到的让我印象深刻的两栖爬行动物。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下一篇我将分享在海南的三岭——霸王岭、尖峰岭和鹦哥岭中偶遇的神奇生命!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在野外请与野生动物保持安全距离



致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海南省林业局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

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海南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海南黎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




撰稿:林义博

编辑:高辰

审核:樊简




陆桥微博&B站还有更多内容更新!

微博:@陆桥生态中心EBC

B站:陆桥生态中心EBC


···END···



北京市海淀区陆桥生态中心(Eco-Bridge Continental, EBC)是我国本土生态环保领域的公益性机构,目前主要聚焦雪豹、豹、猞猁等中大型猫科动物和亚洲象等陆地旗舰物种保护问题,以及野猪等易引发人兽冲突的野生动物种群调控技术;同时还关注生物多样性监测、社区保护、科普传播和生态康养等领域的发展。项目地分布于我国西北、西南,以及华北、东南等地区。随着陆桥在生态保护和野生动物管理的工作延伸,期待更多有共同志趣的伙伴加入我们!


长按扫码关注EBC,让我们携手同行!


点击蓝字|加入我们

陆桥生态中心EBC
北京市海淀区陆桥生态中心(Eco-Bridge Continental, EBC)是我国本土生态环保机构,目前主要集中于雪豹、豹、亚洲象等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生态研究与保护。项目地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以及西南边陲地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