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作为占据小亚细亚的,同时兼有伊斯坦布尔的欧洲部分,使得其成为中西方的交流汇聚地,也是其成为欧洲和亚洲如果想压制对方,必须占有的领地。
土耳其前世
以历史说,历史上任何一次发送的事件都可能引起其他地方的变化。自从蒙古帝国兴起于东亚后,一路向西,接二连三的攻破如:西辽、花剌子模国、钦察和斡罗思、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木剌夷国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虽然说蒙古帝国先后灭亡了从中亚、西亚、小亚细亚等多个国家,但是其在当地的统治,以所谓的马背上征服变为马背上统治,但是由于本身的游牧基因使得无法进行基层治理,这一点在其统治中原就有完整的体现。在征服中亚之后,大量的蒙古人开始突厥化,并且大规模的融入突厥人之中,其中最典型的便是中亚瘸狼帖木儿。蒙古人的加入大大激起了突厥游牧民的扩张欲望,突厥人在中亚彻底彻底站稳了脚跟,一支又一支的突厥化蒙古军队在中亚横行无阻。
成吉思汗后裔拔都和旭烈兀的西征又为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扫平了道路,拔都西征东欧时成功打垮了匈牙利人和俄罗斯人,而旭烈兀则灭亡了阿拨斯王朝,终结了哈里发制度,使奥斯曼帝国的四周已经没有强大的国家。
土耳其人原本居住阿姆河流域,实际上就是今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地区,属于突厥人卡伊部落,在当时为花剌子模王朝的臣属。自古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成吉思汗西征灭亡了花剌子模,土耳其人开始被迫西迁到了安纳托利亚高原,为日后奥斯曼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如果继续留在中亚,土耳其人只会陷入中亚无休止的混战之中。土耳其人在西迁之后,起初依附于塞尔柱土克曼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 在和拜占廷帝国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并在与十字军的作战中学到了欧洲的军事技术。1290年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一世(1258-1326年)继位,继其父担任部落首领。1299年,土耳其趁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分裂,正式宣布独立,称号“加齐”,奠定了土耳其国家的雏形。自罗姆苏丹国于1308年灭亡后,位于黑海和地中海间的安那托利亚分裂出多个独立国家,统称为安那托利亚侯国。1326年,奥斯曼之子奥尔汗(1326-1360年在位)继位后,改称总督,建立了常备军,吞并了罗姆苏丹国之大部分地区。于1331年3月,打伤了拜占廷帝国皇帝,占领了拜占廷帝国在安纳托利亚最大的城市尼西亚,并迁都于此。1337年,攻陷尼科米底亚,定都于布尔萨。1338年,又占领了于斯屈达尔。
1354年,土耳其奥尔汗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利波利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1360年奥斯曼君主穆拉德一世(1360-1389年在位)继位后,向东南欧扩张取得决定性的进展。1362年,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占领拜占廷帝国重镇亚得里亚堡,并改名埃迪尔内,定都于此。1371年,他打败了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的一部分诸侯,继而将其吞并,军队迅速扩大。1387年,穆拉德一世攻陷马其顿中心城市塞萨洛尼基。在奥斯曼军队的强大压力下,越来越多的诸侯臣服。1381年以后,拜占庭皇帝为换取政治援助与国家安全也一直臣服于奥斯曼侯国。在安纳托利亚方面,奥斯曼侯国还吞并了杰里米扬侯国和哈密顿侯国。1389年在科索沃战役中大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联军。这一胜利震动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欧洲各国为了拯救拜占廷帝国,派出了援军。
奥斯曼君主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年在位)继位的次年,奥斯曼侯国的军队和臣服的拜占庭军队,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属国的军队组成远征军,扫平了安纳托利亚地区的萨尔汉侯国、艾登侯国、门特瑟侯国。1393年,奥斯曼军队征服了保加利亚首都大特尔诺沃,并远征瓦拉几亚,处死了保加利亚国王。保加利亚在1396年被纳入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成为奥斯曼帝国领土的重要部分。1394年,巴耶济德一世包围了君士坦丁堡,意欲加强对巴尔干地区的统治。
1396年的尼科堡战役中,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国、德国等国的联军,占领巴尔干大部土地。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除了300名贵族骑士被巨款赎回外,其余的几乎全部被杀。巴耶济德一世继续吞并了卡拉曼侯国,消灭了以锡瓦斯为中心的蒙古系的卡迪•布尔汉丁政权。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拜占廷帝国危在旦夕。但就在此时,中亚的突厥人帖木儿帝国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小亚细亚扩张。
1402年,在安卡拉战役中,奥斯曼军惨败于帖木儿军,君主巴耶塞特被俘。巴耶济德一世沦为阶下囚,不久死去,奥斯曼侯国解体。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廷帝国,使之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因为巴耶塞特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被土耳其人统治的各国纷纷起义,脱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得不推迟了在欧洲的扩张。1413年,穆罕默德一世在混乱多年的继承人之争中上台。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年)结束分裂局面,收复帖木儿帝国征战时丧失的领土。1421年,穆拉德二世即位,奥斯曼侯国再度统一。1424年,拜占庭帝国再次同意向奥斯曼侯国上缴贡纳金,并且割让了部分领土。1425年,穆拉德二世远征安纳托利亚,在帖木儿帝国支持下重建的西安纳托利亚诸侯国又被依次吞并。
1430年,穆拉德二世夺回了安卡拉战役后被拜占庭帝国占领的塞萨洛尼基。1438年,奥斯曼侯国再度远征塞尔维亚,攻陷了首都斯梅代雷沃等。此后它再次远征阿尔巴尼亚,将其也纳入了直接统治的区域。从多瑙河沿岸到安纳托利亚,穆拉德二世基本恢复了其祖父巴耶济德扩张到达的区域。1440年,奥斯曼军队进攻匈牙利控制下的多瑙河要塞贝尔格莱德时失败。1444年,在瓦尔纳战役打退了欧洲匈牙利、波兰的反扑,波兰国王亚盖隆契克和采萨里尼大主教阵亡。
1451年,穆拉德二世去世,穆罕默德二世正式即位。同年,穆罕默德二世率军在阿纳多利•希萨尔城构建要塞,形成了对君士坦丁堡的包围。次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亲率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将君士坦丁堡彻底围困。1453年,21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继位不到两年,亲率8万大军进攻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鏖战53天,于5月29日攻克,并迁都于此,拜占廷帝国灭亡。穆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语意为“上城去”。
这个时期也算基督教在小亚细亚的陷落,东正教也从君士坦丁堡迁移到沙俄,使得沙俄成为东正教的根据地,以此形成了西欧的天主教和沙俄的东正教对立。
穆罕默德二世在攻占君士坦丁堡以后的三十年间,亲率大军远征二十六次,几乎连年作战,故以“法蒂赫”(Fatih,即征服者之意)著称于世。穆罕默德二世统治前期,在巴尔干夺取了塞尔维亚、希腊(包括色雷斯、爱琴海和伯罗奔尼撒半岛)、波斯尼亚;在安纳托利亚消灭了特拉布宗王国和卡拉曼侯国。在统治后半期,穆罕默德二世还开启了对乌尊•哈桑领导下的白羊王朝(土库曼民族建立的波斯系帝国)及对威尼斯的战争。穆拉德二世建立了新的舰队,从威尼斯手中夺取了马其顿首府塞萨洛尼基。他还雇用热那亚人训练水手,战舰扩大到60艘,控制了埃内兹湾和爱琴海北部诸岛,将威尼斯彻底排挤出这一地区。到1470年时,奥斯曼海军已拥有92艘帆桨战舰,几年后,海军的各类船只已有500艘以上。穆罕默德二世将许多半独立的属国和意大利城市国家支配的地方全部荡平,纳入直辖范围,在新征服的地区,奥斯曼帝国依次实行征税调查,推行蒂玛尔制。穆罕默德二世直接统治的疆域的大半地区,奠定了19世纪之前奥斯曼帝国的疆土。
奥斯曼帝国以征服为基本国策,不断向西扩张,逐步占领东欧基督教世界的领土;向东与伊斯兰波斯萨非王朝,向南与埃及马穆鲁克王朝争霸。巴耶济德二世(1481—1512年在位)及他的后代塞利姆一世继续祖先的征服事业。1516年春天,塞利姆一世发动第三次东征,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挺进马拉迪亚,马穆鲁克各地的军官纷纷投靠。1514年查尔迪兰战役击败了塔赫玛斯普一世治下的波斯萨非王朝,取得了阿塞拜疆的部分地区。1516年8月24日,塞利姆一世在叙利亚阿勒颇以北的达比克草原战役中,击溃马穆鲁克王朝的军队,相继占领阿勒颇、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加沙等地。1517年1月,塞利姆一世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攻占开罗,灭亡了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并俘获该王朝控制下的阿拔斯王族后裔、傀儡哈里发穆泰瓦基勒,从其手中获取了哈里发职位,占领了埃及和叙利亚大部分土地。从此,奥斯曼苏丹成为伊斯兰教正统派领袖,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继麦地那、大马士革、巴格达、开罗之后,成为伊斯兰教世界中心。
从塞利姆一世起,奥斯曼苏丹自诩为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但未得到伊斯兰世界的承认。为此,麦加的世袭统治者谢里夫专程前往开罗,向塞利姆一世赠送圣城钥匙,表示臣服。原马穆鲁克王朝统辖的叙利亚、希贾兹、巴勒斯坦和埃及直到南部努比亚地区全部并入奥斯曼版图,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1517年,奥斯曼帝国消灭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其海军势力亦扩至红海。此后,奥斯曼帝国及葡萄牙帝国成为了地区最具支配地位的势力。继后的苏莱曼一世并没有停止征服步伐。1521年,土耳其攻陷贝尔格莱德;1522年占领罗得岛。1526年的莫哈奇战役,奥斯曼帝国一举击灭匈牙利君主国。其后征服了匈牙利王国,并在匈牙利及中欧的所在地建立奥斯曼属匈牙利。1526年,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得胜,并于1529年发动维也纳之围,但由于冬季的来临而被迫撤退。1532年,奥斯曼举兵逾25万再次进攻维也纳,但在维也纳以南的克塞格被击退。1543年,奥斯曼继续进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认奥斯曼帝国对匈牙利的宗主权。在苏莱曼一世治下,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及反复无常的摩尔多瓦都成为奥斯曼的附属国,须向奥斯曼纳贡。在东面,奥斯曼在波斯人手里夺取巴格达,得以掌控美索不达米亚及波斯湾。
奥斯曼帝国海军司令巴巴罗萨•海雷丁在苏莱曼一世时期带领奥斯曼海军多次击败基督教国家的海军,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斯及阿尔及利亚。奥斯曼海军协助穆斯林及犹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时期逃离西班牙,并护送他们抵达奥斯曼帝国。1543年,奥斯曼海军占领神圣罗马帝国的尼斯。
随着16世纪的发展,奥斯曼的海军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欧势力挑战,特别是在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及摩鹿加群岛一带受到葡萄牙威胁,双方势力此消彼长,并且土耳其在这一时间段占据上风,东南亚地区的亚齐国、马六甲苏丹国皆成为奥斯曼帝国势力范围。由于奥斯曼封锁了向南及向东的海路,欧洲各国只得另觅路径。在陆上,奥斯曼帝国被奥地利的战争及波斯这两条战线困扰,维持战争所需的资源、后勤补给及通讯因距离过远而变得困难,使海军无法维持。
苏莱曼一世时期,奥斯曼帝国拥有辽阔的疆土(约450万平方公里)和1400万人口,而这时的西班牙仅有500万人,英格兰仅有250万居民。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在全盛时期拥有50万以上的人口(1600年),比任何欧洲城市都大。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也波及到了阿拉伯半岛,1547年,土耳其占领也门,1550年占领巴林,1557年在阿曼马斯喀特击败葡萄牙人,并控制阿曼。不久,土耳其人征服了红海沿岸的厄立特里亚与索马里。接着,摩苏尔成了土耳其向伊拉克推进的新的出发点。土耳其与波斯争夺伊拉克的百年之争,以土耳其的胜利而告终。继伊拉克之后,土耳其人又征服了波斯湾沿岸的哈萨。这样,仅百余年的时间,几乎所有的伊斯兰国家都被土耳其所征服,只有摩洛哥和阿曼仍独立于土耳其之外,并以藩属国形式存在。在以后300-400年的时间里,这些阿拉伯国家饱受土耳其的军事压迫。直到19-20世纪则为欧洲国家更为沉重的压迫所代替。
土耳其今生
奥斯曼帝国的陆上扩张主要倚靠其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军事革新及铁一般的军纪,而奥斯曼帝国的海军亦对其征服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及葡萄牙手里争夺及保障了黑海、爱琴海、地中海、红海及印度洋的远航路线。由于土耳其握有欧亚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路线,帝国的经济因而蓬勃发展。奥斯曼帝国对西欧及亚洲间贸易的垄断经常被引证为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支持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航寻找亚洲海路的主要原因。
由于奥斯曼占据了从小亚细亚、南欧、阿拉伯半岛、北非等多地方,占据中西方商贸主要地方,对于商贸交往收税,使得西欧估计想开辟新的商路,这个也是新航线的由来。
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后续的海上马车夫荷兰等先后成为海洋强国,通过新航线绕过奥斯曼帝国控制的区域,使得奥斯曼通过垄断贸易变为不可能,后续在英国、法国等国的工业革命后,通过对外输出海量的工业用品,使得奥斯曼的统治摇摇欲坠。莫斯科公国通过继承金帐汗国以及东正教后,对通过小亚细亚半岛通往地中海有强烈的抱负,也使得奥斯曼成为四战之地。
西欧国家绕过土耳其的贸易垄断,建立她们的海路通往亚洲。从新大陆大量涌入的白银导致土耳其货币的贬值及通胀,这对土耳其社会的各阶层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塞利姆二世时期的大维齐尔索科鲁•穆罕默德•帕夏开始进行苏伊士及伏尔加航道的开发,以挽救经济,但这些计划在后来被取消。1571年焚烧位于东欧平原上的莫斯科后,土耳其支持的克里米亚可汗道拉特•格莱一世,计划征服沙皇俄国。翌年,克里米亚军在摩洛迪战役被击败。当时的克里米亚汗国无疑是东欧的一个强大势力,直至17世纪末。在南欧,腓力二世领导的天主教联盟在地中海挑战土耳其的海军,他们在勒班陀战役击败土耳其舰队,对于土耳其海军不败的姿态造成打击。在战场上,土耳其逐渐被欧洲大陆的军事技术赶过,宗教及知识份子保守派的壮大扼杀了土耳其的军事革新。欧洲军事革命对战略及军备的改变使以往令人闻风丧胆的西帕希骑兵的威胁减弱。
在奥斯曼帝国期间有个血腥继承制度,称为“杀害兄弟习惯法”。该制度规定,所有皇子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皇帝,但如果他们未能成功,就会被处死。
苏丹女权时期(1648-1656年)是土耳其后宫对政治有很大影响力的一个时期,由太后代表儿子行使权力,这并非前所未有。许蕾姆苏丹在1530年代初继承鲁班纽苏丹成为苏丹皇太后,她被威尼斯拜罗安德里亚•杰里迪形容为“极度善良、有胆识及聪慧的女人”。由于伊卜拉欣一世无力管治国家以及1646年年幼的穆罕默德四世登位,政务就交帝国后宫治理,这时期最著名的女性是柯塞姆苏丹及其儿媳杜亨•哈提婕,其中柯塞姆苏丹因摄政招致政敌在1651年将她杀害。
1656-1703年,奥斯曼帝国进入科普律鲁时期,在这段时期,帝国由科普律鲁家族的成员出任大维齐尔。科普律鲁家族重振军威的成果可见于重夺特兰西瓦尼亚、1669年征服克里特及1676年扩张至乌克兰南部,占领科丁、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及波多利亚地区。1683年5月,奥斯曼帝国刚得到重振的军事力量再遭到毁灭,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再次举兵进攻维也纳,土耳其军被波兰国王约翰三世领导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国及波兰联军击败,围攻期间丧生约2万人。《卡洛维茨条约》的签订终止了大土耳其战争,使土耳其军须首次割让其控制的欧洲领土,包括奥斯曼帝国的匈牙利。自此,土耳其无力再对欧洲奉行扩张政策,在欧洲战线上只得采取防守。奥斯曼帝国以《卡洛维茨条约》为主要标志而于19世纪初趋于没落。
在奥斯曼帝国滞止期,奥斯曼的许多巴尔干属地落入奥地利帝国手中,而名义上归土耳其的管治的埃及、的黎波里塔尼亚(今利比亚)、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实际上已经获得独立,后来沦为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殖民地。在18世纪,奥斯曼中央政府给予地方统治者及领导不同程度的地区自治。
在17世纪至19世纪间,兴起于欧洲东部地区沙皇俄国与昔日兴起于亚洲西部、后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的奥斯曼帝国爆发了一系列争夺领土、属地和霸权的战争。在1853-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土耳其联合英国、法国等国抵抗俄国。
在1798年被拿破仑一世占领的埃及在1801年由奥斯曼及英国联军夺还,1882年,英军以整顿治安为借口占据埃及,在法律上,埃及和苏丹仍是奥斯曼帝国在北非地区的省份,直到1914年。1829年,在英、法、俄三国的干涉下,希腊在19世纪30年代的希腊独立战争后宣布独立。改革未能抑制多瑙河大公国及大塞尔维亚主义兴起,两地已处于半独立状态。1875年,塞尔维亚、黑山、瓦拉几亚及摩尔多瓦宣布脱离帝国独立。
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战争正式确立了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及保加利亚的独立。波斯尼亚被奥匈帝国占据,巴尔干其他地区仍旧置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在这反殖民化的浪潮里,塞尔维亚裔犹太人居达•阿勒卡莱鼓吹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国度。土耳其人在俄土战争失败,奥斯曼帝国以塞浦路斯换取英国在柏林会议上的支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英国随即吞并埃及和苏丹。在1830-1912年间,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的省份尽失,即阿尔及利亚(1830年被法国占领)、突尼斯(1881年被法国占领)及利比亚(1912年被意大利占领)。奥匈帝国乘奥斯曼帝国陷于国内斗争在1908年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在1911年的意土战争中,奥斯曼帝国战败,失去了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随着东南欧国家民族主义的崛起,巴尔干同盟于1912年末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战争里失去了除了东色雷斯及埃迪尔内以外的巴尔干领地。1922年11月1日,苏丹制被废除,最后一任君主穆罕默德六世于11月17日离开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在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得到国际承认。
1923年9月,凯末尔在安纳托利亚与罗麦里亚护权协会基础上建立人民党。10月29日,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1924年4月,大国民议会通过了新宪法,实行一党制。11月人民党改名为土耳其共和人民党(Cumhuriyet Halk Partisi),总统兼任党主席,总理为副主席,党国制度正式得以确立。自1923年直至1938年凯末尔去世,凯末尔一直连选连任共和国总统、党主席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其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1924年3月3日,哈里发制被废除。奥斯曼皇室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且被驱逐出境。50年后的1974年,大国民议会才准许奥斯曼皇室的后裔获取土耳其公民身份。
为了将土耳其改造成一个世俗现代化国家,凯末尔必须首先破除土耳其的神权哈里发制度,由于这种制度在土耳其有久远的传统,要废除它,必然会有强大的阻力,不仅遭到大地主、大官僚买办和伊斯兰上层的强烈反对,而且凯末尔的主要助手中也有不少人持反对态度。在这个问题上,凯末尔减少阻力,他分两步走,先废除苏丹制度,再废除哈里发制度。
1922年11月1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Türkiye Büyük Millet Meclisi)经过激烈辩论后通过废除苏丹制决议。苏丹制的废除取消了苏丹的世俗政权,而仅仅保留其宗教领袖哈里发的地位。16日,议会通过决议,以叛国罪将苏丹及其主要大臣交付法庭审判。奥斯曼帝国最后一个苏丹穆罕默德六世于17日乘英国军舰逃亡国外。大国民议会选举穆罕默德六世的堂弟阿布杜勒•麦志德为新的哈里发。1923年8月,第二届大国民议会开幕,凯末尔再次当选大国民议会主席。
1923年10月6日,土军进入伊斯坦布尔,大国民议会于10月13日通过一项法律,宣布安卡拉为土耳其首都,避免了新政府受到伊斯坦布尔的苏丹制度拥护者威胁。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宣布为共和国,凯末尔被大国民议会选为土耳其共和国第一任总统。
1924年3月,大国民议会通过了废除哈里发制的决议。土耳其最后一代哈里发阿布杜勒•麦志德被驱逐出境。土耳其从一个封建神权的君主专制国家变成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24年4月,大国民议会通过了《土耳其共和国宪法》。1928年又从宪法中删去了伊斯兰教为土耳其国教的条文。这不仅有效地防止了旧势力的卷土重来,而且为凯末尔执政期间土耳其的一系列改革创造了条件。
1927年,凯末尔总结了治党、治国的经验之后,提出了共和、民族、世俗、平民四大主张。1931年4月,凯末尔提出了六项(增加国家主义、革命主义)被称为根本意义的原则,5月10日,土耳其人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凯末尔提出的六项原则制定了党章、党徽,把六项原则称为“六箭头”,1937年2月,将六项原则归纳和升华为六大主义,并写进了新宪法第二条。这六大主义一直是土耳其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是土耳其共和国官方的政治意识形态,俗称“凯末尔主义”。凯末尔主义是现代土耳其民族国家的立国基础。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共和国缔造者、第一任总统凯末尔正式宣布,土耳其民族主义放弃泛突厥主义的幻想,建立以安纳托利亚高原为核心、主体位于小亚细亚包括伊斯坦布尔及其周围一小块欧洲领土在内的新型民族国家。人们通常以此作为凯末尔主义与泛突厥主义彻底断绝关系的标志。
凯末尔的改革使得土耳其摆脱以前伊斯兰的国教压力,与当前的中东国家以及中亚国家典型区别,为土耳其在二战后加入北约,以及为加入欧盟奠定基础。
突厥牌
由于奥斯曼帝国开端于中亚,在苏联解体后,为获到地缘利益,土耳其以此坚持其为突厥后裔,虽然以现代的血缘来说,其大部分人都为希腊的血缘。
"土耳其"之名,虽然溯源自"突厥",却并非意指土耳其人为突厥血脉之嗣。谈及突厥,国人想必不陌生,此族乃公元六世纪驰骋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统称。自南北朝起,突厥便与中原屡有纷争,直至唐朝中后期,在唐与回鹘联手之下,突厥终告覆灭。其后,部分突厥人迁徙他处,亦有部分融入唐朝社会。自此,突厥之名在中国史书中渐趋稀少。
在突厥王朝覆灭之际,乌古斯部落的一支选择了向西迁徙,跨越了广袤的中亚与西亚大地,最终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雄壮的塞尔柱帝国。在这片疆域里,土耳其亦臣服于塞尔柱的统治之下。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显赫一时的奥斯曼帝国,其奠基者奥斯曼亦出自突厥的一脉小型部落。当他们建立奥斯曼帝国时,已在这片西亚土地上生活了三百余载,与当地居民深度融合,不仅在信仰上,甚至在风俗习惯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突厥,实非单一民族,乃一政权之总称,犹如昔日之匈奴、柔然、契丹。突厥汉国崛起后,包容诸民族于其治下,汉族、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民族部落皆在其列。故,土耳其自诩为突厥之后裔,亦有其理。然据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土耳其人之基因更趋近于希腊人,突厥基因仅占约一成,足见民族融合之过程中,土耳其渐趋西化,突厥之血脉并非绝对主导。
土耳其自从凯末尔革命后,就抛弃了伊斯兰道统,一边倒全面西化。为此甚至连原来的波斯字母都抛弃了,转而使用拉丁字母。这固然促进了土耳其的现代化转型,但这也同时意味着与原来的伊斯兰文化圈割裂。在冷战时因为土耳其因为对北约开来说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所以西方对土耳其还是比较友好开放的,所以那时候的土耳其看似在西化的路上顺风顺水。
冷战结束后,因为苏联的解体,土耳其的利用价值在西方看来是降低了。在92年的海湾战争后,土耳其就因为库尔德人问题与西方产生了裂隙。同时因为苏联的解体使得阿塞拜疆、哈萨克、土库曼、乌兹别克、吉尔吉斯这五个突厥语国家获得了独立,土耳其看到了套近乎的机会。于是大打突厥牌,用来扩张自己的国际影响力;新疆问题也源于土耳其的过度扩张。那现在土耳其为啥死抱着泛突厥主义不放呢?因为土耳其现在除了突厥文化之外,已经没有半张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牌可打了。首先在西化的道路上土耳其已经严重受挫,现在和希腊法国等西方文化旗手国家交恶,没有改善可能。其次在伊斯兰文化圈里,因为凯末尔主义的影响使得土耳其与伊斯兰国家格格不入;而且因为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人的统治镇压、与波斯人的长期对抗,使得土耳其在中东伊斯兰文明里也没有好人缘。于是土耳其成了亨廷顿《文明的冲突》里定义的“无所适从的国家”,没有自己的朋友圈、无所适从。
但是在这股泛突厥的思潮中,其他突厥语国家就不太感兴趣了。土库曼斯坦宣布中立不掺合;乌兹别克属于中亚文明古国,不屑一顾;吉尔吉斯属于突厥化印欧人后裔,也不太感兴趣。另外还有兴趣的就是俄罗斯的喀山塔塔尔和我国的维吾尔族,但只是零星少数人的想法罢了,其目的也都不言而喻。
与周边国家争端
由于土耳其的前身为奥斯曼帝国,其与周边多个国家发生冲突,其中有亚美尼亚大屠杀,以及与希腊人的纠纷,同时又由于库尔德。
首先来说说,土耳其与希腊的矛盾。土耳其与希腊之间的历史矛盾源远流长,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奥斯曼帝国对希腊的长期统治。自1460年起,奥斯曼帝国统治了包括希腊在内的东南欧大部分地区,这段长达400年的统治使希腊人民饱受痛苦和磨难。直到19世纪民族主义兴起,希腊民族解放意识加强,从而孕育着武装斗争的火种。1821年3月,希腊爆发了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民族独立起义,并很快席卷了希腊全境和爱琴海诸岛屿,到1822年1月希腊宣布独立。因此,从历史上看,土耳其人和希腊人一直不对付,土耳其觉得受到了背叛,希腊觉得受到了压迫。在领土问题上,希腊几乎占据了爱琴海、地中海上的所有岛屿,而土耳其对其大幅缩水的专属经济区强烈不满。1996年,两国曾因爱琴海伊米亚岛(土耳其称“卡尔达克岛”)主权归属问题一度处于战争边缘。
塞浦路斯问题是目前横梗在希腊和土耳其两国之间最大的矛盾。1974年土耳其扶植塞浦路斯土族在塞浦路斯北部独立,成立北塞浦路斯共和国,目前只有土耳其承认。塞浦路斯希腊族和土耳其族群之间的种族冲突背后也是希腊和土耳其两个国家的角逐。岛国塞浦路斯曾是英国殖民地,1960年独立,成立塞浦路斯共和国。该岛人口希腊族占70%,土耳其族占10%。但独立之时,在英国的操控下,规定塞浦路斯由希、土两族组成联合政府,希族人任总统,土族人任副总统,并同意希腊和土耳其在岛上驻军,维持秩序。宗教问题也是两国关系紧张的一个因素。
两国信仰不同宗教,由于历史原因,东正教的信仰中心君士坦丁堡(即今天的伊斯坦布尔)如今已经划归土耳其。同时,土耳其宣布将圣索菲亚大教堂由博物馆改为清真寺,引发了基督教世界和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这也加剧了土耳其与希腊以及欧盟的紧张关系。由于其都处于地中海,同时又由于塞浦路斯的问题存在,使得希腊和土耳其完全不可能和平共处,虽然说,为充实自己的穆斯林人口与希腊进行人口互换。
再来说说与亚美尼亚的关系。今日的高加索三国所处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欧亚大陆的战略要地。这一地区处在黑海与里海之间,北邻东欧大平原,南接中东地区,历来是欧亚交通的命脉所在。由于地形的原因,山峦叠嶂的高加索地区也向来是各大地缘实力的天然分界线,而这种地缘缓冲区的特殊条件,也为独特文明与民族的顽强生存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与阿塞拜疆三国正是这样特殊地缘空间的独特历史产物。但是这几个国家,对宗教信仰的问题,使得国家之家复杂。如:亚美尼亚信仰基督教,格鲁吉亚信仰东正教,阿塞拜疆信仰伊斯兰教,同时又由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领土纠纷,外加土耳其因素,使得这个地区更容易产生战争。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亚美尼亚人尽管受到宗教压迫,但是基本上还可以维持自己的信仰自由,土耳其人与亚美尼亚的关系并不算太差。公元1828年,东亚美尼亚(今天的亚美尼亚地区)被沙皇俄国从土耳其手中买回,许多亚美尼亚人因此搬回亚美尼亚(俄国人的东正教与亚美尼亚的基督教实质一家)。而仍然留在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人,生活依旧还算过得去。直到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繁衍生息着约250万亚美尼亚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东部的六个省(即西亚美尼亚地区)。从当时亚美尼亚人庞大的人口数量可以看出,当时的土耳其人对亚美尼亚人并没有多大压迫。公元1912年,奥斯曼人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大败亏输,绝大部分的欧洲领土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强大的战败侮辱燃起了这个国家的民族主义与宗教主义,丧城失地的土耳其人认为正是非我族类的异教徒们让哈里发蒙羞,因而对原来的边疆民族进行了严厉的控制。正当此时,亚美尼亚人的民族主义运动同样风起云涌,部分亚美尼亚人直接参加俄国方面的部队来对抗土耳其军队。如此针尖对麦芒的民族主义对冲之下,一场巨变席卷而来。公元1915年,奥斯曼土耳其借亚美尼亚人与土耳其军队交火时间为契机,将东部六个省份境内的上百万亚美尼亚向南“迁徙”,实际上是一场饥饿的流放,近两百万亚美尼亚人从家乡被强制征发向南进入荒无人烟的叙利亚大沙漠,他们在没有水和食物的条件下被活活饿死大半。在叙利亚的终点站,剩下的几十万人又被分别安置起来,并彻底消失在沙漠中的营垒里,土耳其人说这些人最后死于饥饿,但是事实如何世人皆知。在这场大流放的五年之后,土耳其东六省的土耳其人只剩下了不到四十万,事实凄惨如此。这使得亚美尼亚和土耳其关系及其恶化。
在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伊朗中间居住多大量的库尔德人,库尔德人一直想独立建国,使得其在四国之间频繁被打击。在整个小亚细亚和中东之地,土耳其占据高地,使得对于其对伊拉克和叙利亚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对干预伊拉克和叙利亚有着天然的使命感,这也是其与中东国家关系复杂的一方面。
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是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它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又叫伊斯坦布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又叫恰纳卡莱海峡)三部分,全长361千米,整个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黑海与地中海的天然通道,这也是俄罗斯(沙俄、苏联)一直孜孜不倦想占领土耳其的原因,因此发生多次与土耳其战争。
土耳其的左右逢源
土耳其由于占据小亚细亚半岛,为天然的亚、欧分界线,使得其成为亚、欧的商贸通路,从奥斯曼帝国开始就成为其致富的道路之一,也因此成为各个欧洲强国想占据的地区之一,土耳其也因此成为北约国家之一,虽然其一直想成为欧盟的成员。
又由于其主流宗教为伊斯兰,也由于其前身为奥斯曼帝国,天然对于中东国家以及北非国家有干预的意愿,有想成为伊斯兰国家的代表,以便于以这个身份与欧洲进行谈判等。土耳其也成为一个左手欧洲,右手伊斯兰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