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会发生吗?

文摘   2024-11-08 14:35   四川  

当前热点是:俄乌战争、以色列与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胡塞武装和也门政府,以及叙利亚内战。但是这些战争是否成为如同一战和二战的导火索一样引起三战?

一战

一战发生前,由于英国和法国作为先发工业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输出工业产品,而后占据这个蓝星上大部分的殖民地,使得后发工业国家无工业产品输出,同时外加经济危机造成。德意志人在在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努力,从关税同盟逐步成立北德意志联盟,再合并南德意志联盟。并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依次击败了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终于在1871年成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即德意志第二帝国。德国实现统一后,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在工业化进程中,德国开始走在英国前面,国力大增,与英国形成激烈竞争。在海外殖民活动中,作为后来者的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英国也展开激烈角逐。在列强瓜分非洲过程中,德国斜断非洲的“赤道非洲帝国”计划与英国从开罗到开普敦纵贯非洲的“二C计划”发生了直接碰撞。英德矛盾也表现在海洋霸权争夺上。英国是海上霸主,强大的海军是其建立和维护庞大殖民帝国的保障。德国要想扩大殖民势力范围,必须争夺海上霸权。一战前夕,双方海洋霸权争夺已经白热化。同时,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

随着意土战争的结束,意大利全面击败奥斯曼帝国,夺取了非洲殖民地。这也刺激到了巴尔干地区的其他民族。他们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几百年,终于见到可以翻身独立的机会,所以爆发了巴尔干战争,赶走了奥斯曼土耳其。可是旧的帝国走了,新的帝国又来了。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看上了巴尔干地区,开始了新一轮的争夺。1908年,奥匈帝国强行吞并波斯尼亚,引发塞尔维亚的不满。同属斯拉夫,塞尔维亚原本想向波斯尼亚扩张的,结果被奥匈帝国捷足先登。所以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组织黑手会决定派杀手报复奥匈帝国,地点就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这就是著名的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边是英德之间由于工业产品输出的矛盾,另外一边是德法之间由于战争的世仇问题,最后还有就是小国如塞尔维亚想在大国中间牟利的企图。但是大国之间存在诸如:缺乏比较通畅的大国之间国际性的沟通协商机制,交战双方都低估了对方力量而过高估计了自己力量,英德法等国家过分狂妄明目张胆要求争夺势力范围、称霸世界,激化了列强间矛盾,最后是德国误判了国际形势。

一战的结果就是:帝国的终结。奥匈帝国彻底解体,分成了匈牙利、奥地利等国。奥斯曼帝国终结,失去了4/5的领土,只剩下核心部分土耳其。德意志帝国终结,德国失去了1/8领土,海外殖民地被列强瓜分。俄国发生了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欧洲大国地位总体下降,即使是取胜的协约国英国和法国,国力也大为削弱。美国实力大增,成为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世界金融重心开始向美国转移;美国成为军事强国,海军实力打破了英国的“双强标准”。日本实力大增,在海军力量上仅次于英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了势力范围。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被英法等国占有,在亚太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被英日等国占有;奥斯曼帝国的部分领土成了英法的“委任统治地”。但矛盾并未解除,由于过分的压榨德国,使得二战的到来。

二战

二战基本上是一战的延续。第一个原因便是:一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开启了对战败国(同盟国),主要是德国的疯狂惩罚和削弱。法国因受战争的上海及对历史上德国数次的侵略主要严惩德国并尽可能削弱德国,使德国不会再有机会威胁到自己,于是德国大量赔款、大量土地、大量人口全部失去,直接造成了德国社会的尖锐矛盾。出于传统政策考虑,英国希望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均势,它愿意帮助德国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站在全球角度,美国希望建立一个可以保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得利益,获得对欧洲的渗透和控制,主张对德国进行战争赔偿。第二个原因: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的矛盾,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和军事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英法美先后出现停滞。面对“百年难遇”的经济大危机(1929和1937两次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步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量大军事集团。受《凡尔赛条约》限制,德国不能发展军备,没有殖民地,国民生活陷入水火,使得统治阶级、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地主们都选择了独裁统治的代表人物希特勒上台。第三个原因:绥靖政策。英法等国为了防止惹火烧身,同时想通过德国对抗苏联,宁愿牺牲小国利益换取自身安宁的一贯作风,为德国步步紧逼创造了客观环境。1936年3月7日,德军撕毁《凡尔赛条约》,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此时的德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不及驻扎在此的法军,但法国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战面前“息事宁人”,停滞不前,英国政府也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这些都给了希特勒巨大的“动力”。随后,顺利入侵奥地利。加之《慕尼黑协定》中,英法为保全自己利益,将德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纳粹德国的不作为行径,使得希特勒一步一步走上如意之巅。

二战推动了世界的变化。战争结束后,盟军国家通过国际合作重建了战争中受损的地区。这一过程导致了欧洲一体化的加速,同时也推动了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战争还导致了世界格局的重塑,苏联和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战后不断加剧,最终演变成了冷战。

当前热点

二战后建立的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同时建立了以北约和华约为主对抗的国家组织形式,由此建立了丘吉尔所说的“黑幕”。而后在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蓝星唯一的霸主。但是苏联的解体和美国的独霸未能够压制全球热点,次贷危机后,美国的削弱肉眼可见,使得热点更成为冲突点。

俄乌战争的根源在于,俄罗斯还是活在20世纪,同时想以恢复沙俄的原有领土为目标,这个话题由回到俄罗斯的由来。沙俄最早的原型是来源于基辅公国,但是在蒙古征伐欧亚大陆后,成为金帐汗国的一部分,并且代表金帐汗国向其他地方征收税收。在金帐汗国衰落后,取代金帐汗国成为这片领土的新汗国。但是由于金帐汗国给欧洲造成的影响,使得继承金帐汗国的莫斯科公国必须寻找外部的资源来进行替代。1453年,奥斯曼帝国皇帝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和伊凡三世结婚,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和俄罗斯大公伊凡三世的儿子继承王位成为瓦西里三世,从此以后便自称“第三罗马”,这便是沙俄的由来,沙俄这个时期宗教成为东正教。沙俄对外侵略领土的同时,伴随着人口的对外迁移,这一移民过程在18世纪末达到高潮。苏联欧洲南部一些城市,如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1581年,以叶尔马克为首的一批哥萨克队伍从彼尔姆出发,开始入侵西伯利亚。侵略军每抢占一处便修建城堡。这既是对土著居民进行统治的中心,又是以后移民的落脚点,像托博尔斯克、叶尼塞斯克、伊尔库茨克、雅库茨克等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当时,为了解决远征军的粮食问题,沙皇政府把大批俄罗斯农民迁到城堡周围。同时,富饶肥沃,易于耕种的西伯利亚土地也吸引着大批自由民前来定居。苏联建立后,对于边疆地区进行打规模移民,这些移民存在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摩尔多瓦共和国等地区,这些也成为苏联解体后新的矛盾点。

16世纪时,乌克兰是波兰立陶宛王国的领地。波兰统治者强迫乌克兰人抛弃东正教,皈依天主教。很多乌克兰人就迁徙到了第聂伯河沿岸的一座岛屿定居,这里就被命名为“扎波罗热”,意思是“瀑布上的土地”。在顿河哥萨克被俄罗斯沙皇驱逐之后,作为同胞的乌克兰哥萨克大为愤怒。他们立刻帮助波立联邦攻打俄罗斯,击败了俄罗斯—瑞典联军,促成进占莫斯科的胜利。胜利之后,波立联邦不仅没有奖赏哥萨克,反而削减注册哥萨克人数,导致双方关系迅速恶化。17世纪,又一连串的哥萨克起义让波立联邦左右难支。其中,赫梅利尼茨基起义取得成功,他们设法获取了克里米亚汗国支持,策反注册哥萨克,用两次勇猛的主动出击打败了波兰立陶宛军队。1649年,哥萨克与波兰签订条约,正式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独立的哥萨克酋长国(1649-1764)。1653年,俄罗斯公国缙绅会议接受请求。次年,佩利亚斯拉夫哥萨克大会通过了乌克兰与俄罗斯统一的决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佩利亚斯拉夫协定(佩列亚斯拉夫尔条约)。协定规定乌克兰受俄罗斯保护。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罗斯沙皇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合约》,乌俄正式合并。这便是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1954年,俄罗斯和哥萨克骑士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和约》,即俄乌合并3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重要日子和稳住乌克兰这一粮仓,赫鲁晓夫将原属于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划给乌克兰,这便成为克里米亚归属问题的由来。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相继成为主权国家,但是由于乌克兰东部主要是俄罗斯族信仰东正教,而乌克兰西部为乌克兰人信仰天主教,这成为了乌克兰东部和西部争端的由来。2014年克里米亚经过公投后宣布独立并随后加入俄罗斯联邦后,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俄语地区的亲俄势力要求将这些地区并入俄罗斯联邦,由此开始了由俄罗斯控制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俄语地区的亲俄势力与乌克兰政府军交战。2022年2月24日,普京宣布开展“特别军事行动”,计划对乌克兰进行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俄乌冲突正式爆发 ;行动之初,俄军发起“闪电战”,从乌克兰的北、东北、东、东南、南部方向同时发起进攻,快速向基辅、哈尔科夫等城市推进,并控制战略要地赫尔松;因乌军抵抗,俄军进攻受阻,3月底,俄军从基辅地区撤军;此后,经数月激战,俄罗斯逐渐控制乌克兰约20%领土 ;9月,乌军成功发动哈尔科夫大反攻,俄乌双方力量对比趋于均衡;同月,乌克兰的卢甘斯克、顿涅茨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四地举行“入俄公投”,正式加入俄罗斯联邦;11月,因后勤网络遭到打击,俄军撤出赫尔松,冲突进入僵持阶段 。2023年6月,乌军在多个方向发起反攻,但都遭到俄军阻击,冲突再次陷入僵局;10月,俄军对乌克兰东部的阿夫杰耶夫卡、马林卡、巴赫穆特等地乌军防线发动攻势。2024年2月,俄军完全控制阿夫杰耶夫卡。2024年8月开始,乌克兰越过俄罗斯边境进入库尔斯克州,标志着俄乌战争进入第二阶段,成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标范。从俄罗斯攻入乌克兰开始,就吸引世人的关注,更缘于这次战争是二战后一国入侵另一国,同时也是前苏联加盟国之间的战争,也以为乌克兰作为波兰、德国和波罗的海、瑞典和芬兰等国家的邻国,对于沙俄和苏联侵略有着深深的恐惧。2024年3月7日,瑞典加入北约;4月4日,芬兰正式加入北约。10月30日,朝鲜加入到俄乌战争,这一起韩国的不安,使得局势更加复杂化。这次战争持续了2年多,已经成为彼此双方的消耗战,从欧洲不用俄罗斯石油到俄罗斯被踢出SWIFT,以及俄罗斯的海外资产被冻结,使得俄罗斯的实力呈现下降之势,在特朗普成为美新任总统后,这次战争也到快结束之时。

另外一个热点便是:以色列在中东的战争。一战和二战后,奥斯曼帝国被英国和法国打败,使得阿拉伯半岛局势分为几部分。其中沙特占据阿拉伯半岛大部分,而后叙利亚在法国支持下成立,但是为了制衡叙利亚,由从其中分解出黎巴嫩。黎巴嫩本身有基督教马龙派、穆斯林德鲁兹派、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等多种宗教派别。在黎巴嫩建国后,各教派曾就国家权力的分配达成协议: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担任,议长和总理分别由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人士担任,议员和部长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后来由于人口结构变化,居民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增多,穆斯林要求增加自己的权力,并为此展开了斗争。巴勒斯坦武装力量转移到黎巴嫩后,得到黎巴嫩全国运动的支持,但却遭到了黎巴嫩阵线的反对。叙利亚自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驻军,并扶植国内的真主党游击队;而以色列亦控制过南黎巴嫩一段时期作报复,开辟了安全区,1985~2000年实行武装占领。

如果说没有以色列在中东建国的话,黎巴嫩就会成为各个势力在中东的抓手,使其成为搅动中东的搅屎棍。下面说说以色列建国由来。

18世纪,有数波小型的犹太人回归潮。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现了第一个大型的犹太人农场殖民区。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犹太人开始大批移居巴勒斯坦地区。1896年,中欧地区的奥匈帝国犹太裔记者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巴塞尔召集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1917年11月,时任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詹姆士•贝尔福致信英国犹太复国主义同盟主席莱昂内尔•罗斯柴尔德,表示英国政府“赞同地看待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史称“贝尔福宣言”。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以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1929年,爆发的一场巴勒斯坦暴动中,阿拉伯人杀死了133名犹太人。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了一份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至75000人,并且限制犹太人购买土地。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

以色列建国后,先后发生五次中东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原因是阿拉伯国家不承认联合国关于巴以双方独立建国的决议,用战争消灭以色列于建国萌芽。这次以色列险胜,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这场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由于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后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以色列发动战争与埃及争夺通行权。以色列虽然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日战争),是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的情况下爆发。这次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土地,将数百万巴勒斯坦人民赶出家园,并占领大片阿拉伯国家土地,阿拉伯国家为了收复失地,发动了这场战争。战争结束后,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巴解组织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

当前发生的以色列与中东国家的战争,先是以封锁的方式对哈马斯进行打击,而后通过先后消灭哈马斯领导人,使得哈马斯不得已以群体领导;通远程方式将黎巴嫩的真主党领导人进行团灭,使得真主党群龙无首;为消灭伊朗核力量,与伊朗进行轰炸。但是这些战争都是中东战争的余波,尚未发生大规模战争可能性。

当前热点来说,尚未发生大规模战争或者世界大战的可能性。

理古论今
历史、地理、人文、经济等个人感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