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阿拉伯半岛东临波斯湾、阿曼湾,南临亚丁湾和阿拉伯海,西隔红海与非洲大陆相望,北与亚洲大陆的分界大致在西起红海东北部的亚喀巴湾北端东至波斯湾的阿拉伯河口一线,是世界最大的半岛。南北长2240千米,东西宽1200-1900千米,面积322万平方千米,海拔1200-2500米,是古老平坦台地式高原。最大的国家为沙特阿拉伯,按国土的大小依次为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沙特阿拉伯的领土占了半岛的75%。
阿拉伯半岛最著名的两个地方便是麦地那和麦加。麦加是穆罕默德的诞生地和创教地,麦地那是穆罕默德最早建立的政权,并以此为根基,先后攻占麦加,以及相应的阿拉伯半岛,使得麦地那和麦加、外加耶路撒冷皆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阿拉伯半岛先后被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时期(632年–661年)和倭马亚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两个世袭王朝等统治,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后,成为其的领土一部分。
从阿拉伯帝国灭亡到奥斯曼帝国时期,阿拉伯半岛内长期处于彼此割据,互不隶属的状态。其中,穆罕默德的后人——哈希姆家族一直占据半岛西部的狭长地带——汉志,包括麦加和麦地那。而半岛东南部被阿曼帝国所占据。除了汉志地区和阿曼帝国外,阿拉伯半岛的其余地区被各个小家族占据。到了公元16世纪时期,阿拉伯半岛迎来了新的主人——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通过战争,占据了波斯湾和红海沿岸。半岛中部内陆地区分布着诸如拉希德家族、沙特家族等大大小小多个部落。
奥斯曼帝国是以塞尔柱突厥人(土耳其人的前身)为主的多民族伊斯兰帝国(逊尼派)。由于哈希姆家族控制的麦加是穆斯林心中的圣城,奥斯曼帝国和哈希姆家族达成协议。哈希姆家族可以继续控制汉志地区。由于利用价值不高,奥斯曼帝国未能占领阿拉伯半岛的内陆。奥斯曼选择采取怀柔政策,在内陆扶持亲奥斯曼的拉希德家族,作为自己在阿拉伯半岛内陆的“代言人”。汉志位于今阿拉伯半岛西部沿海地区,管辖着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和麦地那。自然条件优于深处内陆沙漠的内志地区,而且圣城的朝觐者每年都会为汉志带来颇丰的收入。控制汉志地区的势力是哈希姆家族,凭借祖先的在伊斯兰世界的崇高地位和家族的惨淡经营,到一战前,依旧控制着伊拉克、约旦、汉志。
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和最大的殖民国家。奥斯曼帝国在18世纪同奥地利的森塔战役中失利,逐渐走向了衰落。此时,欧洲各国通过军事改革完成了军事近代化,奥斯曼的军事力量逐渐落后。从18世纪到19世纪,奥斯曼和俄国爆发多次俄土战争。奥斯曼帝国的失利,使得奥斯曼对于非土耳其人聚居区的控制力越来越弱。阿拉伯半岛中部的拉希德家族奉行“亲奥斯曼”政策,引起了诸多阿拉伯部落的不满。拉希德家族的世仇沙特家族,借机宣传瓦哈比派(逊尼派一支,严格的政教合一),逐渐发展壮大。
18世纪末,阿拉伯半岛内陆地区(非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小城德拉伊耶的沙特家族利用阿拉伯民族对于奥斯曼帝国的不满,建立了沙特第一王国。沙特第一王国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沙特第一王国建立后,为了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在伊斯兰世界树立威望,从1780年代向圣城麦加进军。
1804年,沙特第一王国通过对外扩张,一度占领了麦加、麦地那、阿曼甚至埃及。沙特将汉志的哈希姆家族赶走。在鼎盛时期,沙特第一王国一度占领了阿拉伯半岛90%的土地。但沙特第一王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扩张,引发了奥斯曼帝国和哈希姆家族的不安。1811年,奥斯曼和沙特第一王国爆发战争。1818年,沙特第一王国被奥斯曼帝国所消灭,沙特家族被迫流亡。奥斯曼帝国将半岛内部同时划归埃及行省管辖。奥斯曼帝国开始统治阿拉伯半岛内陆地区。
奥斯曼-沙特战争的胜利没有挽救奥斯曼的危机。奥斯曼帝国的土地遭到了英国等殖民国家的蚕食。19世纪时期,英国逼迫奥斯曼帝国承认埃及(阿拉伯人)独立,扶持法鲁克王朝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埃及实际上变为英国的殖民地。沙特家族利用奥斯曼帝国的危机,于1824年东山再起,建立了沙特第二王国对抗拉希德家族。
两大家族对峙之时,英国不断蚕食阿拉伯半岛的土地。1839年,英国占领了亚丁湾沿岸(也门南部),建立了亚丁保护国。
1853年,英国同波斯湾的9个酋长国签订协议,9个酋长国全部沦为了英国的保护国。英国将这片地区称为 “特鲁希尔阿曼”。也就是阿联酋、卡塔尔和巴林的前身。
奥斯曼帝国虽然陷入了英国的包围圈,却不忘控制阿拉伯半岛的内陆。1891年,奥斯曼支持拉希德家族攻克沙特家族的首都利雅得。沙特家族流亡科威特。
20世纪初,英国迫使阿曼签署条约,控制阿曼本土。阿曼成为了英国实际的“殖民地”。阿拉伯半岛的汉志、也门北部、伊德里斯依然被奥斯曼帝国控制。英国为了对付奥斯曼帝国,给予半岛中部的沙特家族更大的军事支持,扶持沙特家族对拉希德家族作战,在阿拉伯半岛内陆扶持自己的势力。到一战前,阿拉伯半岛主要被三大势力占据——英国占据的地区(亚丁保护国、特鲁希尔阿曼、阿曼)、奥斯曼帝国占据的地区(汉志、也门、伊德里斯)以及相对独立的内志(沙特家族和拉希德家族对峙)。
奥斯曼帝国苏丹把拉拢地方豪强当做对策,圣裔这种豪强中的豪强当然得到特别优待。1908年苏丹任命哈希姆家族第38代族长侯赛因·伊本·阿里为汉志总督和麦加谢里夫。自此汉志获得了被承认的地位。侯赛因·伊本·阿里(1854年-1931年)是1908年至1917年麦加的埃米尔与谢里夫,哈希姆家族第38代族长。1916年发动反抗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大起义,摧毁了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世界的统治,1931年6月4日他在外约旦的阿曼去世。因为阿里有自己的打算,他希望建立一个包括阿拉伯半岛和新月沃地在内的阿拉伯国家(几乎是他的祖先的成就),并且成为整个穆斯林世界的领袖哈里发。
一战爆发的1914年,土耳其人增强了对阿里的监视,而且削减了他的特权,两方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为了提供战争巨大的消耗,土耳其对阿拉伯半岛的剥削愈加严重。叙利亚是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最为汹涌的地区,但是势单力孤。一战土耳其加入同盟国,对中东怀有极大野心的英国与阿拉伯人积极联络。远在埃及的高级专员H.麦克马洪和麦加谢里夫侯赛因·伊本·阿里之间进行了秘密通信。在信中麦克马洪表示了支持阿里反抗土耳其,同时也提出了,英国帮汉志建国后希望得到的特权。但是这与英国以及法国的利益相冲突,英国和法国想的是一个可以对抗奥斯曼的势力,而不是重建的穆斯林领导人或者说统一阿拉伯半岛的新的哈里发。1916年 5月16日,英、法两国签订了赛克斯-皮科协定,至于这一协定让秘密通讯中许诺好的事情落了空。
奥斯曼帝国的第二大民族——阿拉伯人成为了英法主要拉拢的对象。英法等协约国打着“民族自决”的旗号,支持奥斯曼帝国境内的阿拉伯人独立。英国许诺未来让哈希姆家族统一阿拉伯人地区。英国此举希望借助哈希姆家族的影响力,鼓动阿拉伯人对奥斯曼帝国作战。然而,实际上英国为了实现控制阿拉伯半岛的目的,并不希望阿拉伯建立统一的国家。一战期间,英国、法国、俄国等国达成了秘密瓜分阿拉伯地区的《塞克斯-皮克协定》,将奥斯曼境内的阿拉伯地区划分为多个国家。包括叙伊拉克、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在内的地区成为了英、法的殖民地。
一战后,奥斯曼帝国战败解体。汉志、也门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哈希姆家族的汉志以圣城麦加为首都 ,面积11万平方公里。奥斯曼帝国占据的其它阿拉伯地区,诸如黎巴嫩、伊拉克、叙利亚成为了英法的“保护国”。为了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英法扶持穆罕默德的后人哈希姆家族成为了约旦、伊拉克、叙利亚的王室。就这样,阿拉伯半岛地区形成了四个哈希姆家族控制的国家。
1916年6月5日以汉志军队为领导的阿拉伯民族大起义爆发,迅速攻城掠地。1916年10月成立汉志王国,1919年成立阿拉伯王国,麦加的谢里夫伊本阿里自任国王,但是英法并不认可,只视阿里为汉志国王。
阿拉伯民族大起义有各派势力的参与,哈希姆家族只是其中之一。内志的沙特家族与英国的关系同样紧密,甚至接触的时间更早。早在1913年,在英国人的支持下,伊本•沙特就对奥斯曼帝国开战,进攻哈萨地区,并且成功占领哈萨地区,从而获得波斯湾出海口。沙特家族的统治主要集中于阿拉伯半岛上的内志地区,其四周还有汉志、也门、阿西尔和未被完全吞并的沙马尔国。尤其是这其中的汉志,这里有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还有同样强悍的哈希姆家族。1915年12月,伊本•沙特同英国人签订《达林条约》,规定英国承认沙特家族的统治地位、每年向沙特家族提供6万英镑补助,以此换取沙特家族对英国的依附。可问题在于英国人资助的不仅沙特一家,汉志的哈希姆家族更是被树立成了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核心。1918年,也门北部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建立君主制国家。也门北部的居民里逊尼派占一半比重,英国殖民者却把政权交给了什叶派。也门南部仍在英国的统治下。至此,阿拉伯半岛出现几个独立国家:北也门(穆塔瓦基勒家族)、汉志(哈希姆家族)、哈伊勒酋长国(拉希德家族)和内志酋长国(沙特家族)。
1918年10月,费萨尔王子带兵占领大马士革,成立了阿拉伯政府,当然,他是阿拉伯政府的核心。1920年召开决定中东地区战后秩序的圣雷莫会议。汉志拒绝接受贝尔福宣言(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英国实际控制巴勒斯坦),导致汉志与英国交恶。在仅仅几年的时间内,汉志失去了英法两大列强的支持。1920年叙利亚宣布独立,立费萨尔为王。到此,汉志的哈希姆家族已经走的太远,触犯到了法国的利益,同年七月,法军攻入大马士革。
北也门对于英国占据南也门不满。使得英国和北也门的关系也不断走向恶化。沙特家族希望消灭汉志王国,占据圣城麦加,传播瓦哈比派,提升自己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威望。汉志和内志的战争在所难免。英法为了维护自己在阿拉伯半岛的利益,极力支持沙特家族对哈希姆家族作战,拔掉汉志这颗钉子。
1921年,沙特出兵攻打哈伊勒城,伊本•沙特宣布自己为“内志及其归属地区苏丹”。此时有能力统一阿拉伯半岛的势力只剩下内志和汉志。
1924年3月11日,哈希姆家族的侯赛因自称哈里发,在伊斯兰世界一石激起千层浪。两天后,土耳其宣布废除哈里发制度。伊本•沙特表示,侯赛因自立为哈里发的行为违背了伊斯兰教的教义与传统,并谴责哈希姆家族利用麦加朝觐者获利,号召伊斯兰世界对汉志发动圣战。当然实际上参战的就是内志。在英法支持下,1924年8月,内志进攻汉志王国。内志军队很快攻占了塔伊夫等城市。军事的失利导致民心不稳,在麦加的酋长、商人和大家族联合施压之下,侯赛因被迫在1924年10月5日退位,王位由长子阿里•伊本•侯赛因继承,同时将亚喀巴-马安地区割让给英属外约旦。割地无法解决问题,1924年10月13日,麦加被内志军队攻陷,阿里退守吉达。吉达很快也失守了,阿里流亡伊拉克,侯赛因流亡塞浦路斯,汉志王国被占领。1925年,拥有英法先进装备的内志王国灭亡汉志。汉志王国的哈希姆家族流亡海外。哈希姆家族的国家从4个变成了3个。此后,内志王国宣布合并汉志王国,建立“内志-汉志联合王国” 。
伊本•沙特开始以汉志国王和内志国王自居。1932年,内志-汉志联合王国以王室的名称,更名为“沙特阿拉伯”。将沙特家族的名字写入国家名称。沙特建立后,沙特和北也门之间关于领土的龃龉仍在。1932年,沙特提出了北也门北方土地的要求,遭遇北也门的拒绝。
1933年,北也门和沙特爆发战争。英国和北也门也因为亚丁湾而龃龉不断。因此,英国全力支持沙特对北也门作战。在战争中,拥有英军装备支持的沙特军队战胜了也门军队。1934年,沙特和北也签署了《塔伊夫条约》,沙特事实上占据了也门北方部分土地。这奠定了今天沙特的面积——70%的阿拉伯半岛地区。两国的南部边境是无人区,没有划定确定的边境。沙特和北也门的边境,以大概沙特占据的为准。
沙特之所以能占据这么大的国土,首先,是凭借历史上沙特家族的“努力”与智慧。沙特家族的君主伊本-沙特利用列强和当地的矛盾,吞并了拉希德家族(哈伊勒酋长国)、哈希姆家族(汉志)的土地,并占据了圣城麦加和麦地那,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树立了自己的威望。第二,伊本•沙特利用英国和北也门的矛盾,换取英国的支持,夺取了也门的土地,实现了领土的扩张。第三,沙特家族几乎是历史上从未被殖民过的家族。相比之下,阿拉伯半岛的其他家族或多或少都有过被殖民的经历。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的众多家族中,拥有很高的独立自主权。
总结来说,沙特之所以立国,在于其善于利势,以及借力,也不以维护穆斯林老大自居,容易得到其他大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