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国家发展之路

文摘   历史   2024-10-31 11:27   中国  

接上一篇的《说说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这一篇说说各个工业国际的发展之路。说简单点,不外乎从外部获取资源对内进行工业发展,对内压榨通过剪刀差进行工业原始积累,最后还有一种是通过原始赎买进行。

外部资源获取型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18世纪欧洲与非洲和美洲殖民地之间建立了“大三角贸易”航线,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为商业交通的必经之路,导致意大利和德意志北部汉萨同盟各传统商业城市的衰落,英国、法国、荷兰这几个面向大西洋的国家兴起。

但是在整个殖民统治过程中,西班牙与英国对于殖民地的统治完全不一样。

西班牙占据美洲的智利、哥伦比亚、阿根廷、巴拉圭、秘鲁、墨西哥、古巴和牙买加,加勒比海地区,亚洲的菲律宾、印尼,西班牙人全都建立了殖民据点,到16世纪末,除东亚最南部的巴拉旺岛、棉兰老岛和苏禄群岛等地以外,东南亚其他地方都被殖民者征服。而西非和北非加那利群岛、休达、梅利利亚等处也都是西班牙人的天下。1503年~1660年的这近150多年的时间里,西班牙从美洲劫掠开采的白银达到1.86万吨重,黄金也有200多吨,这样的巨额财富使得西班牙成为了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吃到了殖民掠夺和三角贸易的红利的西班牙人开始变得挥霍无度,这些大量流入的金银并没有被用来改变人民的生活,相反全都流进了贵族的腰包。在西班牙成为最富有国家的同时,西班牙人民成为了欧洲最穷的人民。西班牙农民面临着五花八门的税,每年上缴的税钱可以达到收入的一半还多。鲜明的对比出现了——贵族的生活奢侈至极,平民的生活入不敷出。这样的情况对于西班牙本土的工商业来说也是一个沉重打击。攫取了大量金银的贵族并没有打算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相反,他们更热衷于“进口货”。大量的金银从美洲进入西班牙,然后又被西班牙人挥霍掉,转了一圈的金银并没有留在西班牙本土。一开始这样的情况并不严重,但是随着美洲金银越来越多的进入欧洲市场,巨大的通货膨胀产生了,1480年~1650年之间的170年间,西班牙的木材、谷物价格上涨了7倍左右,手工业制品的价格也上涨了3倍。钱不再像之前一样值钱,贬值的金银,上升的物价,使得西班牙与别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严重。西班牙的经济衰退已经不可避免。到了1700年,西班牙全面破产,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帝国,最终惨淡收场。

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了对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孙湾公司和新英格兰殖民地。1600年英国商人建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后开始了在印度的扩张。荷兰在16世纪末独立后,迅速发展为世界最大的航海和商业国家,于1602年设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逐渐垄断了与中国、印度、日本、锡兰和香料群岛的贸易。法国则在北美洲建立了新法兰西殖民地,并在加勒比海占据了数个具有战略意义并盛产蔗糖的岛屿,英国在北美殖民地进行烟草和棉花的商业种植。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国内畜牧业发达,进而带动棉纺织业的发展。为了将本国生产的棉纺织品销往国外,随即开始对方的殖民扩张,抢占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通过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英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但由于封建势力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随即英国在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玛丽、威廉入主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限制王权,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英国率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也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无形的保护伞。进而,本国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了生产领域的变革。从而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始。同时,伴随着工业产品的产出,英国急需进行出口,而后与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便是来源于此。

通过西班牙和英国两国的工业发展,可以看出,单纯的只有贵族或者上层获利,而不那使得全民获利,最终的结局是以国家失败收场。

内压榨通过剪刀差

后起的发展国家,如果需要赶上先行发达国家,只能通过以剪刀差的形式进行发展工业,主要形式是以低价收购农业产品,而后以出口或者国内用品的方式进行售卖,以达到用农业补工业,最终在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反哺农业,实现全面的工业化。可以以美国、苏联为例说明。

南北战争后美国急剧工业化,国家的主要矛盾从奴隶制变成了工农业对抗。在1896年美国大选中,工农业矛盾大爆发,这场大选堪称工农、城乡之间为是否工业化进行的大决战,结局是农民-农村一方惨败,美国自此成为工业国。沙俄德二美国都是靠高关税来抵御大英帝国无敌的商品倾销,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第一件事也是收回治外法权和关税自主权。美国当时关税普遍能加到30%,个别像钢铁纺织这样的产业还能加更多。当时全世界只有大英这样的世界工厂和大清这样的守土官长才维持5%以下的关税。高关税对工业是有明显好处的,但对农业就反过来了。因为农民单纯只是买工业制成品,买的是本国货还是外国货根本无所谓,你加了关税确实保护了国内的工业,但加关税后工业品是实实在在地涨价了,而代价是农民来真金白银地掏钱。而且美国还是个农产品出口国家,你把关税加到天上,那其他国家当然也对你加关税。当时美国的工业品还比较弱,卖不到外国去,工业对此自然无所谓,但农民是要往外卖粮的,所以农民一边低价卖农产品一边高价买工业品,向工业贡献剪刀差,这样的话,农业被剪两次。北方是制造业为主,南方是棉花出口为主,高关税有利北方,低关税有利南方,这也是南北战争的原因之一,战后北方主导国家就拼命维持高关税。这时候中西部养牛业和农业兴起,他们就和南方站在一起反抗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这个时间段低关税派基本都能掌握众议院,但当时的制度是参议员由州议会推选,还能政党分肥合法腐败,所以工业大资本家的影响力超级强,基本能在参议院维持高关税派的微弱多数,让所有降低关税的意图都失败掉。金本位的核心问题是金矿有限,货币跟不上经济扩张就会通货紧缩。而农民的普遍经济模式是借贷款买种子租农具,等收获了再还,这导致农民非常讨厌通货紧缩——我原来欠的值100斤牛肉的美元现在需要卖120斤牛肉才能还,血亏啊。当时美国农民想了个办法是按金银双本位发美元,美国产白银,白银多了自然会通货膨胀,通胀了农民还贷款压力就没这么大了。1896年大选形势图,南方和西部支持民主党,北方和西海岸支持共和党此役过后,工业算是彻底击败了农业,从此美国在高关税和金本位上一路狂奔,工业获得了全面胜利。共和党也从1896一口气执政到1932,除了自己分裂被民主党威尔逊偷两次之外赢下了四十年里全部的总统大选。而农民眼看赢不了,四十年里一方面失望沮丧放弃治疗,投票率越来越低;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打不过就加入,我不种地了搬家去城里当工人还不行?到1930年农业人口已经只有20%,再也没有全国性的影响力。虽然工业化大成后也会增加农业的收益,但美国人是不愿意再回农村了。

苏联的工业发展模式就是以集体农庄模式。1929年11月,开会通过农业集体化的决议,斯大林坚决表态:一切反对集体化的人,都是共产主义的敌人。到1932年,斯大林更是下令,即使只保留一穗小麦不交给国家,也将处以死刑或10年监禁。农民的抵触情绪很强,这简直比沙俄下手还狠啊,所以农民在加入集体化之前杀掉牲畜、焚烧农具和种子,强烈表达自己的不满,后期因为生产资料的短缺,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饿死了不少人。193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降低了7.8%,但国家的收购量却比前一年增加了150%,农民的劳动果实,最终全都化作了工业起飞的启动资金。在苏联全力发展工业的同时,欧美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1929年的大萧条,本质是需求不足。老百姓的收入根本无法消化掉资本家持续扩大的产能,1923~1928年间投资收益从100增长到了410,而工资指数仅仅从100增长到了112。1929年底,苏联最高国际经济委员会下设了外国咨询中央局,专门负责外国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到1930年的时候,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签订了70多个技术援助项目,第二年,增加到了124个,涉及机械、冶金、铁路、石油化工、交通运输、武器制造等各个门类,投资总价值超过了4000万美元。1931年,苏联的工业设备进口量,占到了全世界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到1932年又上升到了一半。甚至德美为了拿到苏联的订单,还要打价格战参与投标。1929到1930年,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派出了1200名技术人员去美国进修,1931年又派出了485人,这些人学成归国之后,迅速成为了各大工厂的中流砥柱。西方经济危机中,出现了一大批失业的高级人才,很多人都对资本主义制度极为失望,选择前往苏联工作。纽约有一家苏联贸易公司,1930年的时候平均每天能收到350份移民申请。到1932年的时候,固定在苏联各部门及工厂工作的外国技术人员,已经超过2万人,仅顿巴斯煤矿就有约2000名外国工人,很多人被委以重任,像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总工程师就是美国人。苏联更是着手建立自己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中央执行委员会设立了高等技术教育委员会,同时建立了工业技术教育培训制度,一五期间培养了30万受过中等教育和17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苏联的工业产量就超过英法德,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并且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到1937年二五计划结束时,苏联钢产量达1770万吨,煤产量1.28亿吨,发电量365亿度,建成包括钢铁、飞机、汽车、化工、重型机械等多个领域,共6000多家企业,工业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10%。到1941年二战前,苏联的年均工业增长速度为17%,重工业占比达到61%,机械制造业产值更是达到30%左右。苏联的工业化,就这样完成了。

原始赎买

日本殖民台湾时期,采取“农业在台湾,工业在日本”的地域经济发展模式,后来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台湾作为日本侵略南洋的跳板和后勤保障基地,这段时间台湾农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1949年国民党几百万人败退台湾,加上台湾原住民将近千万入口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吃饭!而当时台湾80%的土地掌握在大地主手中,大多数农民没有土地,要想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首先要让农民拥有土地,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也面对一个棘手问题—土改。国民党政府没有采取列宁十月革命以后“斗地主,分田地”那样的武断做法,政策很温和,先由政府按当时市场价格从地主手中购买土地,然后再半卖半送或者分期付款的方式把土地卖给农民,这种土地改革模式被称为“和平赎买”模式。

土地改革完成后台湾人民吃饭问题得到解决,国民党政府又把发展工业提上议事日程。首先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轻工业,达到解决民众生活日用品的目的,同时加大扶持私营企业,鼓励农副产品出口,比如甘蔗,大米,香蕉,菠萝等,用来换取紧缺的外汇。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出于战略需求加大了对台湾的经济援助,当时国际上大环境处于冷战状态,台湾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日本的经济援助下,偏安一隅,埋头发展经济。70年代初,台湾工业产值已经占GTP的比重为43%左右,结束了“以农养工”的时代。当然也有一种说法:国民党败退台湾带走大量黄金为台湾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70年代初台湾制定五年经济发展计划。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得到大力发展,同时造船,钢铁,化工等重型工业实现了腾飞,70年代末台湾造船产能已经居于世界前列,而造船业又带动了机电,航运等行业的发展。经过了2个5年计划的发展,台湾重型工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轻工业产值并且实现了出口创汇占领外国市场。同时70年代也是台湾半导体行业的启蒙阶段,在台湾“工业研究院”的筹划下,台湾地区派遣人员去美国学习半导体技术,70年代末台湾已经能够生产集成电路,为台湾地区后来的半导体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80年代后,台湾完成工业升级跻身于亚洲四小龙之列,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新兴的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的智能化等高科技领域紧跟步伐大力发展。90年代台湾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技术密集型和信息产业已经处于台湾地区产业结构主导地位,其中电子技术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台湾地区“中山科学院”负责人曾经说过一句话:“军事雷达,军方需要什么要求我们就制造什么要求的”,可见对于电子信息技术水平颇为自信。


理古论今
历史、地理、人文、经济等个人感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