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下西洋》,看壮举下隐藏的隐患和危机

文摘   2024-12-28 18:47   宁夏  
十五世纪初,为了寻找失踪的前朝皇帝,永乐大帝开启了远洋海外的超级工程。郑和,率领巨型船队,征服巨浪和凶险,联系了中国与世界。帝国财政无法承受下西洋的巨额成本,缺乏商业驱动的航海事业注定难以持久。七下西洋的结束,是郑和人生的终点。明王朝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前夕,降下最后的船帆。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第一集:
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开辟了横渡印度洋的新航线,为了感谢天妃的保佑,航队归来时,郑和在长乐建造了天妃南山行宫。明成祖朱棣死后,禁海成为朝廷的主流,郑和的远航被迫中断。

第二集:
公元1403年6月13日,建文帝在宫殿里度过了皇帝生涯的最后一天,一场大火遮蔽了建文帝的去向,他是命丧火海还是亡命天涯,众说纷纭。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公元104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然而数十年后,郑和的这支船队销声匿迹。
第三集:
公元1405年,郑和开启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壮举,在此后的十六年里,郑和完成了五次下西洋,虽然海上需要面对众多不可预知的风险,但郑和最担心的是身后的暗算。对郑和远航的非议在朝堂上从未停止过,缺乏商业驱动的远航让帝国的经济雪上加霜。
第四集:
朱棣北伐途中去世,此时郑和正在进行第六次远航,等他回京,面对的是新皇帝朱高炽,一连串的变故让郑和的事业处于捉摸不定的摇摆之中。朱高炽采取极端的收缩政策,郑和被安排到南京修建大报恩寺。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再次派遣郑和出海远航,此时郑和已经老迈,但雄心依旧。
第五集:
在印度科钦曾有块石碑记录中国人把渔网带到这里,刚好和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吻合。公元1407年,郑和在返航途中灭掉盘踞在马六甲的海盗陈祖义。公元1433年7月,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的船队回国,跟随船队的还有很多外国使节,但是却不见郑和的身影。郑和以一种沉默的方式留在了海外。
第六集:
郑和前三次下西洋的终点站在印度古里,在这里,大明精美的瓷器被当地商人转卖,踏上了前往地中海的路途。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历史的壮举,然而却没有为大明带来利润,反而严重削弱帝国的经济。虽然后来又短暂的“隆庆开海”,但是满清入主中原后,实行全面禁海,中国的航海事业戛然而止,直至近代被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国门。

【素材来源网络,以供学习之用,侵删】


甜蜜非凡
展示人文历史,感受传统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