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十大王朝》之大清乾隆王朝(全10集),最后盛世的见证

文摘   2025-01-01 22:00   宁夏  

康乾盛世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最后的盛世,而乾隆王朝则见证了这最后的落日余晖之绚烂,同时也埋下了衰败的伏笔。

乾隆初年,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四海之内,皆颂扬大清皇帝的圣明与国家的富强。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却也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虽然六下江南,巡视民情,但他晚年却逐渐陷入了享乐与奢靡之中。朝廷内部,贪污腐败之风盛行,官员们为了讨好皇帝,竞相奢华,国库日益空虚。与此同时,民间疾苦逐渐累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更为严重的是,乾隆皇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逐渐放松,导致边疆局势动荡不安。原本稳固的疆域,开始受到外族的侵扰和威胁。而乾隆皇帝却沉迷于个人的文治武功,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些危机。

随着乾隆的衰老,他的统治也逐渐变得昏聩无能。朝廷中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各种政治势力明争暗斗,国家政治陷入了一片混乱。而此时的清朝,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与活力,开始步入了衰败的深渊。
可以说,乾隆王朝见证了封建社会的最后荣光,也亲手埋下了衰败的伏笔。当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皇帝即位时,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危机四伏的帝国。嘉庆皇帝虽然有心重振朝纲,但积重难返,清朝的衰败已经无可挽回。
从此,封建社会开始走向了它的末日,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乾隆王朝那最后的荣光与衰败的伏笔之中。
1集:乾隆身世之谜

清朝的前几位皇帝,历来都有些奇怪的传说。诸如顺治因失恋而出家当和尚,康熙被儿子雍正害死,雍正为了夺取皇位,篡改乃父遗诏。这位未来的乾隆皇帝弘历传说更离奇,说他不是满族血统,而是汉族官宦之后。清季陈某,署名“有妫血胤”,所撰ㄍ清秘史》中《弘历非满种与易服色之不成》篇写道:

“(浙江海宁)陈氏自明季衣冠雀起,渐闻于时。至(陈)之进始以降清,位至极品。厥后,陈诜、陈世信、陈元龙等父子叔侄,并位极人臣,遭际最隆。康熙间,雍正与陈氏尤相善,会两家各生子,其岁月日时皆同。雍正闻乃大喜,命抱以来,久之始送归,则竟非已子,且易男为女矣。陈氏殊震怖,顾不敢剖辨,遂力秘之。”

第2集乾隆与江南
乾隆帝南巡指的是清朝乾隆时期清高宗的六次南下江南地区的历史事件。乾隆帝曾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后四次还巡幸了浙江的海宁。乾隆帝的祖父康熙帝在位期间也曾六次巡视江南。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初五日、十七日,乾隆帝弘历相继下了两道上谕,讲述欲于十六年巡幸江南的原因,大致有四点:一是江浙官员代表军民绅衿恭请皇上临幸;二是大学士、九卿援据经史及圣祖南巡之例,建议允其所请;三是江浙地广人稠,应该前去,考察民情戎政,问民疾苦;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
3集: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36000余册,约八亿字。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稿完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但同时,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凡被清朝统治者认为违悖伦理纲常、不合义理名教、讥贬满族先世、危及皇朝统治地位的,均在禁毁之列,是一场禁毁图书的浩劫。
4集:乾隆与西藏

公元1750年,西藏郡王颇罗鼐病逝,他的次子珠尔墨特·那木札勒继承了郡王爵位,管理西藏事务。然而,珠尔墨特·那木札勒野心勃勃,暗中策划起兵反清。

乾隆帝指示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那木札勒正法。不久,那木札勒被诱杀在驻藏大臣的住所,同时,乾隆派副都统班第率领军队从青海进入西藏,杀死了其他叛军领袖。

仅仅两个月后,西藏叛乱就被平定了。随后,乾隆调整了西藏的政治体制,取消了郡王的设置,最高权力由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行使。

此举不仅巩固了清朝对西藏的统治,也使其与中央政权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隶属关系。这为西藏未来200年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第5集:孝贤皇后之死
孝贤纯皇后(1712年3月28日—1748年4月8日)沙济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帝的第一任皇后,赠一等承恩公、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与一品公妻夫人觉罗氏之女,太保大学士公富察·傅恒的胞姐。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生,雍正五年(1727年),嫁与雍正帝第四子弘历为嫡福晋,雍正六年十月初二日,生第一女;雍正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生第二子端慧皇太子永琏;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日,生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己丑,雍正帝驾崩,弘历继位为帝,诏立为皇后。雍正帝丧期满二十七个月后,于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初四,以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为正使,户部尚书海望为副使,行册立礼。皇后姿容窈窕却性格恭俭,平居冠通草绒花,不饰珠玉。乾隆对其“每加敬服,钟爱异常”。乾隆十一年四月初八日,生第七子和硕哲亲王永琮。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一日亥时,随乾隆帝东巡,崩于德州舟次,享年三十七岁。乾隆深为哀恸,为其亲定谥号“孝贤”,作《述悲赋》悼之。乾隆十七年(1752年),葬于胜水峪裕陵地宫。经嘉庆、道光两朝加谥,全谥“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

对于孝贤皇后的死因,乾隆帝是这么解释的,“皇后同朕奉皇太后东巡,诸礼已毕,忽在济南微感寒疾,将息数天,已觉痊愈”,“因命车驾还京,今至德州水城,忽遭变故”。清朝官方档案也是这么记载的,“驾至德州登舟,先数日皇后偶感寒疾,至是日疾甚,夜半亥刻崩逝”。按照清朝规矩,凡是给皇帝、皇后、妃嫔们看病、用药,都会留下相关的脉案,但是孝贤皇后并没有相关脉案留下来,缺少最直接的证据。
第6集:土尔扈特回归
土尔扈特部东归,是发生在清乾隆三十五年末至三十六年夏(1770~1771年),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从俄国伏尔加河流域向东返回清朝伊犁地区的一场民族大迁徙,是土尔扈特部重返故土的一场民族壮举。为摆脱沙俄压迫,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1771年1月17日),土尔扈特部正式发动武装起义。渥巴锡首先派宰桑桑杰策凌率精锐袭击俄杜丁大尉兵营;又分兵击败沙俄援军,袭击驻地附近的维特利亚宁斯克、米京斯基、尼古拉耶夫卡等城镇。而后,渥巴锡汗率领居住在伏尔加河东岸的的三万三千余户近十七万部众,驱赶牲畜,携带帐篷,踏上东返之路(西岸1万余户未能成行)。在历时近半年的跋涉中,他们冲破了沙俄及其附属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严寒和瘟疫的侵袭,以人畜减半的代价,于次年六月到达清朝领土伊犁河畔,完成了东归清朝的民族大迁徙。
清政府对回归的土尔扈特部采取优待上层、安置部众、因其俗而治的政策,并大力提倡黄教以便加强民族认同感。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9月,乾隆皇帝在承德接见渥巴锡,厚加赏赐,封其为卓哩克图汗(英勇的汗),土尔扈特部其他首领也被封为亲王和郡王等爵位。土尔扈特部回归清朝后融入当地民族,为此后边疆建设和民族团结带来积极影响。土尔扈特部东归这一壮举,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第7集: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至于有人提到的其他画家,如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
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书画往往成为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扬州八怪的书画风格异于常人,不落俗套,有时含贬义,因此称作“八怪”。
第8集:天下第一贪__和珅

清代大臣和珅,被称为“千古第一贪”。相传,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和珅(1750年07月01日—1799年02月22日),姓钮祜禄氏,本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人,祖籍奉天府开原县(今辽宁省清原县),清乾隆时期殿阁大学士、军机大臣。[35]和珅曾为咸安宫官学生,1769年,承袭三等轻车都尉世职。1772年,授上虞备用处侍卫,后为銮仪卫侍卫,以才思敏捷、办事乖巧获清高宗赏识。1775年,为乾清门御前侍卫,兼副都统后骤然升为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1780年三月,授户部尚书、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和议政王大臣。和珅初为官时,其善于打交道,在清朝的外交事务部门担任重要职位,连英王特使马戛尔尼也对和珅的外交手法十分赞赏。清高宗对其更是宠信有加,并将女儿嫁给了和珅的儿子。
随着权力的成长,其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大肆结党营私、聚敛钱财。以清仁宗颙琰、监察御史钱沣等人为代表的朝中清议力量,曾多次弹劾和珅,但由于清高宗的袒护,和珅均能化险为夷。1799年,清高宗驾崩后,清仁宗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并以一条白绫赐其自尽。抄家时发现,在和珅当权的20多年中收敛数额惊人的财产,其罪恶活动不仅给清廷财政造成巨大的损失,也加深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困苦,而且是乾隆后期政治混乱、吏治败坏的重要原因。1811年,丰绅宜绵将和珅的遗留诗文和其父亲和琳、堂兄丰绅殷德的诗文合刊,称《长白英额氏三先生诗集》包括:和珅《嘉乐堂诗集》、丰绅殷德《延禧堂诗钞》、和琳《芸香堂诗集》上下卷。


第9集:曹雪芹与《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虚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其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由高鹗、程伟元整理。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大荒山青埂峰下顽石幻化的通灵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二十世纪以来,《红楼梦》更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和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使学术界产生了以其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第10集:香妃

清高宗容妃和卓氏(1734年10月11日-1788年5月24日),或称霍卓氏,名法蒂玛,又译作巴特玛(《清宫后妃》一书中则称本名买木热·艾孜木,但无考证),回部民间称其为“伊帕尔罕”(为“香妃”的意思)。维吾尔族人,回部台吉和扎赉(阿里和卓,又译作艾力和卓)之女,辅国公图尔都(哈山和卓)之妹,传说中“香妃”形象的原型。

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出生,在乾隆年间被选入宫,为官女子,曾在继皇后那拉氏位下学规矩。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三日,封为和贵人。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三十日,诏晋为容嫔。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以兵部尚书阿里衮为正使,礼部侍郎五吉为副使,册封为容嫔。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初五日,诏晋为容妃;同年十月初六日,以大学士尹继善为正使,内阁学士迈拉逊为副使,册封为容妃。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薨,年五十五岁;同年五十三年九月二十五,奉安裕陵妃园寝。
【素材来源网络,以供学习之用,侵删】

甜蜜非凡
展示人文历史,感受传统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