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传世国宝》21-30集(全98集),文明传承的见证

文摘   2024-12-28 19:07   宁夏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唯一没有出现过中断的国家,在人类发展漫长的历史长河这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在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了无数的传世国宝,它们都是文明传承的见证!

这些传世国宝,不仅仅是物质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结晶。从商代的司母戊鼎,其雄浑的造型与精湛的工艺,彰显着古代先民对天地神祇的敬畏与对权力的崇拜;到秦始皇陵兵马俑,那一列列栩栩如生的陶俑,仿佛能穿越时空,向人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了秦帝国的辉煌与严谨的军事制度。再到宋代汝窑的天青釉瓷器,其温润如玉的色泽,体现了宋代文人雅士追求的极简美学与高超的制瓷技艺。

每一件国宝背后,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故事与文化意蕴,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文明的长卷之中,熠熠生辉。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国宝经历了风雨沧桑,有的被妥善保存于博物馆内,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有的则历经波折,几经辗转,最终回归故土,诉说着民族的不屈与坚韧。


如今,当驻足于这些国宝之前,不仅是在欣赏它们的美,更是在与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们提醒着人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传承与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的光芒继续照耀世界,照亮未来。

第21集:法门寺地宫稀世珍宝-八重宝函

八重宝函,唐懿宗赐赠金银器,是供奉佛祖释加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的一套盒函。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5月5日发现于宝鸡法门寺地宫,收藏于宝鸡法门寺博物馆。

函内盛放着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银宝函、两个金宝函、一个玉石宝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但因最外层为檀香木银棱盝顶宝函出土时已残朽,故只见七重。

宝函由八层构成,故称"八重宝函",乃供奉佛祖释加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的一套盒函。第一重: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第二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石宝函;第三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第四重:六臂观音纯金盝顶宝函;第五重: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第六重:素面盝顶银宝函;第七重: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第八重: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

第22集法门寺地宫稀世珍宝-真身菩萨

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是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3)十一月十四日其三十九岁生日为供养佛指舍利而由僧人澄依敬造,咸通十四年迎送法门寺佛指舍利安放在这尊菩萨双手捧持的银匾上被迎入皇宫。菩萨高38.5厘米,像高21厘米,重1926克。锤鍱,浇铸成型,纹饰平錾,镂空,鎏金,涂彩。做工讲究,精致瑰丽。

此尊捧真身菩萨是唐懿宗三十九岁生日时为供养佛指舍利而敬造的。咸通十四年(八七三)在迎送佛舍利时,与佛祖之金骨真身一并请入地宫永为供养。捧真身菩萨双手捧着放置刻有发愿文的鎏金银匾荷叶盘,愿文为:「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咸通十二年辛卯岁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延庆日记」。捧真身菩萨造像取法于吉祥天女的造型,莲台束腰錾刻四大天王,不但契合「发愿文」中「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镇护国家思想,也与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的法义相应。此尊之表法:一为供养,二为护国,三为忏罪消灾,四为增福延寿。这是第一尊在地宫出现作为供养品的佛菩萨像。

第23集:法门寺地宫稀世珍宝-鎏金铜塔

铜浮屠又称鎏金浮屠,金银器,唐代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87年5月10日出土于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现藏于宝鸡法门寺博物馆(珍宝阁)。该浮屠通高53.5厘米,底座长宽各28厘米,二层长宽各24厘米,三层长宽各19厘米,房檐长宽各23.51厘米,重7.4千克。为模铸成型,精致玲珑,四角正方形亭单层阁式,分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内盛放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一枚。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的棺盖内。

第24集:法门寺地宫稀世珍宝-鎏金银茶具一套

唐鎏金银茶具,唐代皇室宫廷御用的金、银、玻璃、秘色瓷等烹、饮茶器,是唐代法门寺出土的文物。这套茶具制成于唐咸通九年到十二年,为僖宗皇帝御用的真品,保留的非常完整。《资治通鉴》记载该茶具是公元873年末被封藏。这是一套世界惟一的珍宝,以它本身明确的錾文和出土《物账牌》记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就功能而言,这些茶器可分为贮茶器、炙茶器、取量器、贮盐器、取水器、点茶器、卫生用具和茶点容器,成为我国茶文化考古上最齐全的一次茶器发现。

第25集:法门寺地宫稀世珍宝-秘色瓷和琉璃器皿

据地宫出土的《物账碑》记载:唐懿宗“恩赐……瓷秘色椀(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

载明的13件,加上地宫中室内发现的未记入《物账碑》的净瓶,一共14件。

秘色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中国古代越州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简称“秘瓷”。

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器形规整,造型简洁,釉色青绿(其中有12件),晶莹润泽。共有碗7件,其中两件为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还有盘、碟共6件及瓶1件。

第26集:法门寺地宫稀世珍宝-银锡杖和蹙金绣品

这件锡杖比唐僧手持的九环锡杖等级还要高,全名叫“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简称“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或者“双轮十二环银锡杖”。是唐代文物,出土于法门寺佛塔地宫,现在是法门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件十二环银锡杖全长196.5厘米,重2390克,敕造于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4年),为唐懿宗为迎送佛骨舍利而造。因为使用金银打造的缘故,整件锡杖通体金光闪烁,熠熠生辉。不仅象征着佛教至高的威权,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件“四股”、“双轮十二环”、“银金花”锡杖,它出世即震惊世界,被誉为“世界锡杖之王”。

锡杖等级的划分主要就是看锡杖的杖首,杖首隆起的大圈称之为“股”,股上套的小圈叫“环”,股环数量越多代表锡杖等级就越高,同时锡杖的持有者修为也就越高。

《锡杖经》中记载:“四股十二环锡杖为释迦牟尼佛所持,两股十二环锡杖为迦叶佛所持,两股六环锡杖为地藏王菩萨所持。”法门寺博物馆的这枚迎真身银金花锡杖是四股十二环,是锡杖中的最高等级,也就只是释迦牟尼佛才能持有的等级。

第27集:顾恺之_洛神赋图

第28集:韩熙载夜宴图_五代_顾闳中

第29集:汉代陶塑珍品_咸阳杨家湾汉兵马俑

中国西汉早期的随葬陶塑作品。1965年秋在陕西省咸阳市东郊杨家湾汉墓前的10座随葬坑中出土。墓主人可能是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的高级将领。10座随葬坑皆为带竖井的洞穴,分成东西两列,自南往北作两两相对排列;其中南端 4座为步俑坑,北端6座为骑俑坑;总共出土步兵俑1800多件,骑兵俑580多件,舞乐杂役俑 100多件。

第30集:汉代铜奔马_马踏飞燕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伟大气质的象征。

【素材来源网络,以供学习之用,侵删】



甜蜜非凡
展示人文历史,感受传统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