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救时宰相于谦》(全8集),续命明朝200年却不得好死

文摘   2025-01-07 17:36   宁夏  
大明在生死存亡之际,于谦站了出来。
他可以说说明朝文臣风骨的一个典型。可是到最后,却落得个出力却却不讨好的下场,他死得有多冤 ?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于谦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挽救了大明王朝于危难之中。他不仅是位高权重的兵部尚书,更是智勇双全的将领,亲自指挥了那场至关重要的北京保卫战,以少胜多,击退了来势汹汹的瓦剌军队,保卫了京城的安全,也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然而,政治的舞台从来都不是那么干净纯粹。于谦的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触动了朝堂上某些权贵的利益。他们嫉妒于谦的声望,更畏惧他那颗始终为国的赤子之心。于是,在权力的博弈中,于谦成了牺牲品。当权臣以“意欲”之名构陷,他竟被轻易地推上了断头台。那一刻,京城的天似乎都暗淡了下来,人们无不痛心疾首,为这位忠臣的遭遇感到悲愤交加。

于谦的死,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大明王朝的一次重大损失。他的一生,如同璀璨星辰,虽短暂却照亮了历史的夜空。他的冤屈,成为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哀歌,提醒着人们:真正的英雄,往往要承受孤独与误解,但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于谦,这位明朝文臣的楷模,他的故事,被时间铭记,被历史传颂,成为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于谦(1398513日-1457216日),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
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见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朝廷因功加封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世称于少保。与瓦剌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明宪宗时,于谦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第一集:求学威龙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大举进犯明朝边境,明英宗被俘,京师震动,大明王朝危在旦夕。此时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亲自督战,捍卫北京,最后打退了蒙古瓦剌的进攻,挽救了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使得大明王朝的历史进程又延续了一百多年。那么,这位挽狂澜于既倒的大英雄,就是本系列节目的主人公--救时宰相于谦。从今天开始,郦波老师将带领我们近距离地走进这位大英雄,这位大明王朝的一代功臣于谦,早在学生时代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特质。郦波老师用了一个非常时尚的词汇来形容他,叫“求学威龙”。
第二集:科考落榜
一代大明名臣,救时宰相于谦,他领导的北京保卫战,打退了蒙古瓦剌的进攻,挽救了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使得大明王朝的历史进程又延续了一百多年。这样的一位旷世英雄,在十七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流传千古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好诗句,可见,学生时代的于谦一定是个品学兼优、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优等生。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位优等生,却在科考中落榜了。
第三集:土木堡之变
谦在河南和山西巡抚任上一干就整整干了18年,为我们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留下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两袖清风。说到这个两袖清风的典故,不仅是于谦创造的,而且也给于谦带来了人生第一个重大的绝境,一个危机。
第四集:群臣打架事件
明军在土木堡惨败之后,明皇帝英宗成为蒙古瓦剌擒获,各位大臣在京城内大打出手,并造成严重的后果,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副教授郦波介绍了群臣打架的原因、经过,以及造成的后果。
第五集:直面危局
土木堡一战,明军55万主力部队全军覆没,连皇帝也成了俘虏。风平浪静的大明王朝,一下子陷入了前途未卜的境地。在人心不稳的情况下,于谦挺身而出,在两次关键的朝廷会议上力挽狂澜,坚定了大家抗击瓦剌的决心。但此时的北京城防守空虚,缺兵少粮,临危受命的于谦,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他破釜沉舟,知道其他地方不用防,防得住北京,自然我大明无忧,防不住北京,那当然就完蛋。所以,全力驻守北京。于谦从各地紧急调兵,一下调来了22万的兵马,但这22万兵马涌进了北京城,紧跟着就带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第六集:北京保卫战
瓦剌大军在土木堡消灭了明军50万人的主力部队,经过短暂的休整后,绕过大同和宣府,然后很快攻下紫荆关,迅速到达了北京城下,而于谦在北京城内经过紧锣密鼓的部署,也组织起了有规模的反击力量。这样,一场硬碰硬的较量,在北京城下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了。但瓦剌大军是乘胜再进,势头正盛。而于谦手下的明军是临时调集,很多都不是一线作战部队,而且北京城内没有多少粮食,所以于谦紧急调兵、运粮、拥立景帝,一举解决了北京城内的混乱局面,稳定了军民信心。但北京城刚刚安定下来,瓦剌大军的兵锋所向,已经攻到了北京城外,他们的手上有明朝皇帝这块金字招牌,同时还携土木堡大胜的余威而来,可以说士气正盛,而明军的战斗力并不强,本期节目讲述他们能否抵抗得住瓦剌大军的攻城,于谦又是如何指挥这场北京保卫战的。
第七集:南宫复辟
于谦成功地领导了一北京保卫战,挽救了危难之中的江山社稷,为大明王朝立下了大功。但是让于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战斗竟然还给他带来了一系列意料之外的矛盾,正因为这些矛盾的日益激化,最终导致景帝朝末期,爆发了著名的南宫复辟,宣告明景帝统治的终结。
那么,这场北京保卫战究竟给于谦带来了哪些意想不到矛盾,这些矛盾又是如何逐渐发展,以至于最终发展成政变的,而于谦一个普通的大臣,又因何会成为这场皇权争夺战的根源,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南宫复辟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非常重大的政治变革。在这场政变中,朱景帝朱祈钰被迫退位,英宗朱祈镇再次登基,表面看来,南宫复辟只不过就是皇家内部争夺帝位的政治斗争,但实际上,无论这场政变的起因,还是其最终的目的,却都直接指向了当朝主政大臣于谦。
第八集:于谦之死
公元1457年,石亨和徐有贞等人发动政治叛乱,扶植被软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重新登上了皇位,史称南宫复辟。对于英宗复辟这段历史,多年来人们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英宗复辟当晚,在如此紧要的关头,作为景帝朝的第一重臣,于谦为什么没有及时采取行动阻止这场叛乱,以至于石亨等人不费一刀一枪,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大内。南宫复辟成功后,掌握了朝中大权的政变组织者石亨、徐有贞等人,开始对于谦实施报复。本期节目讲述了在这一背景时期的于谦的命运。

【素材来源网络,以供学习之用,侵删】


甜蜜非凡
展示人文历史,感受传统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