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备,意味着要打造一支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军队。从无人机侦察、精确制导武器到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每一项高科技的应用都是对战场规则的重塑。我们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军事科技自主创新,确保在关键技术领域不被“卡脖子”,从而在未来的战场上占据先机。
更重要的是,科技力量不仅要服务于武器装备的升级,更要渗透到军事训练、后勤保障、战略谋划等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军事科技体系。这要求我们培养一支既懂军事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让科技之光在军营中熠熠生辉。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吸收借鉴世界先进军事科技成果,也是提升我国军事实力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闭门造车已不合时宜,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才是正道。
总之,强国必先强军,强军必要强军备,而强军备更要以科技力量为坚强支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中国力量。
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已掌握原子弹制造技术后,决心发展洲际导弹,但这种导弹的射程超过中国陆地国土范围,一旦进行实弹试验,就必须射向远海。而洲际导弹的数据测量与飞行姿态观察,必须出动海上测量船。国防科委向中央军委提出报告,要搞测量船、护航舰艇和后勤补给船只。因为开这个会的时间是1967年1月18日,所以工程也就叫718工程。
718工程舰船圆满完成了弹着海区的考察、测量、选点、清扫、警戒、导弹飞行测量、观察、弹头打捞,以及气象观测预报等任务。事实证明,实施“718工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造船工业、航天事业、海洋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海军的远航作战能力。
2017年7月17日—21日,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栏目播出《秘寻洲际导弹靶场》系列纪录片,分五集介绍了从提出“718工程”、开展远洋调查至执行“580任务”十余年的历程。
深切关注718工程的毛泽东,排除万难,毅然圈阅批准了“向阳红五号”远征太平洋的计划,千军万马终于行动起来了。此次远洋的线路不仅要经过两个台风生成区,还需要穿过美国封锁中国多年的岛链。
1977年3月8日,“向阳红五号”再次从广州出发前往太平洋,准备与“向阳红十二号”会合,这是“向阳红五号”的第二次远洋,因为已经有过克服重重困难的第一次,这回自然就没了太多的顾虑和担忧。但是,“向阳红五号”刚刚驶入琼州海峡,意外就发生了。在接下来的两次进出太平洋进行远洋调查的过程中,“向阳红五号”船经历了怎样的大洋探险?
1978年8月18日,“向阳红五号”第四次远洋,对前三次远洋所选择的导弹靶场海洋环境资料的最后一次验证。依据“向阳红五号”四次远洋调查实测的资料和数据,在面积达一亿多平方千米的太平洋里,地球物理专家们在第三次远洋选出的第三区里,最终选择了一个点作为靶场的靶心。
晴朗的天气,成为“东风五号”运载火箭发射那一刻最关键的因素。但是太平洋上的雨,还在不停地下。连日来下个不停的雨真的会如气象队所测,在三天后的18号停下来吗?更多详情,敬请收看。(《国家记忆》 20170721 《秘寻洲际导弹靶场》系列 第五集 决胜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