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故宫100》第36-40集,故宫里的仪式和传统是怎么样的?

文摘   2025-01-01 22:05   宁夏  
故宫里的仪式和传统是怎么样的?和平时影视剧中看到的一样吗?
故宫里的仪式和传统,远比平时影视剧中展现的更为丰富和庄重。踏入紫禁城的那一刻起,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耀在太和殿的琉璃瓦上时,一场盛大的朝会即将开始。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按照严格的品阶顺序,缓缓步入大殿。他们或手持笏板,或低头沉思,整个场面肃穆而庄严。这与影视剧中常常出现的喧闹场景截然不同,更多的是一种沉静与敬畏。

而到了夜晚,故宫又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月光如水,洒在空旷的宫殿之上,给这座古老的建筑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此时,宫内或许会举行一些祈福或祭祀的仪式,这些仪式往往由专门的祭司主持,步骤繁琐,意义深远。它们不仅是对天地神灵的敬畏,更是对皇权的巩固与传承。
此外,故宫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传统习俗,如春节期间的“打春牛”、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等,这些活动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多见,但在故宫内仍得以保留和传承。它们不仅丰富了宫廷文化,也让后人得以窥见古代皇家生活的另一面。
因此,故宫里的仪式和传统,不仅仅是影视剧中那些华丽的场景和夸张的表演,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等待着每一个走进故宫的人,去倾听、去感受。

比如说皇帝大婚。那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盛宴,虽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其庄重与辉煌,依旧能在故宫的每一砖一瓦间寻得踪迹。皇帝大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两个国家的联姻,是国家稳定与繁荣的象征。仪式繁琐而讲究,从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到请期、亲迎,每一步都遵循着古礼,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对婚姻的尊重。

想象那日,紫禁城内张灯结彩,红绸飘扬,金色的龙凤呈祥图案无处不在,将整个皇宫装点得喜气洋洋。夜幕降临,宫灯逐一亮起,映照着新娘羞涩的脸庞和皇帝庄重的神情,在司仪高亢而悠长的唱诵声中,二人缓缓步入太和殿,完成那庄严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那一刻,仿佛时间凝固,历史与现实交织,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份古老而纯粹的美好之中。

而今,当我们漫步于故宫,触摸那些见证了无数仪式的古老建筑,耳边似乎还能隐约听见那遥远时代的钟鼓之音,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庄重与温情。故宫里的仪式和传统,就这样静静地流淌在岁月的长河里,等待着每一个愿意驻足聆听的心灵,去体会那份沉甸甸的历史韵味与文化底蕴。

第36集 皇帝大婚

这是一场历时104天的漫长婚礼,清代260多年间,这样的婚礼只举办过4次,这也是最盛大的一次。光绪十四年宫廷画家庆宽等人接到了一个任务,要为当朝皇帝的大婚绘制图册,展现光绪皇帝迎娶皇后的全过程。

第37集 萨满祭祀

子夜三刻,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打开了,宫禁森严的紫禁城每天最早进入的是一个老妇人和两头活猪,这一行即将前往坤宁宫。坤宁宫位于中轴线上,地位非常尊贵,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来到坤宁宫的老妇人并不是来见母仪天下的皇后,而是来参加一项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萨满祭神,老妇人就是主持活动的萨满。

第38集 时间机器

在这座城里,可以被看到,可以被听到,可以被触摸,而有时却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奉先殿是宫内皇帝的家庙,明清帝王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每年,皇帝出入这里至少六十次,如今,人们来这里多是为了聆听时间的声音。

第39集 清风尚武

弓、箭是制服猛兽的利器,也是征服天下的武器。弓马骑射而作为满族的传统习俗,体现了他们的尚武精神。箭亭,清朝初年,建于奉先殿的南边,奉先殿是供奉清代列祖列宗牌位的地方,箭亭建于此处的意思是告诫子孙不要忘记祖训,秉承八旗尚武的传统。

第40集 宫廷绘画

这是公元1903年的紫禁城,在美国人柯林顿·西蒙斯拍下它之前,关于这座城的影像记忆大多来自宫廷画师们的笔下,正如这幅《光绪大婚图册》,用写实的笔法再现了光绪皇帝大婚的外朝礼仪全景,工笔彩绘,极为精细,犹如一部纪录电影。
【素材来源网络,以供学习之用,侵删】

甜蜜非凡
展示人文历史,感受传统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