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十大王朝》之大清雍正王朝,短暂却承上启下盛世的辉煌

文摘   2024-12-30 18:43   宁夏  

雍正王朝处在康熙王朝和乾隆王朝之间,它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康乾盛世”迎来了持久切辉煌的时代。

雍正帝胤禛,以其深沉内敛的性格和卓越的治国才能,将国家从康熙末年的些许动荡中稳步引领至新的繁荣。他深知,要延续并发展“康乾盛世”,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积弊,于是推行了一系列大胆而深远的改革。

他整顿吏治,设立“养廉银”制度,既提高了官员的俸禄,又严惩贪腐,使得官场风气焕然一新;推行“耗羡归公”,有效遏制了地方官员私自加派赋税的现象,减轻了百姓负担。在农业上,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大大提升了粮食产量,为国家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雍正帝还推行了“密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皇权更加稳固,同时也为后来的乾隆帝提供了有效的统治工具。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同一剂强心针,为清朝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国家经济迅速复苏,社会安定,文化繁荣,为乾隆帝即位后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雍正王朝,就像一座桥梁,不仅连接了康熙与乾隆两个辉煌的时代,更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勇气,为“康乾盛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世提及,无不赞叹雍正帝的远见卓识与非凡功绩,正是他的不懈努力,让这段历史更加璀璨夺目。

第81集:雍正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曾自号破尘居士、圆明主人,年号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雍正元年(1723年)出兵青海,次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第82集惩治贪官污吏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被称为“康乾盛世”。雍正皇帝在“康乾盛世”的形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整顿吏治,打击贪污腐败,消除了康熙末年的财政经济危机,使国家财力大为增强,为乾隆时期的国家治理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康熙末年,吏治松弛,贪污成风,货贿公行。正如《清史稿·食货二》所说:“圣祖(即康熙帝)在位六十年,政事务为宽大。不肖官吏恒恃包荒(即宽容),任意亏欠,上官亦曲相容隐,勒限追补,视为故事。”再如在财政资金开支中不给好处就不给办事,各级官府向朝廷报请开支财政资金时,主管机关户部、工部的贪官污吏公然索取贿赂,名曰“部费”。“若无部费,虽当用之项,册档分明,亦以本内数字互异,或因银数几两不符,来往驳诘,不准奏销;一有部费,即靡费钱粮百万,亦准奏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杂册》5689号)

雍正皇帝即位之后,为了消除康熙末年形成的贪腐风气,促进官吏廉洁从政,采取了许多举措。这些举措包括:对特权官署实施行政监察;持久地清查财政资金,打击贪污行为;健全规章制度,不给贪官污吏以可乘之机。

创立特别监察机构

稽察内务府御史处和宗室御史处,为清代监察机构都察院下属的两个特别的监察部门,它是雍正帝为了对享有特权的内务府和宗人府实施行政监察而创立的。内务府直接服务于最高统治者(皇帝及其家族)并管理全部宫廷事务;宗人府掌理皇族事务,品高位崇,位列内阁、六部之上。对这两个官署开展行政监察,成立特别的监察机构是很有必要的。

稽察内务府御史处,又称稽察内务府御史衙门,是在雍正四年(1726年)创立的。雍正帝下发谕旨说:“部院事件均有御史监察,应将内务府官员内拣选四人,授为御史,互相稽察,于事务有益。”(光绪本《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十八)稽察内务府御史处的具体职责是:年终查核注销武备院送稽的每年用过钱粮数目的四柱清册;每月初五和二十五日,注销广储司、六库等官员更调、交盘及取用存储物件之数目。稽察内务府御史处每月向皇帝报告监察情况。

宗室御史处,又称稽察宗人府衙门,雍正五年(1727年)设立。宗室御史处的职责是:“稽察银库、钱粮、册籍”,“将每月宗室等婚丧事优恤银、借给八旗官员银拖欠还过细数,造册移送核对,如有不符,宗室御史核参。年终将稽察过数目详细核算奏闻。”(出处同上)

雍正帝将内务府和宗人府置于监察机构的监督检查范围之内,对特权官署实施行政监察,可以防止握有特权的官员贪污腐败、违法乱纪,对促进吏治清明具有积极意义。

清查库银亏空

雍正即位后,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库银清查。这一大规模的库银清查持续了数年之久,清查范围囊括了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府,其间查处了一批贪官污吏,即使是皇亲贵族和封疆大吏贪污亏欠库银也不能逃脱罪责,

雍正非常清楚地方官员贪污、挪用公款的严重程度,他说:“各省库项亏空动盈千万,是侵是挪,总无完补,耗蠹公帑,视为泛常,尤为不法,宜严革前弊,永杜侵挪。”(《清实录·世宗实录》卷三)雍正命令:“各督、抚严行稽查所属亏空钱粮,限三年补足,毋得籍端掩饰,苛派民间,限满不完,从重治罪。”(《清史稿·食货二》)这是向贪官污吏讨要赃款、欠款的通牒,其手段是强硬的,不交还赃款、欠款,就抄家抓人。各省的库银清查,在雍正皇帝的号令之下广泛地开展起来。例如:雍正二年(1724年),河南巡抚田文镜按照朝廷的指令,查出该省银库存在亏空,并且着力狠抓赔补清偿,使得河南省银库的亏空很快补足。同时,还查出该省各州县银库亏短白银数十万两,田文镜立即督促追缴,对清查出来的贪官污吏,毫不徇私,报请朝廷严惩。田文镜在清查库银亏空中尽职尽责,受到了雍正的褒奖。

在清查地方银库的同时,也对中央朝廷各官署的银库进行了清查。雍正帝登基之后特令怡亲王允祥清查户部银库,他说:“朕思康熙年间之亏空,此时不能清楚,倘雍正年间又有亏空,将来亦复不便稽查,积弊相因,何以经国用而垂法纪乎?”(《清实录·世宗实录》卷二六)这是要明确查实康熙末年户部银库到底亏空了多少银子,后经怡亲王允祥查出户部银库亏空二百五十余万两。面对如此严重的亏空,雍正认为:户部银库“历年经手俱有堂司官员,当时任意侵渔,此时置之不问,令其脱然事外,国法安在?”(出处同上)于是命令户部尚书孙渣齐督促造成亏空的官员限期赔偿,而孙渣齐徇私庇护,没有完成好督促赔补事务。雍正果断将其革职,并强调造成亏空的官员限期赔偿,否则按律治罪。

雍正的弟弟允裪曾做过总管内务府大臣,在这次清查中,查出内务府亏空严重,允裪负有重大责任,被责令赔偿亏空。为此,允裪将家具、珍宝等物拿到街上出售,变卖得钱来赔偿亏空。据此可见,雍正皇帝彻底清查追缴库银亏空的决心和力度。

设立会考府,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稽查

要想保持国家强盛,就必须遏制官场的贪污腐败行为。雍正“即位后,谕户部、工部,嗣后奏销钱粮、米石、物价、工料,必详查核实,造册具奏。以少作多、以贱作贵、数目不符、核估不实者,治罪”(《清史稿·食货二》)。这表明了他要求掌握财权的官吏自觉地奉公守法,违法就严惩不贷的态度。同时,为了消除财政支出上存在的侵占、贪污、挪用等种种弊端,在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下发谕旨:“一应钱粮奏销事务,无论何部,俱著怡亲王、隆科多、大学士白潢、左都御史朱轼会同办理。”(《清实录·世宗实录》卷三)于是以上述四人为长官,设立了专门负责稽查全国财政支出的机构——会考府。雍正在一道谕旨中阐述了设立会考府的缘由,他说:“向来各部院动用钱粮,俱系各衙门自行奏销,往往无从稽考。朕办理之初,不得不加意经理,是以设立会考府以司察核。”(《清朝文献通考》卷四十一)

会考府的职责是:对除了特定项目之外的一切财政支出进行事前稽查,包括中央朝廷官署和地方官府使用的财政资金。会考府是与六部平级的机构,但又有点不同于六部。六部向皇帝报告公事要经内阁审阅后转呈,而会考府有公事报告可以直接上呈皇帝,这种特殊的地位,为会考府不受干扰地开展财政支出监督提供了有利条件。会考府的设立,对于雍正执政初期防止贪官污吏的经济犯罪,保障财政资金不被侵吞挪用发挥了一定作用。

耗羡归公,收缴州县小金库

清代地方官府向百姓征收税银后,要将百姓交纳的散碎银子,熔铸成五十两一个的统一规格的元宝向户部解交,熔铸过程中会有损耗,州县解送税银时也需旅途费用,因此征收一种附加税,称之为火耗银。火耗银用于支付熔铸损耗和解送税银费用后,剩余的部分称为耗羡。

各省每年的耗羡银多寡不同,有的省十几万两,有的省可达几十万两。耗羡银的形成是增加百姓税赋的结果,也助长了官吏的腐化。正如雍正二年山西布政使高成龄所说:“直省钱粮正供之外,皆有耗羡,虽多寡不同,皆系州县入己。”(《清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一)耗羡银成了州县的账外资金小金库,有的州县官用耗羡银向上级官员行贿,也有的知府向州县官勒索耗羡银,当然还有的州县官用耗羡银中饱私囊。耗羡银的管理失控,既破坏了法制,也扰乱了官场秩序,使得贪官污吏有可乘之机。雍正二年,采纳山西巡抚诺敏、山西布政使高成龄的建议,逐步推行耗羡归公的管理制度。规定各州县将耗羡银统一解交到省银库,以备地方公用,并受中央朝廷的监督。这一举措,将账外的财政资金收归到账内管理,切断了贪官污吏的财源。

总之,雍正反贪防腐整顿吏治的举措是有成效的。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的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内篇》中评论说:“我宪皇帝(即雍正帝)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时势然也。”此说虽有溢美的成分,但也反映出清代官场贪腐风气在雍正时期受到了遏制。

83集:年隆之狱

帮助雍正夺嫡的助手主要有两位,年羹尧和隆科多。两个死对头的下场也差不多,前后相差一年,年羹尧被逼自杀,隆科多被圈禁至死。

年羹尧是雍正的大舅子,在雍正即位时他在青海屯兵,牢牢压制住以为自己会是皇位继承人的十四阿哥,帮雍正稳固了皇位。

雍正继位之初,隆科多立下汗马之功。当时诸皇子争位,局面混乱。隆科多果断发挥旗人影响力,联合蒙古王公,支持雍正继位,并牢牢控制京城大局。为报答隆科多,雍正封他为户部尚书,统领京师八旗及军机处。隆科多一时间权倾朝野,地位仅次于雍正。
84集:专制顶峰__军机处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处的设立,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军机处总揽机要,还有向皇帝推荐官吏的权力,权限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各地的奏章由军机处票签后呈请皇帝批示。皇帝的谕旨,凡属机要,都由军机处草拟,称为“密谕”,经由军机处通过兵部送达地方的督抚,称为“廷寄”,内阁无从过问。

军机处还立有“存记簿”,相当于机要档案,“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应密存事件,则密封存记”。军机处奉命经办一切重大军政事务,成为国家的政治中枢。

第85集:密折政治
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朝,进一步扩大于雍正朝。上奏人撰写奏折不得泄密,不经任何机构、人员,直达御前。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有利于君主集权,也加强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密折制度使得清朝政治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加强了皇权。
第86集:吕留良案
吕留良案,发生于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十月。落魄文人曾静派其弟子张熙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案发后,曾静交代其叛逆思想来源于吕留良的著述,因而引发了吕留良文字狱。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十二月,对吕留良案作出了处理。将已故之吕留良,已故其子吕葆中,已故学生严鸿逵俱戮尸枭示。吕留良之子吕毅中,严鸿逵学生沈在宽斩立决。吕、严两家之后代从宽发配宁古塔,给兵丁为奴。
吕留良(1629~1683),字用晦,号晚村,浙江石门人。顺治十七年参加科举考试,此后连年周旋于科场,心迹相违,苦闷已极,终于走上了与清廷不合作的道路。从此归隐田园,著书讲学,恋古非今,康熙二十二年病死,著作有《吕晚村诗集》、《吕晚村先生文集》。雍正帝认为吕留良有以下罪状:首先,视满清为异类,曾静谋反就是受了吕留良华夷之辨的影响;其次,吕留良蔑视清廷,对南明政权,则心怀留恋之情;第三,吕留良在日记中记载了一些自然灾异,预示满清统治不稳固;第四,在吕留良日记中,有关于康熙帝悭吝的记载,雍正帝以为中伤了其父。
第87集:摊丁入粮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雍正时期开始实行。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任意加税的可能。[2]摊丁入亩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摊丁入亩的实施,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人口突破1亿,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突破3亿,再到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全国人口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超40%(1830年全世界人口为10亿),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
第88集: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狭义上指清朝雍正时期在西南滇、黔、桂、川、湘、鄂6省实行的废除土司制度,设立流官治理的改革。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打破了原有土司制度“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民族禁锢,推动了民族融合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版图开拓与巩固的重要政策。


第89集:平定青海

青海,在大一统的清代有着沟通河西走廊、南疆、西藏和四川的重要战略意义,曾获得清廷的高度重视。但这种重视却非一开始就稳稳化作政策以落地——直到一场叛乱突然爆发又迅速结束,青海才真正为清廷所统一管理。这场叛乱便是罗卜藏丹津之乱。

雍正元年(1723)七月爆发。趁着镇守西宁节制各路进藏清军的皇十四子胤禵回京奔丧,罗卜藏丹津首先胁迫青海诸台吉(即各部族首领)放弃清廷册封的王、贝勒、贝子等封号。虽然过程中受到察罕丹津、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戴等贵族的反对,但罗卜藏丹津终究还是宣布要同清廷抗衡到底。时为川陕总督的年羹尧领命预先统筹兵力,以备不时之需;兵部侍郎常寿则前往罗卜藏丹津的驻地沙拉图招降。后者招降失败反被叛军拘禁,前者旋即作为“征远大将军”指挥川陕官兵奔赴西宁。清军只用了十五天就将叛军主力歼灭。成功之速,令雍正帝都忍不住称赞是“十年以来从所未有之奇功”。
第90集:雍正之谜

雍正即位与“太后下嫁”、“顺治出家”构成了清初三大疑案,关于雍正取得皇位是否合法一直众说纷纭。

1735年,雍正皇帝突然驾崩。官方史书对于雍正的死因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简单地说是因过度操劳而病死。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平息人们的好奇心。在民间,各种关于雍正死亡的阴谋论层出不穷。


【素材来源网络,以供学习之用,侵删】


甜蜜非凡
展示人文历史,感受传统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