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飞机上哭闹被陌生人“教育”!专家建议:家长同意也不行

教育   2024-11-11 19:30   北京  

作者:梁小桥

2024年8月24日,从贵阳飞往上海的一架飞机上,被认为是“好心人”的两位女乘客将一名哭闹不止的女童带到洗手间“教育”。

相关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后,航空公司回应说:女孩与爷爷奶奶共同出行,飞行途中一直哭闹不止。为避免打扰到其他乘客,在征求孩子奶奶同意后,两名女乘客将孩子抱进洗手间,警告她如果不停止哭闹,就不让她跟奶奶见面。

其实,陪小女孩一起前往厕所的过程中,奶奶一直在旁。航空公司还表示:女童母亲已知悉完整事件,并对两名旅客提供的协助行为表示理解。但网友们无法理解,相当愤怒。

有人说:“那么小的孩子被陌生人呵斥威胁,当时的她不知有多无助、多恐惧!”也有人说:“孩子坐飞机,身体肯定会不舒服,而哭闹是她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这时候,周围人应该表示理解,而不是任由别人越界教育。”
这件事不仅引发了公众对教育方式的激烈讨论,也触及到对家庭教育、心理健康,以及教育边界的诸多思考。

01

被忽视的儿童心理健康


整个事情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那就是小女孩是在奶奶的同意、陪同下,被陌生人带进飞机洗手间“教育”的。想象一下,在飞行中,孩子大声哭闹,而同行的监护人却束手无策,难免会焦虑紧张,也会为打扰到周围人感到自责。

此时,奶奶同意两位陌生女子给孩子“立规矩”,相当于在自己教育无力的情况下找到了“外援”。这么一看,这件事情显得“理所当然”。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祖父母还是父母,绝对不会同意陌生人带孩子离开自己视线。在飞机这个特定环境中,奶奶同意陌生人带走孙女,本来是监护人的她化身为看客,这可能因为奶奶觉得她们更懂“教育”孩子。在老人看来,孩子被“教育”后变得听话懂事、不哭不闹了。

说到底,两位“好心人”只是口头教育,并未暴力伤害孩子。而且,当奶奶从陌生人手里接过变得安静的孙女后,发现她身体完好,就会觉得这种“教育”是可以接受的,她甚至还可能感激对方“施以援手”。

但奶奶不知道的是,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身体上的伤害看得见,但心理伤害肉眼无法看到,短时间也都不会发现,可能会伴随孩子很久。


一岁多的孩子被关进洗手间,被限制在一个封闭空间里,无法与外界沟通交流,这种孤独和无助,可能对她的心理造成无法修补的创伤。

飞机的卫生间空间狭小,空气不流通,两大一小在里面必然很拥挤,孩子肯定与两位阿姨有肢体接触,这会加深她的恐惧和焦虑,从而影响她的心理健康。比如以后在类似的封闭环境中,曾经被关进洗手间的感受会卷土重来,那么,她可能在很长时间里,不敢独自待在一个房间里,严重的还可能引发社交恐惧,不敢出门,甚至厌学。

对孩子来说,她被关洗手间的行为是在奶奶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她恐惧、难过时,奶奶就在门外等待“教育”后的结果。

这个过程中,小女孩肯定期待奶奶“解救”自己。但奶奶没有这么做,孩子可能会感到“被遗弃”,可能对亲人产生失望和怨恨情绪,认定自己不配被爱。

当她以后遇到困难时也许就不会向家人求助,因为他们反而会隔岸观火,不管自己死活。毫无疑问,这件事带给女孩的心理阴影,有可能会影响日后她和奶奶、父母,以及其他的人际关系。


02

教育的边界感


在飞机、火车等公众场合遇到哭闹不止的孩子,我们的心情自然会受影响。有时是孩子太调皮,家长束手无策;有时是家长不作为,觉得“小孩子就这样,你们得接受”,从而导致别的乘客不开心。

具体到这件事,从小女孩监护人同意外人管教孩子,并且一直在洗手间外等待来看,他们对于孩子的情绪处理是有心无力的,所以,两位陌生人才会认为自己是做好事,从而把视频发到网上。

当事女乘客在视频中称:“事后,孩子两个多小时都没有再哭,后面我们还一起吃早餐,一起玩耍。”但这样的结果,到底是她进行洗手间封闭教育的功劳,还是孩子被“恐吓”后暂时封闭了情绪表达呢?

事实上,这种越界“教育”行为本身,才是令很多网友愤愤不平的关键所在。换一种情况,如果吵闹的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岁多孩童,而是一名成年壮汉,两位女士还会这么“热情”“好心”,并录制视频发到网上吗?

“教育”是以爱为底色且有温度的,绝不是冷酷无情地对着孩子“立规矩”。同时,教育也需要边界感。公众场合里,如果孩子有出格行为,身边陌生人态度平和地说两句,或者提醒家长给予关注都能理解,但“越俎代庖”,把人家的孩子带到封闭环境里“教育”,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边界。

其实,即便征得了家长的同意,短时间内起到了作用,也不意味着这种“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孩子透过周围人看到这个世界认识自我,这个“周围人”不仅包括父母,也包括成长路上遇见的每一个人。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这世界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看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内心的投射。或许,让你不舒服的根源与环境无关,而是自己不能包容的内心。


03

孩子哭闹需要被正常接纳


孩子在乘坐飞机的过程中,会因为气压变化而产生头晕、恶心、呼吸不畅等症状,还有的孩子甚至会眼睛酸胀、耳鸣和呕吐。当然,饥饿和对陌生环境感到不安和恐惧,也会让孩子感觉不适而哭闹。

小孩的语言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不善于口头表述自己的身体、心理不适,这个时候,哭闹就成了他们最省心的情绪表达方式。而在外人眼里,哭闹就是不懂事、撒泼耍赖,如果持续时间较长,那就是家长不作为。

当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声哭闹时,最痛苦的一定是家长,既为孩子不听话着急,又为给他人造成影响感到内疚,还有的家长会因为“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而羞愧。

家长可能十八般武艺都用了,却依然无济于事。此时,家长焦虑不安,还要在意周围人的眼光。万般无奈之下,有人会用粗暴的方式制止孩子,让他“憋回去”,试图让这混乱的一切尽快结束,心里告诉自己“下次绝对不带你出来了”。

其实,此时家长需要做的,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待心情平复后,再耐心温柔地安抚哭闹的孩子。

家长要清楚,孩子哭闹是正常反应,无关懂事与否,是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在陌生环境里,大多数孩子都通过哭闹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对家长来说,不要觉得带这样的孩子出门丢人,自己的教育很失败,而是要做到内心强大,接纳孩子的状态,并承受外界的声音。

当孩子在飞机上哭闹,家长应放下焦虑、羞愧,深吸几口气,保持心情平和冷静,通过安抚、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平复孩子的情绪。

采取强制手段制止孩子哭闹,或者交给旁人“立规矩”,都只会治标不治本。简单粗暴的“立规矩”看似暂时解决了问题,却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对他的成长造成长远的不良影响。

有些家长带小孩坐飞机或火车时,会准备一些小卡片、零食,提前分发给周围乘客,并为可能会给大家带来的打扰表示歉意。一般来说,被打了预防针后的同行乘客都能理解并包容,家长也释放了心理压力,当孩子真的哭闹时,更有耐心接纳、安抚。

面对公共场合中孩子的哭闹,无论是家长还是周围的人,接纳、引导是关键。因为每一次的理解和帮助都会成为家长的支持,更是对儿童成长的一次温柔助力。

在这个纷繁精彩的世界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理解,才能营造更加温馨和谐的公共空间。回到家后,我们也会更轻松、幸福、自在地与家人和自己相处。

本文摘自《婚姻与家庭》杂志

原标题:《小孩哭闹被陌生人“教育”,家长同意也不行》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下方二维码订阅最新杂志


编辑、排版:曹    磊
:李    津
三审赵海旭

你错过的精彩文章:

朱永新:每个孩子都自带成功密码,让他们做完整的自己

中年以后,父母不要炫耀这5样东西,否则孩子容易吃大亏

“新型不孝”正在蔓延,很多父母浑然不知,还逢人就炫耀子女有出息

14岁儿子从“严重叛逆”变成“努力少年”:我做对了3件事,方法简单有效

洛阳6岁女孩遇继母后判若两人,震惊全网!不愧是“再婚家庭天花板”啊


- END -


常春藤亲子营
国内最权威专业的亲子服务平台,针对6~15岁少年,培养心态健康、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不定期组织各类主题线下训练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