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每一餐都是孩子“品育”教育的契机

教育   2024-11-05 19:50   北京  




本期专家


王宜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主任营养师,著名食疗营养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华老年医学首席知名中青年专家,获亚洲现代营养学特殊贡献奖

近些年,国内开始出现并流行“食育”,还有不少“食育”相关培训机构相继出现。所谓“食育”,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这个概念最早于1896年由日本养生学家石冢左玄提出,他认为“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

食育教育一直在日本进行得如火如荼,从幼儿园到大学,父母、老师、社会都非常重视。

然而提起“食”,我们不能不想起中华饮食。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如果我们一味追崇日本提出的“食育”,却对自己民族丰富的饮食文化视而不见,不能说不是一大遗憾。

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应该以亲子关系为核心,需要父母通过言传身教、生活实践,创造良好家庭氛围,培养子女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通过对实践的总结与思考,我提出基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品育”概念。

中国汉字“品”由三个“口”字组成,品育,即为三“口”之育:一口育德,即文化教育、智力开发;二口育养,即物质养育、心灵益智;三口育健,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品育,是将孩子的德、智、体、美、劳通过饮食文化建设完成的教育。

具体来说,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以浸入式学习方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风俗习惯的理解与热爱,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


两年前的一个夏天,在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的委员“三下乡”活动中,我到甘肃临夏某小学,为200多个孩子讲了一堂中医药文化课。

课上,我跟孩子们一起唱了一首童谣,叫《绿豆》——“绿豆圆圆闪青光,青青汤儿解毒强。暑热烦渴清凉送,消肿明目是良方。”

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哪句最重要?”话音刚落,没想到一个小男孩立刻站起来回答:“老师,‘青青汤儿’最重要!”

男孩的回答让我很惊讶,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爷爷曾经告诉他,绿豆有清热解毒之效,只有盖着锅盖用大火、快火煮开三两分钟,然后关火盖住锅盖降温,才能煮出绿色的绿豆汤,如果发生氧化反应,汤会变红,也失去了清热解渴功效。

男孩的爷爷是一名老中医,常常在餐桌上给他讲食药知识和奇闻趣事,男孩说:“我也想学中医,把这些知识告诉别人,像爷爷一样,当一名好医生!”

看,餐桌是孩子的“课堂”。品格、修养、家风都可以在餐桌上体现出来,每一餐都可以成为孩子德性培养的重要契机。

在中国,年长者坐上座,子孙围长辈依次落座,长者先动筷,晚辈才可进食,夹菜、盛饭、添饭都要守规矩……

饭桌上,大家通常会讨论时事要闻,交换身边的故事,分享处理矛盾的方法,家庭成员在一餐一饭间领悟义、慈、礼、恭、孝等精神观念。 


在不同季节或节日,中国人的餐桌上会出现不同的菜肴,每种食材都有独特来源、讲究或故事,大人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食物的制作与准备,理解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比如过年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面粉来自小麦,父母可以读这样的童谣给孩子:

“小麦秋种来年收,大杏金黄小麦熟。新热陈平浮麦凉,麦粉养心气力强。”

包饺子,从揉面到下锅都要亲力亲为,还要几个人衔接配合,这过程看似不如去超市买成品方便,但实际上它让一年没多少机会相见的家人坐在一起劳动、交流,使一家人更熟悉彼此,更团结和睦。

所以,应当保留传统节日中仪式性的内容,哪怕它不方便也不轻松,但这个看似复杂的过程,恰恰让孩子在“做”和“吃”中认识了传统文化的意蕴和精神。

餐桌不只意味着享受,还意味着劳动、合作,这样,食物的味道才能与亲情、文化融为一体,这便是“品育”的重要内涵之一。


来源:好妈好爸好孩子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下方二维码订阅最新杂志


编辑、排版:曹    磊
:李    津
三审赵海旭

你错过的精彩文章:

朱永新:每个孩子都自带成功密码,让他们做完整的自己

中年以后,父母不要炫耀这5样东西,否则孩子容易吃大亏

“新型不孝”正在蔓延,很多父母浑然不知,还逢人就炫耀子女有出息

14岁儿子从“严重叛逆”变成“努力少年”:我做对了3件事,方法简单有效

洛阳6岁女孩遇继母后判若两人,震惊全网!不愧是“再婚家庭天花板”啊


- END -

常春藤亲子营
国内最权威专业的亲子服务平台,针对6~15岁少年,培养心态健康、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不定期组织各类主题线下训练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