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小区门口摊位买水果,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五六岁的男孩,路过摊位前喊:“妈妈,我想吃芒果。”
妈妈一脸不耐烦地说:“现在芒果这么贵,吃它干嘛?”说着就往前走。
男孩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下来,站在那一动不动。
妈妈只能返回来瞪着男孩说:“就你嘴馋,啥贵吃啥。”
说着,走到摊位前买了几个芒果,拖走了男孩,边走还边数落男孩不懂事,乱花钱。
看到此情此景,心里很不是滋味。
男孩妈妈并不像不舍得18块钱的人,只是和大部分家庭一样,她想通过“哭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更懂事。
然而,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
父母哭穷,从表面上看,孩子变得懂事了。
殊不知,这只会压抑孩子的欲望和想法。
慢慢地,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形成了无法填补的黑洞,毁掉了他的未来。
“哭穷”声中长大的孩子
自卑深入骨子里
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她说,自己家庭条件中等,有房有车,不愁吃穿。
但在她的教育上,父母一直灌输“我们家穷,买不起好东西”的观念。
每次父母给她买东西总是会说:
“这个东西这么贵,爸妈省吃俭用还是给你买了。” “爸妈砸锅卖铁都是为了你。” “你要懂事,要省着点儿花。” ……
长期这样的教育,让她越来越不敢有愿望,因为每一次愿望的实现,内心都会有深深的负罪感。
她渐渐变得敏感、自卑,没有安全感。
即便已经参加工作,她也无法享受自己赚来的钱,觉得为快乐花的钱都是浪费,花钱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
甚至不敢社交,总感觉别人一眼就能把她身上所有的缺点都看穿。
弗洛伊德曾说:“童年的不被满足,哭穷的环境,会让人自卑,自卑的人长大后,更难自立。”
父母一味地“哭穷”,强调家庭条件不好,很容易让孩子本能地理解为:我是害父母变“穷”的罪魁祸首。
久而久之,他开始压抑自己的需求,变得乖巧顺从,但同时也对自己的存在充满质疑。
“我是累赘、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
这些想法就像病毒一样冒出来,扎根在孩子心里;从而变得自卑,影响他们一生。
知乎有一个话题:在父母哭穷中长大的孩子,后来变得怎么样了?
其中的高赞回答是:
1.自卑,总感觉自己比别人矮一截。
2.做事情畏首畏尾,心里矛盾。
3.不喜欢社交,既怕花钱又担心被对方瞧不起。
被“穷养”出来的孩子,往往自我价值感很低。
他们潜意识里有一种深深的不配得感,从骨子里不相信自己会拥有美好的事物。
心穷的父母
养不出内心富足的孩子
事实上,常听父母说家庭状况很糟糕、没钱,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给他们套上一个“心穷”的枷锁。
《奇葩说》中的辩手席瑞曾说,他从小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家里没钱,你妈养你不容易”。
有一次,他跟姥姥去超市,忍不住摸了一下橘子罐头。
姥姥犹豫后,还是买下了,但回家的路上,她说:“这个罐头的钱可以抵我们吃一顿饭了。”
听完姥姥的话,他觉得:“这是他这辈子吃得最苦的罐头。”
席瑞坦言,现在的他,如果身上没带足够的钱,心里就不安;甚至只要病得不重,他就不敢去医院。
所以,伤害孩子最深的从来不是贫穷本身;而是父母哭穷,所滋生的缺钱的窘迫感。
这种窘迫感就像父母在孩子潜意识里种下的种子,扎根繁殖,渐渐固化成他们的一部分,从而影响他们的眼界和格局。
物质的穷,影响只是一时;而心的穷,恐怕要影响一辈子。
主持人李小萌曾分享过一位妈妈的故事,感触颇深。
这位妈妈初中毕业,为了陪伴孩子,她独自在农村务农,爸爸在外打工。家里最穷的时候,只剩下30块钱。
虽然生活艰苦,但她从未在儿子面前抱怨过自己的付出,也从未要求孩子:“以后咱家出息就靠你了。”
而是经常和儿子交流,了解他的想法。
正因为妈妈无条件地关怀,儿子一直很积极乐观,没有负担地努力学习。
最终,儿子如愿考上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深圳的高校当老师。
所以,一个孩子的内心是否富足,不在于物质多少,而是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
在父母爱的包围下长大的孩子总是更幸福快乐;他的需求能够被看见,身上没有枷锁,可以尽情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有远见的父母
从小就懂得如何跟孩子“谈钱”
教育家默克尔曾说:
“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唯有让孩子对金钱有一个健康的认识,他才能在面对与钱相关的问题时,不会自乱阵脚。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从不轻易哭穷,也不回避跟孩子“谈钱”。
相反,他们认识到跟孩子做好财商教育的重要性,总能大大方方指导孩子认识钱,和钱打交道。
1.让孩子学会自主支配零花钱
博主@柠檬不萌从女儿5岁时开始给零花钱。
她会定期给10元~20元不等的数量,由女儿自己决定是把钱存起来还是买东西。
但如果想买的东西超出“存款”了,父母不会帮忙付钱。
就这样,在父母的引导下,女儿学会了看商品的价格,学会比价,精打细算。
作家罗恩·利伯曾说:“零花钱可以让孩子学习消费和储蓄,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耐心。”
为孩子准备一个储蓄罐,每周给他定量的零花钱,让他自主安排花销,如:存钱、买零食、满足愿望等。
如此反复,孩子就能学会如何合理使用和管理金钱。
2.坦诚相待,让孩子帮助记录家庭开支情况
父母“哭穷”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勤俭、节约,懂得感恩,但往往事与愿违。
《少年说》中一个男孩,从小接受“哭穷式”教育,连买支笔都得跟妈妈软磨硬泡好久。
直到上了初中,他才发现,自己家庭比较富裕,全家只有他自己过着贫穷寒酸的生活。
当男孩喊话妈妈:“以后不要骗他,零花钱可以适当多些。”
妈妈依然坚持说:“以后生活还是要节省点。”
曾经有位育儿专家说:“越是敏感的问题,越要大大方方和孩子说。”
孩子终归要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比起“哭穷”,让他了解真实的家庭情况,敢于面对生活的挑战更为重要。
父母对孩子坦诚相待,让他参与记录家里的收支情况;慢慢地,他就会知道哪些是必要的花费,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
3.让孩子体验劳动带来的意义和成就感
《正面管教》一书中写道:
“好的教育不是哭穷,也不是装穷,而是通过适当的教育,让孩子明白劳动的意义和自我成就的价值。”
去年,11岁女孩寒假摆摊卖花灯,半月收入上万元,红遍全网。
虽然女孩一天摆摊10多个小时,很累,但她很自豪。
因为,她觉得自己通过劳动赚的钱,能给父母买礼物,还能存下来,很厉害。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体验了自我实现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又知道了父母收入的来之不易。
慢慢地,他才不会大手大脚,才会懂得如何花钱,如何创造财富。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认为:
“大部分人之所以总感觉不幸福,是因为过分重视金钱。
如果孩子从小能拥有健康的金钱观,便更容易获得幸福的心态。”
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财富,不是大量的金钱,而是好的金钱教育。
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成为金钱的主人,不被金钱所奴役。
这样,他的精神世界一定会丰盈和富足,对人生充满自信和希望。
你错过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