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Person interviews
吴利民,作家。笔名沉默的糕点,大神级网络作家。200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九阳剑圣》、《史上最强赘婿》、《史上第一密探》、《我在坟场画皮十五年》、《篡清:我初恋是慈禧》等长篇小说。作品长年在多个读书网站和APP上霸榜,曾获得第五届华语原创小说最受欢迎网络原创小说男频作品奖、橙瓜年度作品百强榜、首届中国(青海)“昆仑英雄”网络文学征文大赛后羿奖等,2019-2021连续三年入选网络文学作家top100,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有声书、动漫等。
本期嘉宾 · 沉默的糕点
胡笛:糕点老师,你好!您尝试过各种题材的创作,如《史上最强赘婿》《我在镇夜司打开地域之门》《史上第一密探》《纂清:我初恋是慈禧》等等,您新上线的小说《我太想重生了》从故事类型和故事内容上跟以往作品相比会有哪些不同?
沉默的糕点:《我太想重生了》是一部都市题材小说,重生文是相对传统的题材,有一种被写烂的感觉。但越是这种题材,越是需要微创新。我尝试着将玄幻和历史小说的节奏引入这部都市重生文中,努力把氛围烘托得更饱满,努力和读者内心共鸣并产生强烈化学反应。但过火的情绪和真实的细节有些时候是矛盾的,需要掌握好平衡,所以这对比我以往的小说,有更高的写作挑战。因为重生文就是帮助读者做梦,只有足够丰富的细节才方便入梦,所以这本书我会在细节和情感上做加法,在跌宕起伏方面做减法。另外,我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会尽量修改以往大部分重生文套路中的某种弊病,要么男主光环笼罩,女性只是附庸,要么女性光彩夺目,男性过多讨好,这部作品比较注意男女角色的平衡与和谐,不会有过于强烈的反差,主角红叶红得灿烂,配角绿叶也照样生机盎然。
胡笛:重生题材其实大部分会依赖我们俗称“后见之明”的金手指,也可以成为一种信息差。《我太想重生了》里面主人公重生以后的金手指是网络信息技术,这与您的人生经历和专业背景是不是有关联?
沉默的糕点:我曾经有两大爱好。一个是做网站,一个是写小说。高中的时候,逃晚自习去网吧,也不聊天,也不玩游戏,就是通宵做网站。而写小说从初中就开始,上课的时候都沉迷在写作之中。上大学的时候,更是希望靠做网站逆天改命,从2002年开始,透支学费生活费试图去做一个九校联谊交友网,梦想太大,能力太小,结果在2004年彻底失败了。于是把自己存在箱底的那些稿子拿到网上发表,第一个月赚3850,第二个月赚8000,第三个月过万,直到学校周围很多书店,甚至学校图书室都有我的盗版书。从此便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一直到现在。可谓是上天给我关上了一扇门,我一转身回头,发现还有一扇窗。而更加没有想到的是二十年前做网站的失败,能够给这部作品增加一丝成功的可能,就仿佛二十年前的回旋镖,跨越时空在我身后轻轻推了一把,这也是另一种浪漫和惊喜。
胡笛:新书的目标读者是哪些人?以往平台关于您作品的读者大数据分析,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沉默的糕点:其实大部分时候,是读者选择我们,而非相反。但总体而言,新书目标读者是对过去有一些遗憾,不满足于当下的人,新书可以让他们在文学想象中体验重生,弥补遗憾,重新规划未来。根据后台大数据,这本书目前的读者,50%在三十岁以下,另外50%在三十岁以上,女性读者占16%左右,而且好像在上升,让我意外,惊喜,还有一点点忐忑。
胡笛:我看过您几部作品,主人公有一种一以贯之的特点,类似韦小宝式的油滑多情不正经,人物的语言风格也是比较幽默,您为何偏向于这种人物设定?新作中您会不会想要写一个不一样的男主人公形象?
沉默的糕点:大概是因为我本人比较沉默,所以向往那个做不到的自己,算是另类的自我满足。网文小说中的主角往往只有作者的部分片段基因,他是作者想要达到的一个更高纬度的人物。幽默是男生想象中最容易获得的外衣,也是人物性格中最讨喜的一件外衣,能够满足读者的情绪需要。另外,新作想要描写的是一个相对复杂,相对矛盾的主人公形象。他可能会在灰色的边缘赚钱,但是又会去拿着这笔钱去做最高尚的事情。他可能在生意场上凶狠狡诈,但是在家人面前温驯乖巧。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文艺青年,却又行杀伐果决之事。
胡笛:除了考虑作品的商业价值,您有没有考虑过作品的社会价值?
沉默的糕点:应该说,这种表达是一种自然而然地吧。随着经济浪潮的发展,婚姻关系受到的冲击,农村旧有的生态体系受到冲击。我想从农村,县城,大都市三个维度,去努力展现另类的城乡剧变,不但要描述社会的辉煌,也描述社会的灰尘。在跟随主角逆流而上的奋斗中,不但带着读者体验灯火辉煌,也去撩动底层边缘的灰暗阴霾。不但领略成功者的命运狂想曲,也去感受失落者的命运悲歌。让懈怠者产生奋起的动力,让拼命者找到自我和解的理由。在成功和失败之间,找到内心的平衡。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上海市作家协会 主办
文学行走课堂策划团队
图源 | 网络
欢迎投稿:tougaoone@126.com
合作媒体
澎湃新闻 | 夜光杯 | 文学报 | 文艺报 | 上观新闻 | 扬子江文学评论 | 扬子江网文评论 | 文汇笔会 | 文汇文艺评论 |《收获》 | 《上海文学》 | 《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