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快评 | 文脉相承,武侠妙谛——评一片苏叶《剑出衡山》

文摘   2024-09-27 17:50   上海  

作为《笑傲江湖》同人作品,这本书的切入点相当小众:主角赵荣开局在衡阳城外小渔村,被水匪帮派欺压。随身只有一个神秘玉坠,最多帮忙提纯控制内力——但主角一开始完全不会武功。后来主角想方设法学武拜师,搭上衡山剑派外围势力的路子,作为待考察弟子进了衡山剑派下属镖局当镖师,这才好过一些。随后主角在能静心提纯内功的玉坠帮助下修炼神速,又巧妙利用剧情走向,顺利获得莫大先生的青睐,成功成为衡山派莫大先生亲传弟子……
这个时候已经五十多章了。
除了开局衡山这个点比较少见以外,其他都是很标准的网文写法。评论区也是这么认为的,不少读者开始精心给主角规划路线:衡山剑法不行,上限太低,得去华山找风清扬,去活死人墓找九阴真经,独孤求败墓也不能错过……要是这些找不到,就赶快去嵩山派抱大腿……
这些想法,正如大部分金庸同人作品一样。

金庸同人作品贯穿着网络文学发展的整个历史。经典书目情节已经被写过太多太多次,阴谋论、反派洗白、争霸流、种田流、跨书比武、真实历史结合、无限流副本、模拟器等等类型写法层出不穷。慢慢的,甚至形成了一些阶段性的同人创作共识,比如主角穿越金庸某部作品后,应该先去哪里拿什么秘籍,先修炼什么再修炼什么,以后可以转修什么,最终能达到什么水平等等。

大部分情况下,无论写法再怎么变,大部分同人作品始终是“我在写金庸作品套皮网文”的心态。

自然,读者也是“我在看网文”的心态,最多是“换个新鲜地方继续讨论金庸小说”。类似的写法太多,类似的争论也太多,慢慢就让人非常审美疲劳。这些作品谈不上新瓶装旧酒,顶多是新酒糊上了一层旧封泥。而这本书,作者却试图在古典武侠作品和网文之间找到一个极佳的平衡点。看着看着,逐渐感觉这部作品与常见的同人有着极大的不同,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作者苦心孤诣之处。

套用网上的流行句式:写剑出衡山,就不能只写衡山,要写衡阳潭水边的渔舟、写衡阳市井、写千姿百态的衡山五峰、写日照天柱、写潇湘夜雨、写千古文人墨客的浸润、写琴筝笛箫的门派传统、写几十年来江湖上从未停止的暗流涌动。

写一个真实的世界。

在幻想世界里追求真实似乎是不太可能。大部分还是基于原著的推演。但这种推演在本书中细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金庸小说中,常有根据某种景象,创造出武功的例子,笑傲江湖世界尤甚,比如泰山十八盘剑法。但具体过程原著中往往一句带过。千变万幻的衡山剑法到底是怎么看着衡山创造出来的?作者通过不同的山势和季节变幻给予了非常细腻的探寻和描写,让人大呼过瘾;本书的故事发生在笑傲江湖时间线之前五年左右。

笑傲江湖开场就是福威镖局灭门,刘正风金盆洗手惨遭灭门的名场面。那么在此前,正道江湖和魔教之间是如何对峙的?左冷禅是用什么手段一步一步威逼其他四大剑派的?作者对这些都做了详尽的推演和描写,营造了一个复杂、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江湖。

当然,作为熟知剧情的穿越者,主角自然能趁着种种大势未形成之前,采用各种方法破局,不断干扰原本的悲剧剧情,尤其是发生在衡山派的惨剧。在这个过程中,原著中的人物并不是机械呆板的无能狂怒。尽管多了主角这个变量,但左冷禅等人依然能通过种种蛛丝马迹判断主角产生的威胁,见招拆招,想方设法继续坚定推动着五岳并派,一代枭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里要说到本书一大特点,结构精巧

主角能一步步进入衡山派,是因为衡山派在衡阳城有着镖局、武馆等种种外围势力;原著中嵩山派能在刘正风金盆洗手之日精准奔袭、灭其满门,必然对衡山派及外围势力进行了长期布局、监视、收买,所以主角面对看似孤立的危机,能大胆假设,揭破了嵩山派剪除衡山附属势力的阴谋,这才有机会脱颖而出,被莫大先生看重;衡山派中声望最大,与外界联系最多的是刘正风,所以能让主角间接搭上关系的外围势力,必然与刘正风及弟子有关系,而一开始主角也以为自己将要拜刘正风为师。

但熟悉原著的读者们都知道,此时刘正风早有退出江湖的念头,虽然知道主角是人才,但并不热衷收徒。给予了主角一定重视,但一拖再拖,于是主角揭破嵩山派阴谋后,直接被莫大先生抢先收为弟子,这样主角才有机会学到所有绝学;但反过来,刘正风依然对主角有一定的知遇之恩,两人关系也有这种差点拜师的基础,这又为主角将来弥合衡山派各势力奠定了基础。这一切都是基于原著的推理。情理之中,又有戏剧般的意外。作者的设计之深,可见一斑。

当主角最后终于成长为湘潇剑神,威震天下之后,刘正风才正式金盆洗手,退出江湖。这次主角亲自守在仪式上,论剑天下,无人不服。

原著中衡山惨烈的起始,却成为这本作品的落幕之时,原著起点变成终点,完成了对原著结构的彻底解离。

在现在的新时间线上,又形成了全新的世界和起点,细细品之,回味无穷。而临近结尾的部分,抢到一堆葵花宝典残片的青城派,被同样追寻葵花宝典的嵩山派彻底灭门。原著中的加害者这次变成了受害者,颇有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之意。

说了这么多,但为什么是衡山呢?

有人说,同人作品的出现,往往由于意难平。

原著《笑傲江湖》既是书名,又是贯穿全书始终的琴箫合奏曲,象征着高于江湖规则,不论身份、以心交心的自由。这是上一个时代的绝响,下一个残酷时代的开端。虽然名为笑傲江湖,但真的能做到吗?

做不到。

刘正风和曲洋死前将自创的笑傲江湖与广陵散相比,就是在以宁死不屈于时代的嵇康自居。接下来的江湖,也恰如黑暗的魏晋时代。至于继承者令狐冲和任盈盈,他们如同以后的晋代士人一般,隐居避世,以期远离纷争。

这首《笑傲江湖》也不是什么欢乐的曲调,竟然让“令狐冲心中莫名其妙的感到一阵酸楚,侧头看仪琳时,只见她泪水正涔涔而下(原著第七章 授谱)”。

由于主角的作用,这次悲剧并未发生。作者同样选定了一首曲子作为全书的主题曲。想必很多读者都能想到,那就是《沧海一声笑》。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算是同人作品。相比于原著的凄凄惨惨,这首曲子更加昂扬,壮怀激烈。

那么,作者会让这首主题曲怎么出场呢?

这就要提到本书另一大的特色:古典武侠气质的重现。

《笑傲江湖》毕竟是上世纪60年代的作品。半文半白的语言风格、我们现在看来有些传统的人物动机和价值取向、大量的诗词应用,共同构成了一种古典武侠小说特有的气质。即使现在人复刻出这种语言叙事风格,也不能完全符合现在人的阅读习惯。但也有人一直在努力,想方设法贴近原著的气质。

对于这种做法,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如何在网文中重现这种古典的气质氛围,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示范。

这本书平均每章都会引用两种以上诗词、典故、古语。评论区经常出现作者“掉书袋”的批评。但是细看之下,作者从不平白无故堆砌这些,比如和水匪的对话和与莫大先生的对话描写截然不同。

作者每用必精准到位,写景写人,意味深长

有趣的是,这位作者是写LOL电竞文起家的,以前几百万字的作品与“掉书袋”这种酸腐气岂止是毫无关系,简直是毫无关系。但既然写古典武侠故事的同人文,作者立刻摇身一变,极擅使用诗词,从不滥用、乱用。这种写什么像什么的能力背后,自然是作者付出的极大努力。

作者引用的大量诗词,往往并不是人们所熟知的。与李杜苏辛等人们熟悉的大家及常见的作品更是绝缘这样才能刻意淡化人们对经典诗词的熟悉感,保证其更好的融入文中,加强衬托古典的氛围气质,绝不喧宾夺主。

这种克制与耗费的心思,非常值得尊重。

唯一例外的大概是柳宗元。虽然作者有意淡化诗词的作用,但是对于真实的古人来讲,又怎么少得了追捧某位诗词大家呢?衡阳人被作者设定成喜欢柳宗元。历史上,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从衡山路过多次,留下不少关于衡山五峰的诗文碑文,至今仍是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衡山派追捧柳宗元这种设定合情合理。当然,作者不是直接加进生硬的背景介绍中,而是轻巧一点:不学无术的三师叔金眼雕鲁连荣偏爱攀风附雅,家里就挂着柳宗元的诗词。虽然这位师叔不解其意,但足见衡山派上层对其追捧。

同时作者仍然在尽力消除这种影响,绝不直接点出柳宗元的名字,只以“河东先生”代之。这种追捧,也非常符合衡山高层对“雅”的艺术追求。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种背景下,衡山弟子熟悉诗词、载弹载咏也是非常正常的,作者笔下的衡山派也因此在评论区常被读者戏称为“衡山艺术学院”。

说回《沧海一声笑》这首曲子。

但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而是选择了一个巧妙的时间点:大约在全书一半的位置,主角赵荣已经弥合了衡山派之间的矛盾,完成整合周边势力,培养下一代门人,被定为下一代掌门人,整个衡山派团结一致,欣欣向“荣”。此时主角来到刘正风家中赴宴。欢宴中,刘正风及门人从热热闹闹的江湖人状态进入艺术家状态,纷纷开始演奏,有击筑和歌,有秋江夜泊,有汉宫秋月……一时间,大雅至极(作者这里荡开一笔,对他们乐声的评价援引《文心雕龙·声律》中的评价,同样雅致)。接下来,主角一曲古筝《沧海一声笑》,一扫恩怨纠缠靡靡之意。这时作者开始用衡山弟子的感慨侧面表现主角的演奏。

作者会让他们夸“真好听”、“师兄大才”吗?当然不会。

“第一个弟子在低吟:‘(这)是高歌自足快,商颂有遗音……’”这句出自柳宗元诗,前面有一句“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酙”。身处酒宴之境,足以让衡山弟子想起熟悉的柳诗,而《沧海一声笑》曲中的快意,也与诗句相应。这里尚且算是与上一场演奏相接。

紧接着,第二个弟子评价:“琴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是曹子建!”此诗正是曹植《箜篌引》。从时间上也说明了主角前奏已结束,进入我们熟悉的“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部分。能让听者心中所想的评价从七言诗一下子变成五言古诗,这恰是《沧海一声笑》音律的最大特点:抛弃复杂的变化,只用宫商角徵羽编曲,开头两句五音齐聚,返璞归真,又简而有力,豪迈昂扬,正合汉魏风骨。

作者抓住了乐曲和汉魏五言中的古朴相通之处,一箜篌一古筝,一诗一曲,跨越了两千年的时空,交相辉映。

但这里并没有结束!第三个弟子喃喃评价:“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这同样是五言古诗,出自《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与曹子建的诗意一脉相通,承袭古意,表示此时已让更多人有了这种气质上的共鸣。若是此处再出现柳宗元、白居易、李贺诗,或宋词,乃至元曲清戏文,气韵将完全不合,并不符合《沧海一声笑》的气质,也不符合听众的感受。就这样,随着三位听众评价逐渐深入,第四名弟子拔剑大喊:“舞剑!我想舞剑!”一下子把宴会从大雅拉回江湖侠气刀光剑影,形成一次完整的“沉浸——脱离”的心路过程,场面又由“静”转“动”,重新回归武侠的主题。

另外,为何中间作者选曹子建而不选曹孟德、曹子桓的宴会诗?大概由于相比来说曹子建更具年少侠气的风姿,一提便让人想起《白马篇》,一句“是曹子建!”,大约也是对主角形象的暗示,这种暗示承接《今日良宴会》诗中后文,英姿勃勃的主角以未来掌门的身份规劝弟子们奋进拼搏:“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意喻着未来衡山剑派战略目标的彻底转向,而弟子闻之拔剑起舞,正是最好的回应。

刘正风与曲洋以乐交心,合编《笑傲江湖》,希望隐退。

而现在,主角一首《沧海一声笑》,又何尝不是与刘正风及宴会众人以乐交心?这极其符合《笑傲江湖》原著中的精神。而刘正风在听完乐曲之后:“刘三爷忽然仰头大笑,直接拔剑将回风落雁剑使了个透。”至此,刘正风所受的震动,心态的转变,已尽在作者不言中。

这是我见过把这首现代的曲子用在武侠中用得最精彩的一次。

这种微妙复杂的情绪表达,诗乐言志,讲求气韵与共鸣,不就是典型的古典武侠小说,甚至是古典文学作品的写法吗?而今,我们在一部网文作品里看到了。真是让人如饮醇酒,酣畅淋漓。让人不禁想起最近喜人奇妙夜栏目中的小品《一心一意》,值得一起高呼“文脉相承!文脉相承!”

说完了“文”的部分,自然也要有“武”的部分。

在战斗剧情上,作者融合金古于一体,设计了种类繁多的战斗。主角在战斗中的成长路线也是极妙。主角第一门学到的内功来源于曲非烟偷偷给他的“寒霜劲”,但在金手指神秘玉坠的提纯下,变成了类似寒冰真气的效果。一开始我总有些迷惑,为何给主角安排这样一种武学?看到葵花宝典出世才明白过来,从一开始,就希望让主角用寒意压制毒火,走出武学新路。

作者对“武学”的探讨非常深入,几乎在传统武侠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武学体系。比如让人耳目一新的用十二时辰子午流注来解释打穴原理时。在后文中,作者又详细研究了每种武学源于对哪些穴窍的刺激,真气如何进行流转,让主角到处搜集功法,取长补短,创造诸多适宜衡山派发展的武学。

但作者并不拘泥于原著,也不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主角身上。这种研究武学的过程,恰于左冷禅成一体两面。最后主角研究葵花宝典之后,将自己的感悟也记载在其上,在原宝典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形成了对葵花宝典“阴”“阳”两种风格的阐述。

更重要的是,在争夺葵花宝典的过程中,各路门派大显身手,根据不同的残卷,他们也在拼命研究该如何学葵花宝典。有人选择一切了事,最后变得人不人鬼不鬼;桃谷六仙选择心意相通,一人真气六人共担,共同压制毒火般的真气,可谓“葵花剑阵”,左冷禅则是依靠强大的武学修为和意志力,硬生生用分流操纵的方法,解决葵花宝典修炼问题。也有一大批江湖人,对此不屑一顾,只求和主角论剑,能补全自家门派经典便已心满意足。

这其中格外有种豪气,书中的江湖已经不再是原著中蝇营狗苟万马齐喑的黑暗江湖,而是变得百花齐放千姿百态。这才让人觉得生机勃勃,回味无穷。

这种创造也体现在平时的行文中,作者当然并不只会文绉绉的引用诗词。书中有颇多轻松愉快的笑料与写法,节奏也是大家熟知的网文节奏。需要特别提出,作者融梗造梗能力一流。

近有被主角打造成“衡山之根”,包起一边眼睛的鲁连荣,远有到处寻找东方不败口中“人生妙谛”到底是什么的左冷禅;主角每击杀击败重要敌人,作者在后面的章节中就会经常写到“某某某死去的第××天”,被读者戏称为“第×纪元”。若是有较重要反派被打死后作者没有这样写,评论区就会有人起哄:“难道我某某某就不配单开纪元吗?”;在主角的带领下,衡山派文艺青年们变成了开宝箱小能手,经验丰富,每战都你争我抢将敌人搜刮干净,在敌人身上摸出大量的秘籍,充实了衡山派的武学体系;种种迪化、脑补元素更是一个不少。即使除去精彩的古典风味,这也是一本足够优秀的笑傲江湖同人

由于作者身体等原因,这本书目前即将完结,虽然有百万字,但仍给人短小精悍之感。

经典的故事永远在流传,一遍一遍的翻拍影视剧、出主题游戏、同人作品。虽然过去近半个世纪,但时至今日,只要一提起这些故事,总能引起人们热烈的讨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祝愿这些精彩的故事,曾经读武侠的岁月,能继续在网文中流传。


来源:扬子江网文评论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海市作家协会 主办

文学行走课堂策划团队

图源 | 网络

欢迎投稿:tougaoone@126.com

合作媒体

澎湃新闻 | 夜光杯 | 文学报 | 文艺报 | 上观新闻 | 扬子江文学评论 | 扬子江网文评论 | 文汇笔会 | 文汇文艺评论 |《收获》 |  《上海文学》 | 《萌芽》

文学行走课堂
文学需要我们,我们需要文学,与文学同行,一起看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