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作家
Today's writer
让读者看见光、相信光、成为光
最近参加了上海作协举办的网络文学高研班,同班50名同学一起度过了非常难忘的四天,收获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深厚的友谊。盘点所学课程,个人最有共鸣的应是阮德胜老师讲的《“日常生活”距离“文学生活”到底有多远》一课。
阮老师认为,小说是病态社会里,人的本性在最复杂、最顽强、最彻底抗争中的健康呈现;文学创作的想象,必须高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想象。
对此,我深表认同。
看过一位名家的采访视频,自曝创作的一部小说曾因“结局过于阴暗”而被退稿,在与编辑改稿沟通中主动表示“只要能发表,我不但结局能改,还能一路光明从头到脚”。不同于写日记,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是要给其他人看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创作绝不单单是作家一个人的事。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再光明的社会中也存在有阴暗的角落,而我们的笔尖是有力量的,我们需要为那些在黑暗里行走和挣扎的人,提供希望的光点,让他们看到可以活下去、走下去的力量。所以,我们可以反映“黑暗”,但决不能一暗到底毫无生机。
在我的《重生国民女神》一书中也有“健康呈现”,女主前世是黄毛浓妆的小太妹,重生后,立志带领全班考北大,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她们成立了学习小组,每天打卡学习,还分享各科学习心得。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的读者在看书的过程中,也自发在读者群成立了学习小组,比拼月考、期末考的成绩排名,还把书中女主用到的学习小窍门,都用到了各科目的学习上,掀起了一股子“学习竞赛”热潮;当时,我真的吓了一跳:幸好我还算是个学霸,不然我的这些学习小技巧,岂非要误人子弟?可以说,正是因为我把自己初中、高中时的“真实生活”投射在书中,才有了读者们“学习竞赛”的成功。
不仅如此,我曾经有个读者,初中时一心只想辍学,因为不想吃学习的苦,后来在女主的感染下、在“学习竞赛”打卡的比赛中偶然得了奖励,然后就坚持好好念书,不但念完了高中,还考了不错的大学,可以说,书中“明媚而上进”的女主,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轨道。这也说明,我们作为网络文学作家,可以反映生活、书写黑暗,但一定要让读者看见光、相信光、成为光,这样的作品,也许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现实生活”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文学创作,不能只局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否则就变成了纪录片和报告文学,而非“小说”。
小说是人性的展示,它不能脱离真实生活,否则就变成了空中楼阁,但必须提炼生活,并进行再次创新和创作,唯有如此,才能写出既让大众喜闻乐见又有深度思考的好作品。我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中,的确就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入这样的瓶颈之中。我创作《琼音缭绕》一书,是为了圆自己小时候的梦——小时候我在戏团,深受乐队爷爷们的喜欢,说我有着“祖师爷赏饭吃的嗓音”,但是我妈妈说,孩子你长这样注定成不了旦角,还是回家好好念书吧!于是我就回去好好读书了,为了“圆”我从小的演员梦,也为了致敬我最爱的女演员陈素珍老师,所以有了这本书。我想要去展示琼剧这一文化瑰宝传承的真实景象、记录琼剧演员的真实生活,体现琼剧演员在传承非遗的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但是按照实际的真实写出来之后,自己读来都索然无味,不具备“故事性”!在此期间,我开篇的十几万字反复写了删、删了写,直到中国作协组织的长沙改稿班上,欧阳友权教授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你的书中,有着对琼剧深深的热爱,这份热爱浓烈得扑面而来,你只要让你的角色继续保持这个热爱,传承的手段方法和故事情节,都没有这种深厚的热爱重要!”之后,我删除了十几万字前稿,一气呵成,只花了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全书的重新创作,呈现了张家三代人为传承非遗,从“琼剧下乡”到“以农养戏”,再到“创新传播”,让琼剧这一古老的瑰宝,在新时代焕发了勃勃生机。
因为对琼剧的“真实热爱”让我能奋笔疾书,但也因为故事的融合,让全书对本地景点各种“传说”的戏歌传唱成了一个亮点。可见,真实的生活和情感是创作的土壤,但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同样重要,因为“虚构是文学创作的要素之一”。
最后,关于“日常生活”对“文学创作”的反哺,最重要的一点,是“人物原型”的提炼。比如《琼音缭绕》一书的第二代传人黄四梅,我心中的原型人物,就是海南琼剧首位梅花奖得主、非遗传承人陈素珍老师,而《重生国民女神》一书的原型,则是我初中时,每天放学都能看见的“九龙十一妹”,她们身上总有红药水涂抹的伤口、会抽烟、会逃课、会打架、会蹦迪,明明她们聪明又漂亮,却把聪明都用在给教导主任编造翘课的理由上,当时我就想,当她们成年后,是否会后悔年少无知时的这些行为?如果有机会重新来过,她们是否会选择好好念书?
“人物是文学的灵魂,人物依靠人性来建立”,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多样化的“人物”正是我们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正如阮老师提出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至少要有两个从未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角色”。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和创新。浩瀚的书海,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营养,同时引发我们的不断思考,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去创新,唯有如此,才能让文学的魅力持续流传。复盘既往的作品,我也发现,但凡是有成绩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人物的设定比较有新意,比如2018年我的连载作品《重生国民女神》中,不但有“叛逆少女”重生改邪归正的创新,还为男主设定了“精分”的背景:既是狠厉冷血的家族继承者,也是儒雅斯文的温柔学长,女主在不同空间和“不同”的男主相识相知,形成了两个平行行进的视角,让读者一直思考,到底何时,男主会“掉马”,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跟读评论,让我写作的过程都很有满足感,同时也使我顺利加入了中国作协。
“日常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和根基,学会观察和提炼,可以让我们在人物塑造、情节展开和主题升华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根基,更接地气。与此同时,贯穿文学创作始终的是,要让读者看见光、相信光、成为光。
上海市作家协会 主办
文学行走课堂策划团队
图源 | 网络
欢迎投稿:tougaoone@126.com
合作媒体
澎湃新闻 | 夜光杯 | 文学报 | 文艺报 | 上官新闻 | 扬子江文学评论 | 扬子江网文评论 | 文汇笔会 | 文汇文艺评论 |《收获》 | 《上海文学》 | 《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