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马文运 上海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何弘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
李玮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执行副主任
汤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网络文学研究室副主任
主持人:
邢晓芳 文汇报文化部主任、高级记者
新时代新征程上,文学何为?受到新兴技术深刻影响的传媒环境中,文学新力量如何让人民参与、为人民发声?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包括来自全国37名网络文学作家在内的数百名青年文学工作者共聚一堂。其中,今年陆续于《文汇报》“对话网络文学新生代”栏目亮相的飘荡墨尔本、银月光华、三九音域、天瑞说符、匪迦等创作者纷纷发言。
网络文学,青春正好。但,我们离经典还有多远?青创会上很多人在问。本期“圆桌谈”特邀京沪相关业界负责人、学者、评论家,结合近年来上海网络文学作家的成就和特点,就进一步推动网络文学回应时代课题、与人民共情共鸣,深入探讨,共话未来。
✦
✦
01
现实题材与时代表达
✦
主持人:据《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现实题材创作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本年度新增现实题材作品约20万部,总量超过160万部。银月光华在青创会的发言中提出,现实题材正在脱离简单的“真实感”或者“正能量”等标签,越来越多的现实题材写作做到了真正沉入到各行各业以及生活当中。是什么助推形成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良性内容生态?网络文学关注现实题材、不断开拓“现实+”的优势在哪里?
马文运:现实题材量与质的双增长态势,是时代的呼唤和现实生活的感召,是网络文学行业成长的需要,是政策引导和各方合力的成果。当前,“现实+”题材成为网络写手竞相进入的场域。网络写手以独特的想象力拓宽现实题材领域,以丰富的文化形态刻画出大众的日常生活图景,体现出对大众深层次精神需求的关注和对时代表征的洞察。类型融合可以无限扩展表现手法和内容,更加细腻地表现现实生活和情感需求,提升故事的吸引力和新颖性,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表现力。
近年来,网络文学从最初的玄幻、穿越、校园等基本题材类型发展出了科幻、医疗、电竞、职场、传统文化等几乎涵盖社会生活领域的20余个大类200余种小类,丰富多样的题材类型映射的正是丰富多彩的时代生活。网络文学基于互联网形成的独特审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催生的文学新形态;以“类型融合”和“反套路”“去类型化”的新叙事手段,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表达,开创互联网时代文学的新形态。
何弘: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形成良性内容生态,是多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有关方面的大力扶持引导对现实题材创作繁荣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其次,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对现实题材创作繁荣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再次,时代变革和火热生活对现实题材创作繁荣发挥了支撑性作用。最后,人民群众的文化新期待对现实题材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牵引性作用。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理解这个急剧变化时代的愿望更加强烈,对网络文学也有了更多新期待。
汤俏:网络文学开拓现实题材+既是时代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作家们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增强介入现实、回应现实能力的结果。目前幻想题材依然是网络文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现实题材因其切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往往可以视为时代和社会情绪的晴雨表,容易唤起读者的认同感和代入感。同时,即使是超验的科幻、玄幻等题材中也可以投射现实观照和情怀,脚踏实地的同时也能仰望星空。
02
人民写,写人民
✦
主持人:“新时代青年作家们要有洞察时代精神的锐气,这是文学感悟之法;要有连接人民生活的地气,这是文艺创作之术;要有坚持守正创新的志气,这是创作之道。”马伯庸作为青年作家代表发言时,强调了洞察时代精神、连接人民生活与守正创新的重要性。本报专访的几位网文作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面对生活、面对时代“心潮澎湃地书写”,可否认为这是一种“人民性”的创作方式?
何弘:网络文学是最具人民性的文学样式。从诞生之日起,网络文学就坚持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的喜爱牵引创作。网络文学的作者来自各行各业,表现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学的发展极大拓宽了文学创作者及其创作素材的来源,使文学创作不再只是少数高高在上作家的专业行为,真正成为一种人民性的大众活动,源于人民,表现人民,服务人民,得以更彻底地实现。
马文运:我们说网络文学具有人民性特质,是以“人民写,写人民”的自主方式丰富和延伸着文学的既有特性。网络文学是当代最广泛的全民文化实践之一,网络文学现实题材汇聚了一支前所未有的全民创作队伍。很多网络作家都拥有各领域专家和自由码字人的双重身份,让创作有了社会背景和行业特色;从描写对象来说,小说中的角色也更为丰富,据统计,网文的角色职业超过了188种,扶贫、支教、无人机、足球、相声等以往在文学中很少见的题材以及乡村教师、基层警察、工程师、农牧民、陪诊师、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都出现在文本中。他们记录着当下时代和社会的脉动,也更加全面立体地展现了人民的精神风貌,为网络文学内容开拓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汤俏:网络文学作为当下最活跃、受众最多、覆盖面最广的文学样式,是当代中国最广泛的彰显中华文化原创力的生动实践。网络作家们以妙笔书写自己和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命体验,不仅书写经典现实题材,还能及时地反映这个时代最前沿的热点现象,比如疯丢子等一批年轻的网络作家,敏锐地在作品中关注到网络直播、共享办公室、三孩生育、新青农、银发经济等新兴前沿的社会现象。可以说,网络文学是对当下时代生活的忠实记录和社会情绪的晴雨表,更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生动文化名片。
03
主流化、精品化
✦
主持人:传统出版行业与网文之间的互动越来越紧密。以《一路奔北》为例,作品在选题策划、创作组织、出版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创新融合,阅文创世中文网首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主流文学期刊《中国作家》连载刊发,创造了网站首发、传统出版发行单行本、主流文学期刊连载的全新立体模式。这种新模式对网络文学创作实现主流化、精品化有着什么样的重大意义?
何弘:网络文学作品在网站发表之外,出版实体书,在传统期刊发表,说明了传统文学界对网络文学日渐认可。网络文学从简单注重快、长、爽,到不断从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提高艺术表现力,使读者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即使以传统出版、发表的标准衡量,也具备相应的资格,说明网络文学在主流化、精品化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步。
马文运:文学期刊和专业出版社在作品选取上,比网站更为严格,关注作品是否在文学技巧上有所探索。对于网络文学作家来说,专业的出版是对作品的淘洗与提升。这种全新模式展现了网络文学主流化发展趋势和实践效果。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的关注、认可和接受,印证了中国网络文学提质升级。
李玮:网络文学和传统出版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我认为这是互联网时代业态融合的必然趋势。传统出版力量的参与,一方面可以拓展网络文学的受众,助推网络文学的传播,另一方面在对话和融合之中,可以促成网络文学发展新貌。
汤俏:这种传统和网络出版的联动和融合,正体现了文学在不同业态之间的流动与凝结,是网络文学主流化、精品化的路径探索,既可以看作是文学电子化向传统出版的回归,也是传统出版开拓数字化新领域,最终在经典化努力这一点上殊途同归。
04
让硬核真正硬起来
✦
主持人:根据今年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全年新增科幻题材作品约25万部,同比增长15%,现存科幻题材作品近200万部。近些年科技强国政策下,相关产业不断创新,也涌现出不少关注航天、气象行业的网络文学作品。如天瑞说符所认为的“科幻文学的独特能力,是以通俗易懂的普及化方式,塑造大众群体对技术或者未来的整体认知”。如何理解大量专业写作者的涌现?如何写出科幻世界的中国情怀?
何弘: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科幻文学广受关注的基础。中国航天科技、气象科学等领域的发展进步有目共睹,自然会引起创作者表现的兴趣。这样的书写,使幻想有了现实的关切,这样的科幻作品有着更为坚实的科学支撑和现实基础,不再只是不切实际、逻辑不自洽的荒诞臆想,是科幻网文精品化的表现。
马文运:网络+科幻具有独特的共生性和融合度,为网络文学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带动了网络文学作者的专业化和创作的精品化。据调查,超过九成的作家是兼职写作,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知识的作家加入,使网络科幻文学书写科技时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科幻文学最重要的是能否用科学的思维规训想象力,需要多了解当下的最新科学发展和未来之可能,让硬核真正硬起来。天瑞说符在创作《死在火星上》前,阅读了大量工程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小说里虚构的机械臂、空间站等元素,在现实中均有原型。九月酱创作科幻小说《大国科技》,也查阅了大量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资料。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既具有科学理性的硬度,也具有人文理想的温度,不断扩展科幻网文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李玮:近年来,网络科幻更多表现为科幻设定与诸多网络文学类型相融合,生成让人耳目一新的精品佳作。比如将时间循环与现实题材相结合的《开端》(祈祷君),将科幻和少年幻想相结合的《寄生之子》(群星观测),将心理科幻和玄幻相结合的《从红月开始》(黑山老鬼),将科幻和废土流相结合的《长夜余火》(爱潜水的乌贼),或是《故障乌托邦》(狐尾的笔)等等。科幻设定、赛博朋克、后人类等已经成为网络文学的热门题材。可以看到,网络文学对当下技术的进步十分敏感,并同步推进相关思考和想象。网络文学在这一方面具有先锋性,是向着更加精品化迈进的重要标识。诸多科幻网文表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匪迦、泥盆纪的鱼本身就是航空领域和气象领域的专家,而人间需要情绪稳定在创作作品时,深入科研现场采风调研,诸多网络科幻作家在创作前会大量查阅专业文献,这让网络科幻的创作充满了行业细节,经得起专业推敲。同时,硬核科幻和好故事相结合是网络科幻的重要特征。网络科幻作品注重故事性、人物塑造和情感渲染,吸收网络文学创作的诸多成功元素。专业化的写作、科普的态度以及出色的讲故事能力,将成就让世界惊艳的作品。
汤俏:刘慈欣曾经在谈到科幻文学的时候说,“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不及撑开伞时就扑面而来”,而科幻小说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变成平淡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名科幻作家,我想我们的责任就是在事情变得平淡之前把它们写出来”。科幻作家就像是未来的撑伞人。他们创作的灵感其实是立足于当前科技发展的依据,是我国突飞猛进的科技实力在文学上的反映,科幻作家只是借自己的笔将其在文字中提前实现,而现实随后就到。网络科幻文学中对航空航天气象等高精尖行业的描述,也恰恰证明了我们今天的科幻网文有意识地兼顾专业性和趣味性,精品化程度逐步提高,和传统科幻文学的距离也在逐步拉近,以讲述科幻视角下的中国故事传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原则和理念。
05
上海故事与上海书写
✦
主持人:王安忆、金宇澄、孙甘露等上海本土作家是城市书写的典范,笔触深深抵达上海的宏大叙事以及细密质感。而如今更多网文作家加入到上海书写的队伍中,和晓写《上海凡人传》,大姑娘写《沪上烟火》,皆是通过上海城市中小户人家写上海的变迁史、奋斗史。还有更多作品中出现“上海元素”,例如银月光华对上海临港无人公交和无人货运的敏锐观察等。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上海书写为网文提供了何种契机?
马文运:上海是开放的国际大都市,融汇了古今中西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热土。当代上海蓬勃发展的社会生活和独特地域风情的都市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故事素材,深深吸引了网络作家们的注意,成为他们设置故事的场景。上海故事和上海书写也为网络文学开辟了广阔的创作空间,特别是为现实题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不仅有本土作家,也有新上海人和外地作家,如匪迦的《关键路径》、何常在的《三万里河东入海》《奔涌》、大地风车的《上海繁华》《浦江东》、银月光华的《一路奔北》、骁骑校的《长乐里:盛世如我愿》等,在涌现的诸多优秀作者中,有很多笔下故事的亲历者,用自己的专业书写为大众贡献了一大批观照现实、聚焦时代、记录家国变迁、描写发生在上海的故事。
何弘:从世界范围内看,以异文化视角观察一种文化,更有助于对这种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文学作品的诞生。老上海人、新上海人,甚至外乡人,共同书写上海,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有助于把一个立体、真实、生动的上海展现给世人。
李玮:虽然诸多网络文学采用“架空世界”的设定,但地方性元素仍然是诸多网络文学作品的选择。上海,一直是为文学家所喜爱的城市。围绕上海的名篇佳作,已经和这座城市融为一体,成为不仅是上海人,也是整个中国的重要文化空间和艺术符码。
06
新文体与新追求
✦
主持人:出生于2002年的网络文学作家郑义存,是此次青创会上最年轻的参会代表。他说,网络文学每日更新的压力和读者的即时反馈,对创作者来说既是激励也是考验。网络性是网络文学的根本属性,由此带来新媒体时代一系列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方式的显著变化,形成新的文学形态和表达方式。网文作家不断求新,如新的元素组合,《大奉打更人》突破仙侠小说中的打怪升级的设定,通过仙侠+探案的方式产生新意;再如新的叙事方式,《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以游戏体系叙写人的精神现实,《十日终焉》以新的叙事样态提供了汉语文学在整个世界叙事的传统空间里的新的可能性。这些文体创新和破圈,为网文界、当今文坛分别带来何种影响?
何弘:中国网络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在创造新的叙事范式,开创新的文学形态,这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新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网络文学的创新创造,不仅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为世界文学发展提供了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人类文化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玮:这些作品是在整个网络文学类型创作经验基础上的融合和创新。近年来,网络文学突破了单一类型的限制,呈现类型融合、反套路和去类型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创新让网络文学进一步“破圈”,让网络文学生态更加多元化、可持续化地发展。网络文学及其IP转化也在影响整个文坛的生态,网络文学的创新式发展也将为诸多文艺作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07
爽感、超级IP潜能和希望
✦
主持人:网文集结了最鲜活的创作欲望与听故事的需求。有人认为,网文的“爽感”其实是作者与读者双方的情感表达。早期网络文学的“爽感”“网感”是否还在当下的网文作品中存在?
何弘:“爽感”是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吸引广大读者的重要手段。中国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大众文学一直有这样的传统,比如追求“大团圆结局”就是其表现特征之一。但过分追求“爽感”,特别是制造超出逻辑、伦理、法律限度的“爽点”,应引起我们高度警惕,这会使网络文学走向荒腔走板的境地,与网络文学主流化、精品化进程背道而驰。追求“爽感”不是问题,但网络文学应该有更丰富的美学追求和表现风格。
李玮:当下诸多网文仍非常重视“爽感”“网感”,在叙事节奏、人物设定、对话和叙事语言等方面都会追求“爽感”和“网感”。即使是诸多创新性作品,或是现实题材作品,也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爽感”和“网感”的特征。“爽感”“网感”是互联网时代新的情感特征和表达方式。不能简单地用纸媒时代的深度人性论,或是以深度隐喻为特征的表达标准去要求互联网时代的情感模式和表达方式。当然,任何一种情感模式,都不能用非黑即白来概括,网络文学的“爽感”的实现方式和表达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主持人:同一作家的不同网文作品间有很强的连续性,如银月光华说“一本书的完结可能是另一本书的开始”。网文本身的流畅性,是改编为影剧、短剧、游戏等形式作品的天然优势,网文爆款之作大多具有作为超级IP的潜能。这些当红的网络青年作家或者说网络文学新人,未来发展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或者说希望他们在哪些方面更进一步?
李玮:网络文学原创内容当下正成为整个文化产业的内容源头。60%以上的影视剧和动漫都来自网络文学改编。在各个垂直类型领域,影视剧和网络文学的跨媒介互动都十分密切。网络文学的内容成为影视构架的主要来源,网络文学的叙事支撑着既有类型化影视作品的产出。而网络文学改编促成这几年微短剧的勃兴,网络文学平台的介入是微短剧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微短剧内容的升级迭代沿着网络文学内容的升级迭代的步骤和方向发展,网络文学的内容生成不仅是微短剧兴起的源头,而且是微短剧的内生动力。
汤俏:不同网文作品之间存在连续性,也是近来网络作家的创作风向之一,很多作家会为自己的作品创作续集或者彼此关联,前后作品中的人物设定和故事设定都是有联系的,就像一个首尾相连的连续剧。这样的创作确实是为作品的影视改编或者影游联动等IP改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更有可能获得超级IP的潜能。
李玮:95后、00后正在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近年一批爆款作品的作者都非常年轻。创作精力旺盛,创新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而且,在拓展网络文学题材,敏锐捕捉情感变化方面,这些年轻作者也非常有优势。不过,也有一些新人热衷赚快钱,有投机心理,模仿跟风,其实不利于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期待年轻一代的作家以更开放、多元的姿态迎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表现新时代、新世代,书写新经验和新事物,创造新类型和新的“想象的共同体”。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海市作家协会 主办
文学行走课堂策划团队
图源 | 网络
欢迎投稿:tougaoone@126.com
合作媒体
澎湃新闻 | 夜光杯 | 文学报 | 文艺报 | 上观新闻 | 扬子江文学评论 | 扬子江网文评论 | 文汇笔会 | 文汇文艺评论 |《收获》 | 《上海文学》 | 《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