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什么样子?在作家陈丹燕心中,爱是丰富复杂的,也是纯粹简单的,爱是给予是付出,爱的前提是谦卑,爱是能力,需要学习……这一切爱的教育,来自她的姑姑阿玉——没有上学读书、嫁人生子,却照顾一家三代人、给予他们爱的能力的家庭妇女。阿玉告诉他们什么是爱,他们才有爱给到别人。多年来,陈丹燕写作、旅行、拍电影、做义工,忙碌而充实。9月,她将参加新民晚报的两场公益活动:夜光杯市民读书会文学周和夜光杯校园行。她得到过满满的爱,她愿意付出爱。“有一个这样的人,大部分家庭会忽略他/她。我的姑姑阿玉是全职家庭妇女,不怎么识字,这样的人的付出容易被忽视。”陈丹燕非虚构作品《阿玉》前不久出版,引得读者共鸣,想起自己的长辈。阿玉1914年出生在广西平乐;十八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为避债离家,她从此靠自己的一双手和一根钩针谋生,将大弟弟莲生(陈丹燕父亲)和小弟弟健生抚养长大。1956年,阿玉和莲生重逢,从此住进莲生家里,先后照料两代人一共五个孩子长大,其中就有陈丹燕和她的女儿陈太阳。阿玉从来没想过休假,逢节日更忙。在陈丹燕来看,正是因为阿玉一日日的照顾,才让这个家族的孩子认识到,“爱”到底是长什么样子的。“阿玉从不说教,她一直在做事情。”说起阿玉,陈丹燕的记忆像开了闸门的水流。陈丹燕放学回来,阿玉端来热骨头汤;她生了女儿陈太阳、抱着她回娘家,阿玉开门迎接;阿玉托抱着陈太阳被磕掉了门牙,哈哈大笑说孩子长得结实有劲;邻居家孩子无人照料,阿玉开流水席给他们做蛋炒饭……日复一日,孩子们一代代长大了,阿玉老了。正是阿玉无条件地给予,在她晚年,已是中年的陈家孩子们全力照顾她。在病区,她是那个令人羡慕的最幸福的“孤老”。她会要求他们给她捶捶,挠挠,一按摩就是一小时。她理所当然地要求,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照顾。陈丹燕记得,每个夏天她都给阿玉买六神花露水,给她洒在洗澡水里。阿玉认为这是天底下最好的香水,是给小孩子用的。她对护工说:“留一瓶给太阳。”她给的,你的确感觉是最好的。阿玉已离开多年,这瓶花露水还在陈太阳家摆着,是不会用甚至不让碰的,从绿色到浅绿色,如今,已经没有了颜色……“小时候我在跟阿玉睡的大床上看书,她觉得读书是神圣的,只要我看书,她从不打扰。”
在大洋彼岸陈太阳家,陈丹燕发现叠放整齐的包装纸和礼品盒,以及仔细缠绕的礼品丝带,这源于姑奶奶阿玉对物的珍惜,这里有阿玉的痕迹。陈丹燕惊讶,阿玉竟然有6000元巨款财产。“那些年,我们给她零花钱,没想到她没花,都悄悄攒起来,用橡皮筋、小布条一卷一卷扎起来,这里藏点那里藏点。有一天,她拉着我到卫生间,从袖子里、口袋里掏出一卷一卷的钱,自豪地说这些是她给我的!有意思极了。”阿玉96岁离世。陈丹燕将6000元分几份,给哥嫂等家人留念,大部分加入购买家庭墓地资金,阿玉在离开后,仍将大家的心聚在一起。《阿玉》这本书的封面,白色衣袖上红色“阿玉”两字是陈丹燕绣的,封面图是陈太阳拍摄的。一家三代女性,一种特别的链接。陈丹燕说:“阿玉和我们之间的好,就是自然,不煽情,不勉强。阿玉让人安心,她的一生,所有人都说她善良,她教会我们要做善良的人。”左:阿玉为幼儿园全托的陈太阳绣的毛巾被;右:陈丹燕为阿玉绣的棉毛衫
阿玉的遗言有些含混,陈丹燕没有听清楚,哥哥们告诉她:“你是全世界第一名”。陈丹燕说:“我知道自己差得远呢,但是有一个人无条件地、用感叹号地信任你、确定你,是让人很温暖的,这是很扎实的爱。”阿玉天真地认为:付出就可以得到。陈丹燕说:“我越来越感激她,她让我明白:你要爱,得先信任和给予。”“阿玉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她能支持人。给予我爱的能力的人恰恰是她,而不是我的父母。我相信,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这样一个人,从那里得到爱。现在有的人用拒绝爱来不付出爱,怕吃亏怕受伤害,索性不去爱,不付出爱。爱是能力,不是先天的,需要学习,是要靠爱来培养。”阿玉一辈子是家庭妇女。陈丹燕觉得阿玉了不起,是独立的——一个人照顾一大家子。阿玉的一双手比职业女性更辛劳。作为职业女性,她也反顾自身,忙碌之际考虑、计划家中大事小情,比如换季时给双方老人买冬衣,这是发自内心的;同时她希望有更充裕的时间照顾孩子。她与女儿之间,更多是精神交流。女儿小时候,每个周末,陈丹燕都陪她整理书包,给她讲怎么写作文。她感慨,“父母关心子女的学业,是爱的责任,不是无条件的爱。其实,真正让人感到安慰的,是细小的一件件事和一件件物品,具体的、长期地给予。”新学期伊始,陈丹燕参加新民晚报社主办的2024“夜光杯”校园行活动,深入南洋模范中学,为学生作讲座。她说,愿意与小朋友交流。她的女儿陈太阳七八岁时,他们带她旅行回来后,告诉她写旅行见闻,就像写周记一样。“世界很大,小孩子与大人旅行,所见所闻不一定都能记住。写旅行见闻很有用,我一直写,梳理旅途中的经历,渐渐形成了我的旅行文学作品。”她非常看重旅行之后的梳理,“去旅行,去看世界。对世界的深入认识来自梳理,而不是行前攻略。看到的世界,描述它,思考和总结,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形成世界观。世界观不是每个人都有,这需要积累。”现在的孩子旅行机会多,但是旅行归来呢?陈丹燕说:“好的旅行习惯对小孩子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如果不总结,旅行回来两个月记忆就重叠了,从中获益上的台阶又下来了,下一次旅行又从零开始。好的梳理,是从一到二、三乃至更高的提升。”“旅行中忙于拍照片,常常花掉旅行三分之一的时间,如果没有回来后的再观察,就只是咔嚓了一下又一下。”从青年时期,陈丹燕就背着包去世界各地旅行。目前,已经出版了14本旅行书,她开心地说:“我要出一本手帐书,这件事想了十几年。”
多年环球旅行,陈丹燕到过很多港口城市,比如伦敦、纽约、澳门、香港、汉堡、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葡萄牙的波尔图、法国的波尔多等等,它们都有一个趋势,旧码头、船厂等向艺术转化,成为艺术博物馆。陈丹燕说:“上海近年对黄浦江沿岸的改造令人欣喜。比如南市发电厂、毛麻厂、储油罐等,纷纷成为艺术相关的场所。”为此,她想站在黄浦江更新的角度看一看艺术场馆的发展,为这座城市和人带来新的不一样的文化滋养和美育。陈丹燕敏锐地注意到浦江沿岸更新与艺术的关联。在她看来,浦江沿岸的这些场所都有工业性,更具城市性,特别适合当代艺术,展出的当代作品也与场地有着天然的联系。住在这座城市中的人,有更多机会去参观,是一种福气。她说:“这些场所大多有一大面玻璃面向黄浦江,来观展的人,看艺术,也看江。”她感叹,江景,是浦东美术馆的永久收藏;而西岸艺术中心,整个吧台都面向江水。“不同美术馆对着黄浦江,有的截取,有的正对着,有的靠镜子折射,这样的设计很了不起。”在读者眼中,陈丹燕对黄浦江有着特别的关注和感情,她常常热情地介绍它的变化和发展。她觉得这是自然而然的——父母的工作都与黄浦江有关,小时候她常去他们的办公室,正对黄浦江。父母过世了,看到黄浦江就想到他们。她说,滨江改造贯通45公里是上海人的福利。她写了十年外滩;她跟着人大去调研,“我知道政府为了治理、改造滨江花了多少钱。我写《上海的风花雪月》时认识的设计师在参与滨江改造;我从小到大的好朋友在世博园区做了半年志愿者……我看到无数人的付出和努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滨江贯通,让人们有了一个不一样的旅行目的地,是上海非常重要的一个亮点。”这样的变化,在她向外国朋友介绍时,很骄傲。在阿玉无条件爱中长大的陈丹燕,内在始终有着坚韧和对心之所向的坚定奔赴,亦有着适度自然的热诚与温暖给到周围的人。她爱花,她是辰山植物园的义工。多年来,她在世界各地行旅,也在找寻中国古老月季,千万里,心如一,奔向它。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总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得到素不相识的人帮助,她心愿达成。几年来,她与辰山植物园共同努力,为上海市民、远道而来的游客、爱花人奉献了一座月季园。春天,她邀请朋友们到园中相聚,赏花,品茗,阅读,朗诵,留下美照……这场活动尚未结束,就有人切切询问下一次何时再聚,什么主题?幽幽花香中,有人沉醉着感叹:这两个小时的流连花海,治愈了,慰藉了,足以赋能两个月的披荆斩棘。义工陈丹燕招呼着大家,介绍每一种月季的名字和故事。为了拍摄月季遭遇大雨、晕车,在欧洲寻找中国古老月季的各种周折成为远去的背景,渐渐消散。夕阳里,她站在月季中,微笑着,那一刻,或许阿玉也站在某棵树下,望着她,微笑着。陈丹燕和陈太阳是阿玉带大的孩子,给她蟠桃吃,因为这是《西游记》里吃了能长生不老的水果
上海市作家协会 主办
文学行走课堂策划团队
图源 | 网络
欢迎投稿:tougaoone@126.com
合作媒体
澎湃新闻 | 夜光杯 | 文学报 | 文艺报 | 上观新闻 | 扬子江文学评论 | 扬子江网文评论 | 文汇笔会 | 文汇文艺评论 |《收获》 | 《上海文学》 | 《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