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甘肃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下。历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和修建,形成了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
002——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伊水两岸,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如天然门阙,故名“龙门”。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其中卢舍那大佛相传为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雕刻,雍容大度、气宇非凡,令人敬而不惧。
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003——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的武周山南麓,始凿于公元5-6世纪的北魏王朝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缮与增补,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壮观景象。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4个,各类佛教人物造像59000余尊。以规模宏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内涵丰富而驰名中外。
在艺术风格上,云冈石窟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髓,早期洞窟受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影响较深,雕像多为印度式的高鼻深目、薄衣贴体;而到了中后期,随着汉化的深入,雕像逐渐呈现出中国式的清秀圆润、服饰华丽的特点,反映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
004——重庆: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距重庆市中心130公里,是一处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文化于一体的石窟艺术宝库。大足是石刻之乡,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儒家造像也有体现。
大足石刻多为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其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唐宋时期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反映了从唐末至宋代中国石窟艺术的风格以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和变化。
005——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经10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成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我国第二大艺术宝窟。
现存194个洞窟,泥塑、石雕7800多件,壁画1000多平方米,崖阁8座,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被誉为“东方艺术雕塑馆”,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朵艺术奇葩。
006——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郸市。北齐时期,皇帝高洋崇尚佛教,下令在响堂山兴建寺院,并在此修筑行宫,以便在前往晋阳和邺时避暑、游玩和礼佛。此后,隋、唐、宋、元、明等各个朝代都参与了对响堂山石窟的增凿工作,使其增加了更多的佛像、壁画和其他艺术装饰。如今尚有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中。
石窟幽深,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宏亮的回声,故名“响堂”。响堂山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冈到洛阳龙门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研究中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的重要宝库。
007——新疆阿克苏: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又称克孜尔石窟或赫色尔石窟,选址在河流阶地上,背依明屋塔格山,南临木扎特河,其间有渭干河蜿蜒流过,属古代龟兹国的疆域范围。
大约开凿于3世纪,在8~9世纪逐渐停建。现存石窟236个,壁画1万多平方米。克孜尔石窟是新疆石窟遗迹中保存最好的一处,也是西部最早的一处大型石窟群。
008——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凉州大佛窟或大佛寺,坐落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约50公里的天梯山中,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当时,凉州成为北凉王沮渠蒙逊的都城,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为了繁荣凉州,沮渠蒙逊聚集了众多能工巧匠,在天梯山开凿石窟并雕刻佛像。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开启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序幕,更对后来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梯山石窟因此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鼻祖,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